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問答錄》一書1988年首次問世,一時成為暢銷書,頗為搶手,印數(shù)不少,似有些洛陽紙貴的味道。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有需求,一方面是此書部分內(nèi)容有可貴的史料性質(zhì)(即筆者所說的“獨家舊聞”)。2004年此書增訂再版,內(nèi)容又有增加。由于先父梁漱溟為此書中“主人公”,而筆者作為“主人公”的親屬,自然有一種特別的關(guān)注與個人視角,因而對此書新舊兩版均仔細認真地閱讀過。又由于對書中所述的種種,多有所了解,對先父著述又多翻閱過,因此不免習慣性地將這些與此書內(nèi)容加以比照,于是生發(fā)出一些印象與感想。
從“第一印象”說起
筆者初讀此書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看來這是一本以梁漱溟為傳主的“口述自傳”。請看,全書自開篇至結(jié)尾,一“問”一“答”,隨著一個個“提問”,一個個“作答”,梁漱溟就這樣地親自“口述”了個人的家世與生平。那么將其視為一本梁漱溟的“口述自傳”,誰說不宜?可是隨著閱讀次數(shù)增多,與細節(jié)了解的深入,遂察覺此書與“口述自傳”這一印象有諸多矛盾,于是產(chǎn)生了一種疑惑,疑惑自己可能犯了一種“顧名思義”的錯誤,即將“問答錄”誤為“訪談錄”了。
“問答錄”與“訪談錄”,在語言文字形式上是如此難以區(qū)分,其相似可說真能“以假亂真”。筆者一度將二者混淆不分,與此有關(guān)。而實質(zhì)上二者是根本不同?!皢柎痄洝笔且环N文字作品。它以作者摘取素材,用問答體的形式編寫而成;其中的“問”為作者的“設(shè)問”,其中的“答”是依據(jù)素材編寫而成,并非二人的真實一問一答的記錄。“訪談錄”是一種口述作品,它是以真實的采訪所得為材料;其中的“問”為訪問者的“提問”,其中的“答”是被訪者的口述真實記錄。由此可見,二者有著根本的不同;其相似只是形似而已。顯而易見,《梁漱溟問答錄》并非是一部口述作品,而是一部文字作品。它僅在文字形式上與“訪談錄”相似而已。既然它的產(chǎn)生來自作者的編寫,是作者撰寫的一部傳記作品而并非傳主的本人口述作品,這又怎能稱之為“口述自傳”呢。
可見自己的“第一印象”是不對的??墒钦`以為此書為梁漱溟本人口述的真實記錄,是他自己的著作,與筆者犯有同樣的錯誤的似大有人在。2003年中國數(shù)字圖書館送來“授權(quán)作品列表”一份,將《梁漱溟問答錄》作為梁漱溟本人的著作,列入其中,即是一例。
從本書作者自述其寫作經(jīng)過中,也透露了此書并非是一本“訪談錄”;只是未從正面著重加以說明。在此書1988年版的《后記》中,作者說他是在兩位中年作家的“鼓勵”和“支持下”,“采用問答錄形式”來寫此書的。此書出版十年之后(1998年),又見作者所寫的《二十年難忘寫梁漱溟》(《中央盟訊》,1998年,12期),其中寫到他原來計劃寫一本梁漱溟的“十五萬字傳記”,且已寫出“前三章”,約“三萬字”,才改變了主意,“將原稿作廢”。放棄“第三人稱”寫法,“改為第一人稱的‘問答錄形式’”,用“一個個作者問,梁作答的形式,反映梁先生一生每個階段的重要思想、言論和行動?!弊x了這些之后,筆者更加醒悟不應(yīng)將“問答錄”誤當作“訪談錄”了。可惜作者這些自白的話,刊于民盟內(nèi)部刊物,讀者多無緣見到。
錯誤“印象”的再糾正
