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不知什么神鬼差使我買了許多新版的“人人叢書”(Everyman'S Li-brary)各類文本,也許是英語世界的學(xué)者們新寫的“序”吸引我?!叭巳藚矔逼甙耸昵暗谋咀游乙脖4媪税賮肀荆抢锩娴摹皩?dǎo)讀”簡略了些,不如新本子的“序”磁實而有嚼頭??礃幼樱辽僭谟⒄Z世界,人們對經(jīng)典的研究和解讀是有新的心得收獲的,否則就難讓我掏銀子,畢竟新的本子折成人民幣很昂貴,要花普通書籍四到五倍的代價。我現(xiàn)在是寧愿多花四到五倍的價錢,也只買這樣經(jīng)過整理和研讀的文本;寧愿找這樣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英文翻譯的其他語種的名著,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譯文能傳出原著文本的韻味。也許從法文到英文的距離小一點,就像從中文到日文的距離大概小一點一樣。我讀Charles Wilbour翻譯的《悲慘世界》實在有讀King James“欽定本”《舊約》的神圣感。我讀果戈理的《死魂靈》,是在Richard Pevear等的英文本子里找到快樂的;可惜俄文程度只能認書名,否則恐怕能讀出“含淚的微笑”。“人人叢書”的新本子《死魂靈》序是英譯者之一皮氏自己寫的,上來引的卻是Flannery O'Connor的話:“你喜歡《死魂靈》這部小說嗎?我也喜歡托爾斯泰,但果戈理跟光一樣不可或缺。”一本書的導(dǎo)言這樣開頭,巨宏偉大之類的標簽就可以省略了;我們甚至無需讀完序言,而只消關(guān)心一下果戈理自己是如何為第一版的扉頁設(shè)計構(gòu)圖和字體的。
Peter Washington為“人人叢書”新版英文《悲慘世界》寫的序說,維克多·雨果興許能被視為法國文學(xué)的“癩蛤蟆先生”,成天虛榮傲慢地沉浸在自己的偉大里,膨脹的了不得,荒唐得自欺欺人。然而,有一點雨果和癩蛤蟆先生不同,他很不遺余力地樹立自己偉大的形象。有人問紀德誰是法國最優(yōu)秀的詩人,紀德的回答帶著驚嘆號:“維克多·雨果啊!”據(jù)說有幾首最細膩的法國抒情詩出自雨果之手。雨果早年論司各特道:“司各特的小說有俠氣但行文平淡無奇,將來會有另一種小說的,新小說集戲劇史詩俠氣詩意現(xiàn)實理想于一體,把司各特祀奉于荷馬,真實而偉大?!边@些話是雨果1823年說的,當時他的第一本小說甫問世。我們不妨留心一下荷馬史詩在西方人眼里的位置?!叭巳藚矔钡淖o封廣告說:“自文藝復(fù)興以來,每一世紀的英語文學(xué)讀者都迫切需求一本適合自己所處時代閱讀的荷馬史詩英文翻譯本子,荷馬史詩是西方文學(xué)最早最核心的文本?!?/p>
我的借助“人人叢書”的英文翻譯補課,實在是覺得從前的文學(xué)史研習(xí)屬于空中樓閣,連隔靴搔癢都沒有做到。對世界名著文本的隔膜,或許通過學(xué)習(xí)一種西方語文的翻譯文本能稍除。有些文本暫時因了心情和興趣不讀也罷,比如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但是,“人人叢書”卻給你一些意外的信息,比如文學(xué)理論家德里達很受這本書的影響之類。盧梭的《懺悔錄》當然也是“人人叢書”不遺漏的,F(xiàn)urbank的序說,盧梭的作家光環(huán)只閃現(xiàn)了不長時間。1750年他發(fā)表《論藝術(shù)與科學(xué)》時已經(jīng)37歲。14年后,他發(fā)表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山間書信》。1749年,盧梭的朋友狄德羅在天牢里蹲獄,他去探視,時在夏日。一路無聊,他讀到一則征文啟事,說來年賽文的話題是“藝術(shù)和科學(xué)的進步是否有益于道德的純化”。盧梭日后“看另一個世界并成為另外一種人”的想法即源于此。他參賽的文章說科學(xué)的進步肯定沒有促進道德的純潔。文章得獎并且發(fā)表,他反進步文明的論調(diào)和無知無欲的人生主張使他一夜成名。
