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一處飯莊的燒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燒麥,在我國各地都有,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如山西叫梢梅,湖北叫燒梅,江浙一帶叫燒賣等。北京的燒麥是從山西引進的,之所以叫燒麥,一說是取自山西的梢梅的諧音,另一說是因為燒麥頂上捏出的18個褶,就像麥梢上綻開的花,所以叫燒麥。
相傳,將燒麥引進北京的是一個叫王福祥的山西人。清代乾隆三年,他來到北京,在親戚的幫助下,在前門外大街路東的肉市,支起席棚,開了家小酒店,以經營燒麥、炸豆腐、燒酒、煮花生、玫瑰棗等小菜為主,因為門面小,沒有字號,只是在門口掛一破酒葫蘆,因而常來這里喝酒的食客就稱它為“碎葫蘆”。由于這家小酒店價格便宜,賣酒不摻水,也很講究衛(wèi)生,所以來這里飲酒的客人很多,生意做得很紅火。這樣,王老板的腰包自然就鼓了起來。到了乾隆七年,王掌柜用幾年來的積蓄就地蓋起了一間門面的二層小樓,生意依然不錯。這家小酒店由于本小利微,只好比人家早開門,比人家晚打烊,起早貪黑,并且還立了個規(guī)矩,就是一年360天不休假,只是在大年三十的子時到初五才休假。
清乾隆十七年的大年三十夜,“碎葫蘆”酒館照常營業(yè)。大約在夜半亥時,酒店來了兩位客人。他們找了一個靠窗戶的座位坐下,要了幾個小菜就對飲起來。在飲酒時,那位年歲較大的人,不住地贊賞酒菜的好味道。在結賬時他問店小二道:“你們這個酒館叫什么字號?”店小二回答道:“沒有字號,客官都叫它‘碎葫蘆’?!边@位客人聽了不由得笑了起來,他隔窗望去,前門大街上一片漆黑,只有這一家酒館還是燈火輝煌,就對店小二說:“這個時辰,別的酒館都打烊了,只有你們還營業(yè),是京城惟一的一處酒館,可以叫‘都一處’?!蓖跽乒窈偷晷《B忙作揖打恭,表示感謝。
一個月后的一天,8個太監(jiān)抬著一塊寫著“都一處”的虎頭牌匾,還有幾個太監(jiān)鳴鑼開道,直奔“碎葫蘆”酒館而來。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給小酒館取名“都一處”的人竟然是乾隆皇帝。于是,他們就畢恭畢敬地將皇上親自書寫的虎頭匾“都一處”,端端正正地掛在店堂的門楣之上,并大擺筵席,請來親友、同行們,很隆重地慶祝了一番。從此,“都一處”的聲名大振,吸引了很多慕名者前來就餐。
到同治年間,王掌柜的后人承繼祖業(yè),接棒經營。這時燒麥的品種增多,除了傳統的蔥花豬肉燒麥,還增添了三鮮燒麥、蝦肉燒麥,以及炸三角、回鍋肉和炒菜等。他們的燒麥皮薄、餡大、味好,仍然是看家主食。
都一處的燒麥,制作要求非常嚴格。用小籠蒸熟,潔白如雪,造型很美,有如朵朵蓮花,又似石榴,吃起來皮薄餡大,味道鮮美,香而不膩。三鮮燒麥是由雞蛋、鮮肉、蝦仁三者拌餡制成,雜以蘑菇、竹筍、海參的丁塊,味道十分鮮美,而且有一股清香氣味。蟹肉燒麥在每年九十月間菊黃蟹肥之際銷售。至于鮮肉燒麥更是鮮美可口,老少咸宜。
都一處的燒麥,是譽滿京華的傳統風味小吃。嘗過之后,相信您也會贊不絕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