“第一印象”初步糾正之后,筆者又將書中的“答”話內(nèi)容,所取素材的出處一一加以查對,于是更清楚地認識到將此書當作是“訪談錄”,完全是一種誤認。
依筆者所見,此書采用素材之出處有四:
一是梁漱溟本人所寫的自述性文字。如“談”家世,“談”求學經(jīng)歷等,摘自《我的自學小史》。如“談”蔡元培先生,素材取自《紀念蔡元培先生》一文?!罢劇痹L問延安,素材取自《我努力的是什么》?!罢劇睍娞└隊?,其內(nèi)容取自《道德為人生藝術(shù)》等等。
二是全國政協(xié)會議、學習會上梁漱溟的發(fā)言或談話記錄。如“批林批孔”運動中的表態(tài)、發(fā)言等,均以當年的會議記錄為根據(jù)。筆者稱之為可貴的“獨家舊聞”的那部分內(nèi)容,其素材即取于此。
三是存檔的資料。如“補遺六”一文,即以1958年梁漱溟《政協(xié)整風小組會向黨交心的發(fā)言》(打印件)為素材。
四是作者對梁漱溟采訪所得。這是對上述三類素材的一種拾遺補缺工作,是真正的口述實錄內(nèi)容。如此書中談八國聯(lián)軍入京后的見聞,即屬此種采訪所得。
由以上所述可見,此書大部分內(nèi)容的素材取自己出版的梁漱溟的著述,小部分取自會議記錄等,而真正的采訪實錄,估計不超過十分之_二。因此,作者不將此書稱為“訪談錄”,而名之為“問答錄”,是“名實相符”的。
虛構(gòu)導致失真
以問答體寫作,少不了要對素材作一番文字加工。原來的書面語言,就須使之口語化。還有較為難辦的是將全部內(nèi)容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來表達。顯然,此種形式是虛構(gòu)性的。作者為此作出了許多努力,大體上是成功的,但也有欠妥之處。例如:
“……十多名政協(xié)委員……居然一條意見也提不出來,是不是有失自己的身份,想到此,便顧慮頓消,舉手要求發(fā)言……”(指1970年討論“憲法草案”時發(fā)言)
討論“憲法草案”,為什么梁漱溟要發(fā)言?那是因為早在上中學時,他即熱心國家的政治改造,注意學習與憲政有關(guān)的國會制度、責任內(nèi)閣等知識,尤醉心于英國式憲政。英國為憲政政治的始祖,其憲法始于限制王權(quán),即不允許任何個人權(quán)力凌駕于與憲法之上。這是有關(guān)憲法的基本常識。“憲草”將個人名字,如將林彪等寫入其中,顯然這有違于憲法的根本精神。他自己對此知之十分清楚,當然“不容自味”,只能直言,如此而已。這與怕有失政協(xié)委員“身份”有何關(guān)系?又如:
“這兩條現(xiàn)在看來十分平常的意見,在當時卻有震驚四座的勁頭……在我講完兩點意見之后,好一會兒大家面面相覷,不知說什么才好。”(所說“意見”,指討論1970年“憲法草案”時所說的不贊成將個人名字寫入其中,及不應(yīng)缺少設(shè)國家主席一條。)
類似的“話”在此書的舊版中更多。如“我的最后答復(fù);震驚了各組同人”(指“批林批孔”中,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作答。)又如“我這篇發(fā)言,當時使人很震動?!?此發(fā)言指毛主席搞的是人治,這種搞法已走到了盡頭,今后將步入法治才是。)這種“話”,依筆者所見,是有虛有實?!皩崱笔侵傅綍叻磻?yīng)強烈,是實情?!疤摗笔侵复嗽挸鲇诹菏橹冢翘摌?gòu)。以虛構(gòu)形式“強迫”梁漱溟說出他本人不會說的東西。事實上,他如實說出自己的所見時,早將個人得失毀譽置之度外,又何曾在意與會者什么“震驚”不“震驚”?