“欽定本”《舊約》的序是George Steiner寫的,委實不同凡響:“你手里拿的這本書不叫書,而叫《書》。Bible的意思就是《書》。這是給文本下定義的文本,不只在西方人文傳統(tǒng)里。我們的其他書籍無論材料方法如何不同,都與這萬書之書相關(guān),盡管可能只是間接相關(guān)。”我想關(guān)于讀《圣經(jīng)》有什么意義的話題到此也可以不爭論了,除非你不想真正了解西方文明。假如你沒有讀《創(chuàng)世紀》,雨果的《悲慘世界》第一部第一章你大抵欣賞不了。馮象先生以律師的身份在操《圣經(jīng)》漢語重譯之事,我以為他并不是吃飽了沒事?lián)蔚?。他當年是跟著李賦寧先生學(xué)中世紀英國文學(xué)的,《圣經(jīng)》能不能繞過去他最清楚。我最近反復(fù)跟同事說,西學(xué)起碼需要你通三種現(xiàn)代西方語文,還最好加一門古希臘文或拉丁文。其中一半意思是,假如你真的想親炙《圣經(jīng)》,英語的幫助都很小,哪怕是很漂亮的King JamesVersion。當學(xué)生的時候只是耳聞“欽定本”,那還是20年前的英語教育,放到現(xiàn)在,恐怕英語系的學(xué)生不解欽定是個什么東西。假如本科以后再讓我讀三五年“欽定本”之類的文本,也許英語今天還不至于這樣糟糕?!叭巳藚矔钡摹断A_多德編年史》的簡介說,希羅多德是第一個用散文講述荷馬史詩規(guī)模場景的人,其敘事有力,看人眼光尖銳。以司馬遷《史記》個別章節(jié)為范文長大的我們,恐怕并不能從英文更不要說原文體會那簡短的評語,更不要說用英語去揣摩史家的文思蘊意了。有時候覺得形而上的文化交流簡直不可能,最低限度要求交流者要粗通對方的語文。前幾年我在北京的哈佛同學(xué)會發(fā)過類似的謬論,結(jié)果是有期期以為不是那么回事者。有一位在讀研究生于辦公室坐班時閑聊,說照你的看法,文化交流不可能。我說是的,但忘了加一句“形而上的文化交流是不可能的”。人家也期期以為不是那么回事。愚見所及,文化的話題極容易產(chǎn)生誤解并且常常被政治立場左右,這是我重進故紙堆的原因之一。在我看來,無謂的爭論實在沒有古代文本展現(xiàn)的語文美來得有趣。文化交流假如繞不開現(xiàn)實,文本研究還是可以脫離當下的。艾柯在北京開跨文化研討會時有學(xué)者希望他談當下,而他自己表示近年所讀大抵是十九世紀以前的書。我覺得他的選擇有他的道理。
Anita Desai為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人人叢書”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81年一個滿是塵土的夏夜,新德里“印度國際中心”莊嚴肅穆的演講廳來了一位不列顛籍的有著穆斯林名字的小伙子,本來是小范圍的演講,結(jié)果里外水泄不通。“在座的立刻認識到這是時代的強音,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而又渴望人們注意?!钡氯又f,在過去50年里,印度人寫的英語作品并不那么受歡迎。小說一物倒是十九世紀從英國傳來的,而且傳來的是司各特寫的歷史小說和班揚寫的宗教寓言小說。傳教士們?yōu)榱藗鞑プ诮逃⌒邪鄵P的作品,印司各特的人則得不償失:泰戈爾等有民族主義意識的作家利用他作品里的英雄來發(fā)動自由運動。二十世紀,小說在Mulk Raj Anand的手里成為社會改造的工具。阿南自己懷著馬克思主義熱忱從英國回來寫了《苦力》和《兩片樹葉和一個花把》。到五十年代,印度獨立運動成功,“作家們似乎沒了目標”,作品也就漸漸失去了廣泛的讀者。序文讀到這里也就可以了,盡管我知道《午夜的孩子》里清醒著的作者的意識遠為復(fù)雜,但具象的信息已經(jīng)足夠了。好的文學(xué)作品應(yīng)當是超越時空的。每個時代每個地區(qū)的讀者能從好的作品里讀出自己的東西。意識形態(tài)的解讀在某一階段適用,但替代不了每個時代的讀者自己的心得。我承認文學(xué)離政治很近,但有時覺得政治的解讀文學(xué)作品容易附會。這是我這一階段讀“人人叢書”的新序的心得。假如這套書由中文的評論家來寫導(dǎo)讀,一定會是另外一道風(fēng)景。解讀也許真的容易成為艾柯講的誤讀,或者解讀就是誤讀。然而,初學(xué)者終究是要付學(xué)費的,付到有一天能覺出誤讀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