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白切雞,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喜愛的程度要高一些。不過,東西南北,在做法、火功、佐料上大異其趣。無雞不成宴,桌上有了這一味,主客臉面都過得去,因此人們對它的期待很高。一盤上好的白切雞,至少是要黃爽光鮮,皮滑肉嫩,近骨見血。要達(dá)到這種效果,下面四個環(huán)節(jié)都馬虎不得。
一是嚴(yán)格選雞
最好是一公斤左右尚未下蛋的肥嫩母雞或者閹雞,以細(xì)骨矮腳三黃雞為首選。所謂三黃雞,即毛黃、皮黃、腳黃的土雞,廣西信都、玉林、岑溪,廣東清遠(yuǎn)、化州等地盛產(chǎn)。記住,不可用養(yǎng)雞場里的“西裝雞”。它們吃的是人工飼料,又不得走動,一生惟一見到陽光的機會是在從飼養(yǎng)場拉往屠宰場的途中。這樣的雞拿來白切,任你是皇宮御廚,也調(diào)不出好味道來。為選出上好雞品,還需堵塞“土雞洋養(yǎng)”的漏洞,精明的香港人取了一個無懈可擊的名字——走地雞。陽光下追逐,沙窩里打滾,這樣的雞才有資格拿來做白切。
二是褪毛整形
水溫以能夠褪毛但又不傷雞皮為準(zhǔn)。除去內(nèi)臟后,精致的大廚還會用拌有少許花生油的食鹽擦抹雞身,此舉可有效清洗污穢并保護雞皮。然后清水洗凈,放入微沸水中拖一拖,再放入涼水中浸一浸,提出后用手將雞腳向前按壓,以免兩腿僵直外撐。
三要用心烹制
水不能太沸,大開之水既傷雞皮,又使雞肉老緊。所謂鍋中沙眼水,灶內(nèi)陰陽火。若不便掌握,也可將水燒至大開之后微涼即用。水中預(yù)先加一些鹽,其作用是使雞表皮蛋白質(zhì)迅速凝固,形成一層保護膜,既防止鮮味外溢,又阻止外面熱量侵入過猛。烹時,每浸五分鐘要提出一次,倒出雞腔內(nèi)之水,再放入鍋中,如是兩次,以九成熟為最佳。即以器物扎腿,不冒血即為熟,又要近骨處見血。倘若一點血色也沒有,這白切雞就算失敗。老牌食客會說,鮮味都讓你煮死了?;鸷蛞坏?,雞即起水,然后在雞全身掃一遍花生油,既增美感,又保鮮嫩。在熟案上斬成雞塊,拼成雞形,即可上桌。
四是精制調(diào)料
白切雞的基本調(diào)料離不開沙姜、蒜茸、蔥白、生抽、花生油。最為講究的白切雞調(diào)料在廣東化州的南盛。那里的地道大廚會用本地鮮榨花生油,加上二十多種藥材,在大鍋里文火煎熬兩晝夜,煉成一種滿街飄香的熟油,拌入沙姜蒜茸,一端上桌,聞到那香氣,就不由你不傾倒。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里把白切雞擺在很重要的地位,說它有“太羹元酒之味”??磥?,我們不來一手的話,實在有些遺憾。
欄目管理/謝林梅 編輯/李賢平
E-mail:xielinmei20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