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是位虔誠的佛教徒,對佛經(jīng)頗有研究。他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學畫,并自創(chuàng)一格,用簡單明快的筆法勾勒幾筆,就能畫出人的精、氣、神來。他的《護生畫》在佛教界廣為流傳,生平最大的愛好則是喝酒。
豐子愷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便經(jīng)常相邀好友共飲。一天,風和日暖,他約一位友人前往當?shù)氐娘L景勝地江之島游玩。在清雅潔凈的酒店中,兩人踞坐一榻,叫了“兩瓶正宗,兩個壺燒”?!罢凇笔侨毡疽环N最普通的清酒,色香味都接近于中國的紹興酒,而“壺燒”則是日本的名菜,它的原料是一種如拳頭般大的螺螄,做法為先把它煮熟,然后取出肉來切成肉末,拌以醬油等調(diào)味品,再放入鍋中燒熱即可食用。由于螺螄的外形像一把壺,所以取名為“壺燒”,其味道十分鮮美,是佐酒佳品。島上怪石嶙峋,海鳥鳴聲不絕于耳。豐子愷三杯落肚,仿佛身在仙境,但覺心曠神怡,世事皆忘。直至晚年,每每念及此事,他還津津樂道。
回國之后,豐子愷看到他的《護生畫》在佛教界廣為流傳,覺得自己應該以身作則,所以就戒了葷腥,變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不久,豐子愷應夏丐尊老師之請,到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任教。豐子愷雖然愛飲酒,但是在校中絕對不飲酒,以免給學生留下壞榜樣。但在授課之余,則是他的小天地了,他經(jīng)常與同事朱自清、匡互生、朱光潛等在白馬湖畔聚會飲酒。他們飲酒不講究小菜,總是四小碟冷菜便解決問題,一般是豆腐干、油氽花生、茴香豆和涼拌綠豆芽。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無所不談,但談得最多的還是文藝,如小說、戲劇和音樂等。有一次豐子愷忽然來了靈感,就作起曲來。因為沒有帶紙,他就用筆在自己的白襯衫上畫五線譜。有時則與好友們泛舟謳歌于白馬湖上。后來朱自清和朱光潛等都成了中國文化界的知名散文學家,他們都撰文提到白馬湖畔,對這段情誼無限懷念。朱光潛在文中寫道:“我們都喜歡喝酒,因為酒后見真情,各有各的表情。我最喜歡子愷那一副面紅耳赤、雍容恬靜、一團和氣的態(tài)度?!?/p>
在上海寓居期間,每逢閑暇,豐子愷經(jīng)常去城隍廟里的春風松月樓吃素酒。這是一家名聞遐邇的百年老店,是上海最早開設的素菜館。豐子愷的吃法很經(jīng)濟,經(jīng)常是一斤黃酒,一碗“過澆面”,一碗炒冬菇,一碗素什錦。所謂“過澆”,就是澆頭不澆在面上,而是另盛在盆里,作為菜肴,等到酒菜吃完了,才上一碗清湯面,剩下的菜連菜帶湯倒在面里吃,也有人把這種過澆面叫做“過橋面”。這家館中的冬菇特別肥鮮,素什錦也非常入味,澆頭的分量又足,所以那碗面就等于是一碗什錦面了。后來與堂倌熟悉了,看見他進去,就大聲吆喝“過橋客人來了,請坐請坐!”
據(jù)豐子愷夫人回憶,在婚后,先生從來未間斷過飲酒。即使在十年浩劫時期,雖“牛棚”中挨批斗,但他仍設法讓家人給自己送酒來。不論白天怎么受苦受難,只要晚上一斤黃酒下肚,他照樣在牛棚中吟詩作畫,談笑自若。
他對孔子在《論語》中談到“唯酒無量,不及亂”一語有獨特的見解。傳統(tǒng)的講法是:“酒可以按照你的酒量飲下去,可是不能喝到不能控制自己的地步?!彼慕忉屖牵骸肮糯撕染?,是用音樂伴奏的,‘亂’是樂章的末尾,‘不亂及’就是指喝酒的人不要喝到音樂的末尾還不停止,也就是說要控制喝酒的時間。”此外,他還寫過不少有關喝酒的文章,如《湖畔夜飲》、《酒令》、《吃酒》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傳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