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發(fā)源自碧空1,鑿開壺口賴神功2。吐吞萬壑百川浩3,出納千流九曲雄4。水底有神掀巨浪,岸旁無雨掛長虹。朝奔滄海夕回首,指顧還西瞬息東5。
——[明] 張應(yīng)春
1星宿句:說黃河發(fā)源于天上的星宿。2壺口:在山西吉縣西南黃河中。因河床落差形成上寬下窄的壺口狀而名。神功:指歷來流傳的有關(guān)大禹治水的神奇?zhèn)髡f。3壑:深谷。4九曲:唐高適《九曲詞序》引《河圖》:“黃河出昆侖山東北,……河水九曲?!?朝奔二句:寫黃河由西向東日夜奔流,十分迅疾。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作為我國第二條大河,它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24萬平方公里。它發(fā)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向東流經(jīng)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最后在山東北部注入渤海。它的上游從源頭到內(nèi)蒙古河口鎮(zhèn),穿行于高原峽谷,水質(zhì)較清;中游從河口鎮(zhèn)到河南鄭州桃花峪,主要流經(jīng)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河水渾濁發(fā)黃,“黃河”因此得名;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于地面。從古到今,黃河流域歷來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古老文化的發(fā)祥地。這里不僅孕育了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象征中華文明最初曙光的仰韶文化,而且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上起黃帝、炎帝,中經(jīng)夏、商、周,直到秦漢、唐宋等歷朝歷代的歷史長河,上演了一幕幕榮辱盛衰、分合交替、恩仇相報的悲喜劇。
黃河因此有著太多的奇觀,太多的神秘。就說它的起源吧,古人一直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說法,想像它來自天上,并與銀河相通。據(jù)晉人張華《博物志》記載,漢代張騫為了探尋黃河的源頭,曾劃了一只木筏溯流而上,結(jié)果一直找到了銀河,在那里遇見了牛郎、織女星。后來這個傳說便成了歷代詩人吟詠黃河時經(jīng)常使用的典故。
這首描寫黃河流程中唯一大瀑布——壺口瀑布的詩,第一句說的就是這個傳說。壺口在山西吉縣西南49公里處,是黃土高原上晉陜峽谷最險要地段中的一大奇觀。滾滾東去的黃河奔流到此,500多米寬的巨流受到兩岸山巖的驟然擠壓,變得上寬下窄,狀如壺口。而堅硬的河床在水流長期的沖擊下,形成了一個寬30米、深50米的巨潭,河水從斷層石崖上陡然跌落,就像巨壺向外傾倒,從而出現(xiàn)了一條落差達30多米的大瀑布。詩中以“吐吞萬壑百川浩,出納千流九曲雄”描寫了它的氣勢,以“水底有神掀巨浪,岸旁無雨掛長虹”再現(xiàn)了它的壯觀,都足以使人如親臨其境,為之心搖神移。
黃河的奔流不息,黃河的百折不回,黃河的洶涌澎湃,不知激勵和鼓舞了多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為了保家衛(wèi)國,為了實現(xiàn)報效社會的宏圖大志,不屈不撓地奮斗終生。為此,古人曾留下過許多贊嘆黃河壯美的好詩。如唐人劉禹錫的“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浪淘沙》)、宋人蘇軾的“浩浩何人見混茫,昆侖氣脈本來黃”(《黃河》)、元人許有壬的“濁波浩浩東傾,今來古往無終極”(《水龍吟·過黃河》)、明人陳子龍的“西來浮日月,南徙劃乾坤”(《秋歸涉黃河》)、清人孫朝慶的“看滾滾來從天上,建瓴東注”(《滿江紅·渡黃河》)等,無不激情飛揚,壯彩紛呈。當黃河從遠古流到了現(xiàn)代,它更成了中華民族抵御外來侵略、奮發(fā)自強的精神象征,它的氣魄,它的神魂,早已融入了一曲《黃河頌》的激越旋律,必將千秋萬代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產(chǎn)生巨大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