然而還有因虛構(gòu)而導致的另一種失真,更令人難以理解。這就是此書作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甚至所感,全部“勉強”梁漱溟為之“代言”,而作者本人卻堅持身居幕后。此類情況不少?,F(xiàn)僅舉一例:
“這一鬧騰,我也深感失言……我甚至想到進監(jiān)獄……。”“不料幾天后……會上宣布……某些人因為思想一貫反動……可以不必糾纏。于是我就這樣平平安安過了這一關(guān)。那么這‘上級’又是誰呢?……我同樣不敢深問……軍代表沒有這種膽量……。那軍代表之上又是誰呢?自然是周總理辦公室……后來事實證明我的推測是對的?!?/p>
以上種種,對梁漱溟來說真是不知從何而來。難道他確因?qū)Α皯椃ú莅浮碧嵋庖姼械健笆а浴倍蠡谶^?事后確曾為個人安危而擔憂?是否曾猜測過上級將僻出援手?……這可以用以下的話來回答:
“年來胸懷只有盡我責任一念,相信一切皆在天命中。假如有什么禍福、榮辱、得失到來,完全接受,不疑訝,不駭異,不怨不尤。我態(tài)度堅定,兄不難看出。”(《梁漱溟致王星賢》1974年6月3日)
將此信內(nèi)容與上面那些作者所編寫的話相對照,我不得不承認對先父梁漱溟而言,那些話從形式到內(nèi)容,均屬虛構(gòu)。這種雙重的虛構(gòu)必然導致嚴重失真。
可能是作者感到如上這樣的虛構(gòu)欠妥,在此書新版中已將這些內(nèi)容改用第三人稱表述。寫入“補遺七”之中。
“失真”存在的緣由
對于這類“失真”,察覺不難,而糾正卻又非易事了。首先,由于此書作者有其兩難之處:一方面,第一人稱寫法必須堅持,不能放棄,而另一方面又有自認為重要的素材,不忍割舍。而在《問答錄》問世之前,作者所寫的有關(guān)梁漱溟的文字(如《梁漱溟先生在“批林批孔”運動中》,1986年),由于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寫法并用,不拘泥于第一人稱,即不存在這類“失真”。這就從正反兩面說明了此類“失真”得以存在的一個緣由。
“失真”得以存在的另一個緣由,顯然是由于審改環(huán)節(jié)的疏失,而此事先父似難辭其責;至少有一部分責任。此書作者寫得很清楚:“每一章都經(jīng)梁漱溟先生親自過目審改。”(見此書新版《后記》)作者又曾寫道:“1985年初,我已完成《梁漱溟問答錄》一書初稿15萬字。我一章一章地請梁漱溟老人親自審定?!?見《二十年難忘寫梁漱溟》1998年)如此看來,送審當在1984~1985年間。全書十一章,其中十章送來當在此時(唯第七章不在其內(nèi))。此時筆者尚在工作崗位上,又住于郊外的北大宿舍,先父當年是怎樣“過目”,又是如何“審改”,筆者均不及見,故不能置一詞??梢砸徽f的是,當時先父已屆垂暮之年(92歲),頭腦尚清楚(臨終時猶如此),每日必翻閱書報,卻無奈精力不濟,精神集中難持久,伏案工作早已停止。對文字的推敲修改,先父一向極為認真仔細,總是字斟句酌,但此時對這十章的審改似難以再如此講求。設(shè)若不然,那為何一些明顯差錯竟未發(fā)現(xiàn)。
此書第七章《錯誤始末與閉門思過》(內(nèi)容為1953年之事前后經(jīng)過),據(jù)說因事關(guān)“敏感”,寫定最遲,送來也最晚(1987年初)。恰好筆者于是年退休,得常去先父處,并有時留住,因此有機會參與此章的審改事。審改的進行由筆者先作初步涂改,然后逐段與先父商討改定;如此分三次完成。據(jù)筆者日記,改畢之日為1987年3月13日。不過,待此書問世,將書中第七章與筆者保存的有涂改之原件(復(fù)印件)相對勘,修改意見被采納者是有限的。
書中“失真”存在的緣由,就筆者所知,僅限于如土所述。
嚴重失實引發(fā)“空穴來風”
因記述嚴重失實,而審改又失察之一事,有必要一說。
此書舊版第九章最末的“問”與“答”中,以梁漱溟的“語氣”,不點名地批評了“北大某教授”,引起馮友蘭先生家屬的強烈不滿,很快在《光明日報》發(fā)表文章,以委婉的語氣,指出先父有“記憶果然移形若此”的錯誤。不滿是理所當然,因為所記馮梁二位這次“會見”的前前后后,失實嚴重。失實之處主要有三:
首先,“會見”時間完全搞錯了?!皶姟泵髅靼装资窃?985年12月24日,卻寫成了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即1973年~1974年),前后相差竟達十年以上。
其次,“會見”的由來寫錯了。是1985年尾,馮先生邀請先父出席其九十壽宴,為先父所拒絕引起的,而書中所寫,是由于先父“寫信批評”馮先生,并要馮先生“答復(fù)我何以這么作”所致。對于馮先生于“批林批孔”運動之所為,先父無法理解,確實極不以為然,但他從未在任何場合發(fā)言,批評過馮先生。學習會上“學習”馮先生的批孔文章時,對這是否是馮先生的真心話,僅流露過懷疑之意,并在日記上寫下“可嘆!”兩字而已。如有嚴厲的表示,也僅限于因友人詢問而在信函中,寫上一兩句。背后議論他人短長,說三道四,先父一向無此“習慣”;雖與家人之間,亦不例外。事實是自“批林批孔”運動開始,直至“最后一次會見”,前后有約十年間(1974年-1985年),二人無任何往來,以書信或當面口頭批評馮先生之事又何由發(fā)生?可見二人“最后一次會見”說是因“寫信批評”所引發(fā),只能是一種子虛烏有的事了。
再其次,“會見”經(jīng)過寫得明顯失實。馮先生父女二人“乘北大汽車處的車”,前往木樨地22樓先父住處,卻寫為“悄悄的”去會見。至于意見的交換,實際早已見之于臨“會見”之前三兩次往來的書信中,而且,“會見”前數(shù)日馮先生寄贈的《三松堂自序》一書,先父已過目,其中馮先生自我剖析應(yīng)“修辭立其誠”的話,自然也已了然。相見時,馮先生表示“批孔”中之事,書中已說清,看了自可明白。對此,先父只是靜聽,未做任何表示。此后,二人遂轉(zhuǎn)入其它話題,未再涉及“批孔”一事。倒是宗璞女士十分認真,就馮先生于“批孔”中之所為及有關(guān)情況,作了若干說明與解釋,談話頗多。而書中所寫“敘述他的理由,包括他的苦衷”等,均未曾見于“會見”中。
因記述嚴重失實,由此竟引發(fā)了類似于“空穴來風”效應(yīng)。于是馮梁二人的“最后一次會見”,一時成為人們議論不少的話題,竟先后有多篇文字發(fā)表于報刊;文中或由于虛實難辨,而表示“迷惑”、“費解”之意,或因以虛為實,而流露“惋惜”、“遺憾”之情。這自然都是失實引起的。
筆者有感于已造成失實,無論是因未審而未改,或?qū)彾锤模瑢徃恼呖倯?yīng)負一定責任,特寫出《馮友蘭先生與先父梁漱溟交往二三事》(《博覽群書》2002年9月),將二人交往經(jīng)過,自1917年初次相識說到“最后一次會見”,以正面紀實,澄清記述失實,其主要用心在使人們明了事實真相,不再為此枉費筆墨,或浪費感情。
如今此書作者寫有《馮友蘭與梁漱溟》一文,以“補遺”形式增補于此書新版,也是一種更正的表示吧。同時此書舊版第九章最后以先父語氣寫成的那段“答”話,作者也依照事實作了不少修改,只是令人不無遺憾的依舊保留了,以先父的語氣說的一句話“馮先生如今回頭來看看,應(yīng)該說可以做出一個他自己滿意,別人亦認為公正的答復(fù)了?!边@話在二人“最后一次會見”前是不會說的(他只是說過“可嘆!”);而在“會見”后又何須再說什么。
“獨家舊聞”與“有心之人”
如本文標題所示,《梁漱溟問答錄》是一本瑕瑜互見的著作。這是筆者的淺見。以上筆者著重陳述了書中存在的諸多瑕疵,及其產(chǎn)生的原由,但終歸是瑕不掩瑜。所說之“瑜”,即筆者稱之為“獨家舊聞”的那些內(nèi)容。這是此書最可貴的部分。
聽說過有“獨家新聞”;“獨家舊聞”則是筆者的杜撰。“獨家新聞”出自捷足先登的記者,其本領(lǐng)在“搶先”,“獨家舊聞”則出自別具慧眼的“有心之人”,其所長在“搶救”?!皳尵取边@些“舊聞”的“有心之人”即本書的作者汪東林先生。
如作者所自白:他自1963年至1983年問,除“文革”中政協(xié)被“封門”的四年外,“梁先生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到全國政協(xié)參加會議和一些活動,尤其是參加作為政協(xié)重點工作的學習改造,每周有兩三次,我正好是他所在小組秘書?!薄八谶@20年間政協(xié)大小會議上的言論,大部分都由我直接參與記錄、整理、寫簡報。”而這些記錄等均在作者所“保存至今的近百本會議記錄本”中。(以上均引自《20年難忘寫梁漱溟》)
