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和文字打交道,用過多少支筆,實在記不清了。上世紀80年代末,電腦還沒有進入辦公室和普通家庭,某電腦生產(chǎn)廠家為了促銷,和中國作協(xié)聯(lián)合舉辦了“作家換筆大會”,我作為作協(xié)會員,應邀去湊熱鬧。廠家的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每位作家用不同的輸入方式打字,我便學會了“五筆”輸入法。以后,雖然用電腦寫小說,寫散文,但還是沒有離開過筆,隨手記個什么的,或領工資簽名,還用得著。
1944年,我在抗日高小念書。那時候是用毛筆,對個別老師口袋上別的那支鋼筆非常羨慕。根據(jù)地被日偽經(jīng)濟封鎖,買不到鋼筆,連我們學生用的毛筆,還是學校雇用制筆工人做的。后來聽同學說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有人出售打日本鬼子繳獲的鋼筆,就約著幾個同學去買了一支,花桿的,很好看,別在口袋上,也很神氣。沒有墨水,就到貨郎那買些顏料,化成水灌進去用。沒用幾天,日本鬼子“掃蕩”過來了,老師帶著我們東躲西藏,把那支鋼筆也給弄丟了。
1946年參軍,被分配在陳賡兵團十三旅旅部宣傳隊當宣傳員。每次戰(zhàn)斗之后,常常要到連隊搜集戰(zhàn)斗英雄的事跡,給旅部的油印小報《戰(zhàn)旗》寫稿子,沒有筆,實在不行,于是就把一個蘸水筆尖安在空子彈殼上,灌上墨水,用削好的柳木棍塞緊,也能湊合著用。后來部隊打下了晉南的曲沃城,我們分隊長把在戰(zhàn)場上撿的一支鋼筆送給我,這才有了一支真正的鋼筆。用這支筆,我學文化、寫日記、寫稿子,一直用到全國解放。
解放初,我最大的奢望就是有一支好筆。那時實行供給制,津貼很少,攢了幾年,才托人在昆明的舊貨攤買了一支美國派克筆。那時,我們部隊駐防在滇南邊陲離國境線不到20公里的金平小縣城,不知怎的,那支心愛的筆突然丟了,為了找回這支筆,還驚動了縣城的公安局。所幸的是,他們還真的幫我找了回來,失而復得,實在令人高興。
在我用過的許許多多的鋼筆中,最喜歡的是云崗街道辦事處獎給我的那一支,這支筆使用時間最長,現(xiàn)在還在用。這是一支很普通的筆,當時價格也就在20元左右,但它是我這幾年所得的獎品中最珍貴的一個。那年,我剛離休不久,云崗街道辦事處北區(qū)四居委的張主任就來找我,說是云崗街道組織征文比賽,要我寫一篇文章代表四居委參賽,我一生中也參加過不少征文比賽,得過不少獎項,但多半是報紙、刊物的,全國到省市及部門行業(yè)的。如今離休了,成為一介平民,參加街道的比賽,覺得平實,親切,于是就欣然答應。根據(jù)幾十年在云崗和鄰里之間的友情,寫了一篇千余字的《遠親不如近鄰》的散文交上去。沒多久,張主任就送來這支筆,說我的征文在街道得了一等獎,這是獎品。還說了不少鼓勵和感謝的話,使我非常感動。過了知天命之年,我才真正體會到世界上最普通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我要加倍珍惜。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