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馓子,在古代又稱寒具、環(huán)餅、油浴餅、膏環(huán)……
寒具——方便面的始祖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huán)釧之形,油煎食之?!?/p>
馓子,為什么古人要稱它為寒具?原來,所謂寒具,一如“農(nóng)具”、“工具”之謂,從字面上可解釋為:供寒食節(jié)所用的。
古代,人們將冬至以后的第105天定為寒食節(jié)。這寒食節(jié)的來歷,是眾所周知的歷史常識:乃源起于春秋時期(距今2600多年前)晉文公悼念與他一起共患難的介之推。這一天,介之推被燒死,所以不能生火燒飯,于是就叫寒食節(jié)。(注)
寒食節(jié)到了,然而,人又不能不吃飯。于是我們的祖先就發(fā)明了可以不用生火而冷吃的食物:用小麥粉和面,搓成細條制成環(huán)狀或柵狀的面餅,油煎而成(不知《本草綱目》中為何寫成“以糯粉和面”)。因為是專供寒食節(jié)時食用,所以,老祖宗們就稱之為“寒具”。
這寒具乃油炸后的熟食,可以隨時即食即用,干食或用水沖食、泡食均可,而且攜帶又十分方便。漸漸地,它就成為不僅僅是寒食期間食用的佳品。由于它食用、攜帶、收藏(油炸后能存放較長一段日子而不變質(zhì))十分便捷,人們更喜歡在非寒食節(jié)的日子里,用開水加糖沖著吃或煮著吃,其味比寒食時期的干吃或以冷水泡著的吃法更勝一籌。而這一切,都使寒具(馓子)成為現(xiàn)代方便面的雛形。
現(xiàn)在,世界公認的方便面其發(fā)明者是日本的安藤百福(日本日清食品公司創(chuàng)始人)。這位被尊稱為“方便面之父”的安藤,1910年出生于臺灣的嘉義縣,年輕時生活在中國,也許他知道中國的麻油馓子。為了生活,他曾在服裝、紡織、制鹽、百貨業(yè)等多個行業(yè)中打拼。二戰(zhàn)日本戰(zhàn)敗后他回到日本。不知是不是受到中國麻油馓子的啟發(fā),1958年他在日本推出了他的發(fā)明——方便面。他以現(xiàn)代化手段制作出的日本方便面,這里面卻多多少少具有中國馓子的影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兩千多年前就已問世的寒具,就是方便面的始祖。
為上層社會所偏愛的方便食品
作為古代方便食品,寒具首先為當時的上層社會所器重,并日益成為他們所偏愛的食品。遠在漢代,寒具已是統(tǒng)治階層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古人稱點心為小食)。
這從東漢的鄭康成在注釋儒家經(jīng)典《周禮》中可以看出。
《周禮·天官》中記載了為周王室服務(wù)的各級官吏的職責,其中有“籩人”一職,所掌管的是“四籩之實,朝事之籩”(“籩人”的職責乃負責提供果脯干點之類的食品)。鄭康成作“注”說:籩,竹器。如今寒具。原來漢代已盛行以“”(一種圓形竹器)盛放“寒具”(馓子)。所以鄭康成以當時通俗的語言注釋“籩”字,猶言:籩,是一種放果脯干點的竹器,就像我們今天(漢代)放馓子的一樣。他在注釋“朝事之籩”中的“朝事”時,說:“朝事謂:清朝未食,先進寒具?!币鉃椋褐芡跏矣猩显绯闹贫龋蟪紓儭扒宄保ㄇ逶纾┛崭苟鴣?,“籩人”要負責向他們提供早點。鄭康成以漢代的習俗作“注”說:這正如我們(漢代)清朝尚未吃飯而先吃馓子一樣。
從以上鄭康成的注釋中,我們可以知道:漢代統(tǒng)治階層中已習慣于在吃早餐前(或云,清晨未食之時),先吃馓子;而供他們吃食的馓子是放在專門的盛器()中的。
古代“有錢人家”的待客之物
馓子成為上層社會的食中珍品后,自然也就成為“有錢人家”的待客之物。有記載可查的就有:
東晉的大官僚桓玄(公元369年~404年),他家的寒具(馓子),油煎后必以蜜糖(東晉尚無白砂糖)相和。有客來,桓玄即端出“油蜜馓子”招待。而桓玄又喜愛書畫,有時候一面請來客吃油蜜馓子,一面欣賞書畫作品??腿酥型谐粤蒜套佑植幌词值?,難免油污了書畫……(事見宋代林洪《山家清供》)
北宋皇帝徽宗,寵幸東京名妓李師師。他送給李師師的皇家禮品中,與黃金、白金以及各種各樣珍品茶葉、藝術(shù)燈具等陳放在一起的,就有“寒具、銀餅數(shù)盒”。裝在食品盒中的寒具(馓子),成為皇帝送給其心愛女性的高檔禮品。(事見宋人傳奇《李師師外傳》)
皇帝如此看重馓子,又遑論一般官宦人家!
北宋官僚陶谷所撰的《清異錄》中,記錄了當時金陵世大夫家吃食的“七大妙處”,最后一妙即是:“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币鉃椋涸诮鹆甑墓倩氯思抑?,口中所嚼的麻油馓子(據(jù)沈括《夢溪筆談》考證,北京時通行以麻油煎炸食物),其香氣可驚飄十里……
唐代劉禹錫寫過一首《寒具》詩,詩曰:纖手搓來玉數(shù)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讀罷似乎已經(jīng)體驗到馓子的色香而令人大開食欲。
今天仍受歡迎的大眾食品
馓子,作為一種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的方便食品而長盛不衰。時至今日,我國北方與西北地區(qū),乃至安徽、江蘇等地,仍以馓子為待客之物。復(fù)旦大學有學子某,前兩年曾去大西北的寧夏農(nóng)村支教。返滬后,每逢伊斯蘭教的開齋節(jié),會收到寄自寧夏且散發(fā)出油香的馓子——那是她在寧夏支教時的農(nóng)村學生送給她的珍貴禮品。
今天,在嚼著肯德基、漢堡包的同時,還有不少人以油馓子和著牛奶或豆?jié){當早點(一如漢代的“清早未食,先進寒具”);即使繁華的上海,還有一些居民家,會以馓子為婦女生育做月子時期的滋補和催奶食品。而處于信息時代的我們,還能在上海的街頭巷尾看到賣油馓子的攤位,他們至今仍遵循著祖輩們傳下來的制作寒具的操作方法?!袄w手搓來玉數(shù)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币磺Ф嗄昵皠⒂礤a這兩句形容馓子制作的詩句,仍然是今天現(xiàn)炸現(xiàn)賣油馓子的最佳寫照。
已經(jīng)飄了兩千多年的馓子香,看來還會繼續(xù)飄下去……
(注)關(guān)于古代寒食節(jié)的天數(shù),最初據(jù)說有一個月,后來改為7天,后來又改為3天(即清明前后三天),最后定為1天(冬至以后的第10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