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各族人民自古能歌善舞,尤以苗族為甚。苗族村民自詡:“會講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苗族民間舞蹈有許多種,因道具、動作、主題以及表演場合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名稱。以道具命名的舞蹈有木鼓舞、銅鼓舞、蘆笙舞、莽筒蘆笙舞、銅鼓蘆笙舞、莽筒蘆笙銅鼓舞、古瓢舞、板凳舞、扁擔舞、竹竿舞、獅子舞、龍燈舞、大刀舞、槍尖舞、爬花桿;以動作命名的舞蹈有斗雞舞、錦雞舞、花鼓舞、猴兒鼓、紡紗舞、梳頭舞、犁地舞、地蠶舞、滾地龍、滾山珠;以主題命名的舞蹈有遷徙舞、踩橋舞;以表演場合命名的舞蹈有打年鼓、跳圓舞、儺堂舞、鼓藏舞。即使同一種舞蹈,因表演地點、舞者性別、演員年齡、樂器形制的不同,名稱也不一樣,因此又有反排木鼓舞、女子蘆笙舞、兒童蘆笙舞、高排蘆笙舞等名稱。在豐富多彩的苗族舞蹈中,尤以木鼓舞、銅鼓舞、花鼓舞、蘆笙舞最為動人。而上述四種舞蹈都離不開鼓與蘆笙,有人將其稱為苗族的“鼓笙文化”,倒也十分貼切。
在苗族“鼓笙文化”中,木鼓是最為古老的。它以整木剜空而成,長2米許。當初,木鼓不蒙牛皮,用木槌敲擊鼓身,冬冬作響,沉悶渾厚,凝重悠遠。后來雖然兩頭蒙上牛皮,有的甚至利用木板拼鑲鼓身,但仍保留早期木鼓形制:鼓面奇小,鼓身特長。木鼓被認為是祖先的化身,并有公、母之分。在最隆重的祭祖活動“吃鼓藏”時,苗胞身著節(jié)日盛裝,圍著木鼓跳舞,稱為“踩木鼓”。木鼓又稱為“祖鼓”。節(jié)日過后,將“祖鼓”珍藏于山野僻靜處,或?qū)iT修建的“祖鼓房”內(nèi)。有的苗寨于“公鼓”上放置木雕男性生殖器,“母鼓”上放置木雕女性生殖器,視為祖先的象征?!白婀姆俊笔菢O為神圣的地方,不能隨便進出。
銅鼓是青銅時代的產(chǎn)物。原本是炊具,后來演變成象征權(quán)力的重器。末了,成為苗、瑤、壯、布依、水等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銅鼓也有公、母之分,稱為“虎鼓”與“龍鼓”。苗寨銅鼓由德高望重、上有父母或下有兒女的“全福”人家珍藏。到了要“踩銅鼓”的時候,由戶主將鼓“請”到銅鼓坪,懸于牛角形銅鼓柱上,以甜酒祭之,稱為“醒鼓”。鼓“醒”之后,必由“管鼓老人”率領(lǐng)家人圍著銅鼓轉(zhuǎn)三圈,其他村民才能陸續(xù)登場。跳這種節(jié)奏緩慢、舞姿穩(wěn)健、表情嚴肅的集體舞蹈,常以銅鼓、莽筒、蘆笙配合伴奏,舞者身著五彩繽紛的服裝,佩戴琳瑯滿目的銀飾,且中老年在里圈,青少年在外圈,逆著時針反向跳。在中老年行列中,男子在前,女子在后。在青少年行列中,盛裝在前,便裝在后。在盛裝行列中,頭戴銀冠并插“銀角”的在前,只戴銀冠未插“銀角”的在后。各色隊伍中,均是高者在前,矮者在后,層次分明,井然有序。
“花鼓舞”又叫“打花鼓”,是居住在武陵山區(qū)的苗族同胞最為喜愛的一種文化活動。春節(jié)期間,青年出寨造訪,主寨姑娘將大鼓橫置于路上,迫使異性來客與其對打“攔路鼓”。如果來者不會打花鼓,或者跟不上節(jié)奏,得從鼓架之下爬過去,甚至從姑娘胯下鉆過去。打花鼓的動作多與生產(chǎn)、生活有關(guān),如插秧、薅秧、打谷、挑水、紡紗、梳頭等等。舞者動作敏捷,舞姿幅度很大,令人眼花繚亂,故有“花鼓”之名。如果模仿猴子的動作打鼓,則稱“猴兒鼓”。猴子是苗族村民崇拜的一種自然物,認為是機靈、健康的象征,打了“猴兒鼓”便不會生病。
貴州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蘆笙,若論普及程度,應(yīng)當首推苗族。特別是在苗嶺山區(qū),幾乎家家有蘆笙,人人都會吹蘆笙。苗族蘆笙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長的兩丈多,短的不足尺。大的只能吹,不能跳。只吹不跳,叫“吹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跳蘆笙、踩蘆笙均屬蘆笙舞。莽筒、蘆笙配合使用則叫“莽筒蘆笙舞”。加上木鼓或銅鼓,叫“木鼓莽筒蘆笙舞”、“銅鼓莽筒蘆笙舞”。
操苗語西部方言的苗族同胞在“跳花節(jié)”上表演的蘆笙舞,有“錦雞舞”、“滾山珠”、“爬花桿”等名目。跳“錦雞舞”時,舞者身穿織錦衣,頭戴雉尾帽,模仿錦雞的動作,且吹且跳。一對對“錦雞”,時而互相依偎,時而彼此逗打,你敗我追,十分有趣?!皾L山珠”是一種難度很大的舞蹈。舞者手捧葫蘆笙,疾吹快跳,前后翻滾,頭手倒立,聲音始終不斷?!芭阑U”更是一種絕活。表演者吹著蘆笙,爬上頂端系有紅綢的“花桿”,用嘴將“花”銜下,而后吹笙下桿。在離地一人多高處,突然松手,翻身跳下,蘆笙仍在嗚嗚作響。
苗族蘆笙會“講話”。苗嶺山區(qū)的苗族后生在蘆笙場上吹著蘆笙向意中人“討花帶”,聲聲夸姑娘,曲曲訴衷腸,情意綿綿,優(yōu)雅動人。如果討不到花帶,蘆笙會罵人:“姑娘哎,你為那樣這么笨?長得白白嫩嫩,穿得干干凈凈,就是不會織花帶,看你咋個嫁得出去啊!”
