老李做完心臟搭橋術后,他的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水平(CFR)明顯提高了,而原來一上樓梯就心慌氣短。成功的心臟搭橋手術后,的確會使冠狀動脈阻力降低,血流速度加快,改善心臟血液和氧的供應。于是老李以為從此可以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手術后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其實他大錯而特錯了,救命救不了病,如果當時不做手術,可能命懸一線,但是術后的調(diào)整,則完全要靠自己了。這就是說,健康是在您自己手中,而不在大夫手中!
冠狀動脈硬化是全身中小動脈的疾病,而供給心臟部分的中小動脈的粥樣硬化是最容易危及生命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搭橋或做支架以后,不等于冠心病徹底治愈,它的粥樣硬化仍然存在。因此,患者在術后除了嚴格按照專家為其量身定做的膳食計劃、戒煙限酒計劃之外,還要考慮運動處方。不要以為已經(jīng)能上樓了,那就能每天爬樓爬山了!這是非常不安全的。這里面涉及的問題非常多:一個人爬的速度有多快?爬多高?爬多長時間?如果以上運動不合適,哪些運動方式合適?要回答的問題很多!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強度、時間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運動強度。
最理想安全的辦法,是在手術醫(yī)院的心臟內(nèi)科或康復科(有運動負荷試驗的科室)里在醫(yī)生的監(jiān)護下,在跑臺上或在自行車上(這些設施與我們平日健身俱樂部或家里買的可不一樣,有著非常準確的功率被大夫用來增加負荷的)運動,運動的過程中隨時可監(jiān)控心電圖和血壓,在心電圖沒有發(fā)生明顯病理反應的情況下的運動強度是患者的適宜強度。例如老李按照大夫給他騎自行車的負荷50瓦3分鐘逐級往上走,騎到9分鐘之后感覺有點心慌氣短,不能回答大夫的問話,心電圖也沒有出現(xiàn)病理變化,但當他心率達到110次/分時,大夫還是讓他停止繼續(xù)運動了。大夫考慮到他術后3個月,體能恢復較差,需要從較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進行。
盡管老李自覺爬樓沒有問題,大夫給他的運動處方,仍然要保持從小運動量開始。處方如下——
運動方式:走路。既安全又有效,強度好控制。
運動過程:分為5個階段,包括準備階段、早期提高階段、中期提高階段、后期提高階段、維持階段。在此過程中,應符合循序漸進原則。具體要求如下。
1.準備階段:走1000米,以每3秒4步的慢速走,心率不超過80次/分。每天2次,共2周。觀察自己的呼吸和脈搏頻率,以不感覺氣短為宜。
2.早期提高階段:保持距離不變,速度稍微加快,以3秒5~6步的速度走。心率不超過90次/分;每天2次,共2周。觀察自己的呼吸和脈搏頻率,以不感覺心慌氣短為宜。
3.中期提高階段:比上述速度再稍加快,關鍵控制心率不要超過95次/分,2周。以不感覺心慌氣短為宜。
4.后期提高階段:在中期的強度基礎上,增加走的距離到1500米,1天2次,心率最高不超過110次/分,2周。
5.維持階段:在后期提高階段強度(即走路的速度)和距離的基礎上,繼續(xù)每天2次運動,2個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強度基礎上只能增加距離,不可加快速度,每次不超過3公里。
總的來說,應注意自我監(jiān)控,以運動中和運動結束后不發(fā)生心慌氣短的癥狀為最佳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