正是作者以其所擁有的這些第一手資料,以及當年其現(xiàn)場見聞為素材,在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陸續(xù)披露了許多“獨家舊聞”,如《梁漱溟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團結(jié)報》1986年)、《梁漱溟與毛澤東》(《文匯月刊》1988年1月)等。隨后又于1988年4月出版了《梁漱溟問答錄》,對這些“獨家舊聞”作了集中披露。由于當年這類“舊聞”不得外傳,均屬政協(xié)“內(nèi)部消息”,如今一旦披露,即具有聞所未聞的轟動效果,引起人們極大興趣。
至今,已問世的有關(guān)先父梁漱溟的傳記作品約有十種以上,其中以《梁漱溟問答錄》為最早,其余的均在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陸續(xù)出版,而這些后續(xù)的傳記著作,為描述傳主解放后,特別是“文革”時期的言行與處境,均莫不引用《梁漱溟問答錄》中所披露的那些“舊聞”中的某些內(nèi)容。之所以如此,正表明了這些資料是為其“獨家”所擁有之故。
說“獨家”擁有,還有一層意思。關(guān)于這些“舊聞”就是先父本人亦極少有文字留存下來。在他的日記里雖有只字片言,亦難知其詳。例如“考慮憲法意見寫出兩條”(1970年7月26日)“到政協(xié)討論憲法,對第三章只提一條意見。”(1970年7月29日)如此記載,又怎能尋得提了什么意見。雖筆者作為親人家屬,亦難說清楚,因為先父從政協(xié)參加會議歸來后,從不以會內(nèi)見聞或個人發(fā)言為談資,與家人閑談。所以關(guān)于先父梁漱溟對1970年“憲草”曾提出過無人敢提的那兩條意見,家人了解其內(nèi)容,也同樣是在讀到作者所披露的“舊聞”之后了?!芭f聞”其他內(nèi)容,其作用對筆者來說也多與此類似。
先父曾說,他是一個有思想,且又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他又曾說過:“因為我對于生活如此認真,所以我的生活與思想見解是成整個的,思想見解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笨刹恍业氖撬詈蟮娜嗄?,卻生活在一個思想受禁錮的環(huán)境里。而“文革”十年,黑白混淆,是非顛倒,更是令他陷入困厄之中。而他又堅持“遇到問題要獨立思考,以自覺自愿行之?!蹦敲矗麑⑿膽押畏N理念直面思想禁錮?他將秉持什么態(tài)度去面對無理責難與圍攻?他的回答是:“我的態(tài)度是獨立思考和表里如一,無所畏懼,一切聽其自然發(fā)展?!?《致香港友人周植曾》1975年3月28日)這需要具體生動的事實來為之作說明。而能提供這種具體生動事實的,正是那些“獨家舊聞”。由此又可見出這些“舊聞”之可貴了。在此可補充一句話:這些“舊聞”不僅對了解與研究先父梁漱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史實,而且對了解與研究上個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也未嘗沒有重要意義。
“你的書(指《梁漱溟問答錄》——筆者)特別留下了他在解放后四十年的許多珍貴資料,有意義啊。你是個有心之人,能隨時注意積累資料,值得我學習?!?見此書“補遺九”)這是趙樸初老先生的話。趙老這話不是隨便說的,是很有分量的。
趙老與此書的作者相識,更與先父梁漱溟有“同窗”之誼。他們二人一個時期曾同在一個學習小組,一同參加運動,有關(guān)先父當年在政協(xié)活動中的言行,趙老自然是知情人,即對“舊聞”中所記錄的那些內(nèi)容有親歷直接的了解,故深知其可貴。趙老的話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刻了解,才這樣說的。因此,筆者愿借趙老這句話作為對此書評說的結(jié)束語。
(《粱漱溟問答錄》,汪東林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