吹蘆笙、踩銅鼓之類民族文化活動,雖說屬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有價值的代表性活動用品,屬可移動文物;有價值的代表性活動場所,屬不可移動文物?;诖耍瑪?shù)以百計用于跳舞的銅鼓坪、蘆笙堂、“跳花坡”、“跳圓洞”等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活動場所,被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該書還收錄有許多與舞蹈有關(guān)的實物資料,對研究貴卅I民間舞蹈史,具有重要文物價值。
貴州最早的舞蹈資料蘊藏在荒山野嶺巖畫上。貴州山多崖壁多,為人類在巖上作畫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已發(fā)現(xiàn)數(shù)十處巖畫。其中巫山巖畫和“畫馬崖”巖畫,畫有舞蹈圖像。巫山巖畫位于龍里縣谷腳鎮(zhèn)谷遠村巫山大巖腳及大沙田崖壁上。大巖腳巖畫高出地面6米許,畫面寬120余米,赭色繪制馬、牛、狗、太陽、人騎馬、人牽牛、人跳舞等圖像300多個。人物頭頂畫羽毛,長幾可及地。有的人戴冠,有的人飾尾,有的人腰間佩帶長物,似環(huán)柄鐵刀。據(jù)人物服飾、頭飾及其他圖像分析,時代可早至兩漢。“畫馬崖”巖畫位于開陽縣高寨苗族布依族鄉(xiāng)頂趴村東清水江西岸“畫馬崖”崖壁上。畫有人、馬、樹、洞、仙鶴、小鳥、太陽、星星、山路、烏云等圖像150余個。悉以赭色涂繪。通觀兩幅畫面,人、馬幾乎朝同一方向行進,似乎表示人們在旭日東升之際,或騎馬,或步行,前往同一地點。途經(jīng)曲折山路,時而穿越山洞。到達時,有人迎接,繼而對飲。眾人圍成圓圈,攜手集體跳舞,氣氛十分熱烈。其地為苗族聚居區(qū),巖畫描繪的可能是民族節(jié)日活動場面。據(jù)專家考證,畫于宋明時代。
貴州有些古墓葬,如雙樹灣漢墓、后山漢墓、交樂漢墓、趙家壩明墓等,出土舞蹈俑。雙樹灣漢墓,位于畢節(jié)市雙樹村,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出土罐、馬、狗、武士俑、舞蹈俑等陶器20余件。后山瘦墓位于金沙縣后山鄉(xiāng)后山村墳壩寨西北,為黃砂石券頂石室墓。墓壁刻有舞蹈圖、擊鼓圖、雜技表演圖、伏羲女蝸交尾圖等。交樂漢墓群位于興仁縣雨樟鎮(zhèn)交樂村、長箐村一帶,共50余座。其中龍樹腳墓群除1座為磚室墓外,皆為石室墓。出土陶、銅、鐵等器物300余件,其中舞蹈俑、撫琴俑、說唱俑等陶俑,系貴州漢代文物精品。
趙家壩明墓、宋家溝古墓,刻有舞蹈圖。趙家壩明墓位于遵義市紅花崗區(qū)深溪鎮(zhèn)平橋村東北,為長方形平頂雙室石室墓。墓壁刻有宴飲、舞樂等浮雕。宋家溝古墓位于黔西縣洪水鄉(xiāng)宋家溝,建于咸豐三年(1853年)。墓裙三層,料石壘砌,浮雕蘆笙舞蹈、元宵觀燈、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72幅圖案,極富民族特色。從江、三都等地侗族、水族的一些古墓上,刻有手拉著手或以手搭肩“踩歌堂”的生動場面。
貴州摩崖石刻,多有舞蹈詩句。位于遵義縣尚稽鎮(zhèn)茶山村南的茶山關(guān),存有詩碑:“茶山勢險路崇窿,黔蜀雄關(guān)扼要沖。路轉(zhuǎn)千盤一崖距,懸壁萬丈絕猿蹤。長江波浪因風涌,仄崖藤蘿帶霞濃??吧拼群綍r普渡,行人歌舞渡遙峰?!笨逃谇宓拦馑哪?1824年)??逃谇宓拦馐哪?1834年)的“獺貓?zhí)丁蹦ρ率蹋挥谇逅稀鞍潜鶐r”崖壁上,離地10米許,豎向楷書陰刻“大潭勝景”4字。左下方鐫刻七言詩:“高巖之上景幽幽,高巖之下水長流。梨園子弟今歌舞,千載有人繼續(xù)不?”
民間舞蹈與貴州文物,為“多彩貴州”增色不少,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