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市的一件離婚案受到了大家的關注,新婚不久,妻子對丈夫若即若離,丈夫留心調查之下,卻得到令他難以接受的結果——破壞他們婚姻的第三者竟是女人,與自己相識相知相戀了整整5年的妻子其實是個雙性戀者。無奈之下,丈夫以此為由,訴至法院要求離婚。
由此人們不禁要問:什么是雙性戀,他們的這種性狀態(tài)是怎么形成的,他們的生存狀況和情感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不因性別決定性欲望
當代性學家布蘭查德主張用性狀態(tài)取代性取向。他認為,人類個體的性狀態(tài)大體可分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異裝癖和無性人(即感受不到異性或同性吸引,不參與任何性活動的人)。
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性學家金賽拒絕把人兩極化,并質疑“同VS異”二元對立的單一性向模式,指出人類的性取向并非割裂分離的非此即彼,而是一個多元混雜,含糊難分的連續(xù)體;不同性取向并非彼此排斥的對立,而是程度級別不同的等級度數。金賽研究發(fā)現絕對的同性愛者只占(50年代美國)人口4%,絕對異性愛者占50%,其余人口占46%。這顯然是極具震撼性的發(fā)現。所以金賽研究的出現,顯然給了道德家一記耳光。金賽拒絕回答“同性愛成因”等假設問題,嚴斥什么“破碎家庭”、“童年創(chuàng)傷”等主觀臆測。他說:“就算消滅所有同性愛者,他/她在下一代中仍然會出現。因為自人類歷史開始,同性愛就是人類基本潛能的一部分?!?/p>
雙性戀者既不反感異性,也能接受同性,可以同時較穩(wěn)定地與同性和異性保持性關系,并獲得性滿足。他們在性取向上沒有性別意識,而只有快感需求,他們不是因性別來決定性欲望或性行為。雙性戀者通常與配偶關系良好,性生活較和諧,他們既珍惜自己的婚姻生活,又不能割舍與同性性伴的交往。雙性戀者在與同性和異性發(fā)生性關系時,都能得到滿意的快感。有人甚至認為他們比單性戀能夠獲得更多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一般妻子比較能夠容忍丈夫有男朋友,不能容忍他有女朋友,所以如果丈夫和男朋友交往往往不會干涉。對于男雙性戀者來說,一旦被發(fā)現,就看妻子的容忍度了。丈夫往往不愿意離婚,畢竟家庭還是生活的根基。如果妻子能夠相信他改變自己的誓言,他可以暫時和性伴侶分手,以維持婚姻,但是風雨過后有機會還是會尋找的。
雙性戀的形成
雙性戀的形成與青少年時期的情感經歷有關。人們一般把十二三歲到十八九歲這段時期稱為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少男少女都有一種回避并排斥與異性深入交往的心理,同性間易形成“同性伙伴集團”。倘若涉及到性行為,就會結成同性戀關系。據有關調查,10%的少男與5%的少女在此階段有過同性性行為。進入青春期,人就有了性欲和性滿足的要求。因未達到婚配年齡,實現方式主要有三種:一個是手淫或遺精(男性),一是與異性發(fā)生性關系,再一個就是同性性行為。比較而言,同性性行為最安全(不易覺察,常被忽視)、最經濟(無須付費,容易滿足)、最方便(彼此接觸機會多,相互了解)。若停滯在對同性伴侶的依戀心理上,迷戀曾經有過的性快感,就會變成同性戀或雙性戀。但絕大多數人會走出這一階段,終止同齡人間的性游戲,出現性取向轉移。
有一部分境遇性同性戀行為通常是在環(huán)境因素下被迫做出的選擇,因此又被稱為“假性同性戀”。所謂境遇是指缺乏與異性交往、單一同性高度集中的場合,如監(jiān)獄、軍隊、礦區(qū)、施工隊、寄宿學校、遠洋輪船以及性別比例嚴重失調的偏僻鄉(xiāng)村等,此時的同性戀活動主要是因異性戀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或替代。一旦有了正常生活環(huán)境,往往會改弦更張,但是也會保留或多或少的雙性戀傾向。
歷史上的雙性戀名人
雙性戀不是現在才有,歷史上和現代社會都不乏其人,其中有許多是對人類社會有影響有貢獻的人。例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羅馬皇帝亞歷山大大帝、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英國詩人拜倫、英國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俄國作家果戈里、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英國心理學家哈夫洛克·藹理士;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法國演員阿蘭·德隆;意大利服裝設計師吉安尼·范思哲……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雙性戀人物在各階層都存在:皇帝英明如漢武帝,昏庸如漢哀帝;對朝廷有功的將軍如漢代霍光,孔武有力如明武宗所寵信的江彬;禍國者如漢董賢,清代和砷;藝術家如漢代音樂家李延年,清代鄭板橋等。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拜堂結婚,生兒育女,從沒有以“同性愛者”自居。中國文化從不會按“性行為”把人分類。同性愛者、異性愛者、雙性愛者,這些概念、詞匯都不存在。傳統(tǒng)觀念認為只要表達自然正常的情感,不攪亂人倫宗族秩序,同性交合并無不妥。
尊重個人的性選擇
同性戀不代表道德有問題,就像有的人用左手吃飯寫字一樣,就像你喜歡這個人而不喜歡那個人一樣,只是一種個人喜好或者習慣。關錦鵬導演,胡軍和劉燁主演的《藍宇》和李安導演的《斷背山》,都是描寫男人之間的同性戀,《斷背山》得了奧斯卡獎,《藍宇》得了金馬獎中的5項大獎。通過影片,我們看到同性戀者的感情也是很真摯很深沉的,可以是生死之交,和異性戀沒有區(qū)別。為什么得獎,就是因為它敢面對非議揭示真理,拆除人們對同性戀誤會的樊籬,讓人們看到同性戀不是人們過去認為的:品質不好,有毛病,傳染艾滋病的罪魁禍首,應該迫害、鄙視和排斥……讓人們把有這種性取向的人當成是正常的,是他自己的私事,尊重他的性選擇和給他選擇愛人的自由。
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多數會被迫與異性結婚,但這種狀況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有所改變。如1988年12月,丹麥國會通過“同性戀婚姻法”,使丹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世界上第一個在憲法中明確禁止歧視同性戀者的國家南非,于2000年11月立法授予同性伴侶擁有與異性婚姻一樣的遺產繼承權利。美國國家法律不承認同性婚姻,但是,有一些州和一些大城市立法承認同性婚姻。
多元化的社會能夠寬容不同性狀態(tài)的存在,而這種尊重人權的做法,必然也會給雙性戀者更多生活方式的選擇,避免他們人生的尷尬和對無辜者的牽連。
同性戀者的婚姻
我國男同性戀(含男雙性戀)人口總計約1800萬,其中生活在城市和農村進入城市的15-60歲的男同性戀者大約800萬。女同性戀者人口約900萬。同性戀者人口總數大約2500~3000萬。據民政部門解釋,按照2003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婚姻法規(guī)定,禁止同性之間結婚。為順應傳統(tǒng)婚姻文化,我國男同性戀者中約70%~80%已婚或將結婚。張北川教授的調查發(fā)現,平均約30歲的男同/雙性戀者,約1/3已婚;未婚者中約60%的人確定將要結婚和有可能結婚;約50%的男同/雙性戀者與女性性交過。
[責任編輯]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