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山海關(guān),進(jìn)入東北三省地界,冬長夏短,春秋季節(jié)則可以忽略不計。一年到頭,就是一個字:冷。寒冷的地方,就需要相互擁抱彼此溫暖,即使做菜也不例外。因此,東北的菜,多是兩兩搭配,一起下鍋,大火狂燉,在滾湯中消弭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豬肉燉粉條之類的燉菜,可謂是名聲在外,如雷貫耳。
豬肉燉粉條在東北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東北人過年必定要燉上一大鍋豬肉,有親友來訪,便和粉條一起做菜。粉條也是用東北特產(chǎn)土豆淀粉軋制而成的,大火咕嘟一陣后,香氣四溢,聞一鼻子就能幸福得昏過去。盛一碗米飯,把豬肉燉粉條連湯帶水扒拉到碗里,大伙圍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生活就是如此熱烈而美好。
再說白肉血腸,其全稱應(yīng)該是酸菜燉白肉血腸。有一首著名的網(wǎng)絡(luò)歌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最后一句說:“翠花,上酸菜!”,風(fēng)靡一時。到了冬天,東北的居民會買很多白菜儲存,一部分會被腌成酸菜。在東北農(nóng)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腌一些。白肉,就是五花肉。血腸,就是把豬血加入其它作料灌進(jìn)腸衣煮制而成的。酸菜切成細(xì)絲,飛刀切出整齊的白肉和血腸,也是大火狂燉。如果用來下飯,多擱點(diǎn)鹽,如果直接把菜當(dāng)飯吃,少擱點(diǎn)鹽即可。
還有小雞燉蘑菇。所謂小雞,其實是鄉(xiāng)下的“笨雞”。由于“笨雞”吃五谷雜糧和蟲子長成,其味也醇,其香也濃,尤其是在飼料雞大行其道的今天,“笨雞”更給人以返璞歸真的厚道之感。蘑菇則是長白山上的榛蘑,越燉越香。二人轉(zhuǎn)中有個著名的小調(diào)《小拜年》,說的是小夫妻一起回家拜年,“丈母娘一見面,拍手笑哈哈,新姑爺?shù)皆奂?,給他做點(diǎn)啥,小雞燉蘑菇,宰個大蘆花……”瞧,這是多高的待遇!
接下來的是蘿卜燉牛肉和排骨燉豆角。前者燉出來,紅白分明,湯是清的。后者則紅黑一片,豆角可以不用保持原貌。為什么不是蘿卜燉排骨或者是牛肉燉豆角?誰也說不清,自古就是這么傳下來的。
還有一道著名的關(guān)東燉菜——鯰魚燉茄子。東北有句俗話:“鯰魚燉茄子,撐死老爺子?!崩蠣斪由狭藲q數(shù),牙口不好,鯰魚燉茄子易嚼易消化,正適合老爺子們吃。將鯰魚收拾整理干凈后,放入沸水中略燙,撈出放入涼水中浸涼取出,用筷子刮去表面黏液。大個兒的鯰魚可改切成六七厘米的小段,小個兒的整條即可。茄子洗凈去皮,撕成條狀進(jìn)鍋。茄子最大的特點(diǎn)是吸味,吃到嘴里柔軟易化,充分吸收了鯰魚的味道和營養(yǎng)。
這些燉菜做法大同小異,先以大豆油下鍋,八分熱后加蔥、姜、紅辣椒等煸炒出香味,如果加主料如小雞、豬肉等,炒至發(fā)白,加老湯燒開后加菜,燉爛為止。牛肉、羊肉不愛爛,可加入山楂。東北燉菜大多重其味而不重其形。看上去亂作一團(tuán),大大咧咧,其實一葷一素,剛?cè)岵?jì),香味暗藏其中,很有內(nèi)涵。如果有機(jī)會到東北,別忘了到飯館里叫一碗燉菜,保管吃得大汗淋漓,連呼痛快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