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劉雨林 指導專家/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群眾體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蔡睿
寶寶理解力的發(fā)展過程,通常從對個別事物的理解開始,發(fā)展到對事物關系的理解。
而且初期主要依靠具體事物來理解,然后才是依靠詞的說明來理解。
所以,新媽媽可以利用身邊的一切具體事物,來幫助寶寶發(fā)展并逐漸提高理解力。
下面的幾個小游戲,不妨在家里經常做做:
蝴蝶飛呀飛
適合年齡:21~36個月 難度:★★★★ 耐心度:★★★★
用水彩顏料在水彩紙上畫一些蝴蝶墨印,折疊后做成一只蝴蝶,等畫紙晾干后,將蝴蝶剪下來,帶著寶寶一起,拿著蝴蝶模仿蝴蝶飛,在房間里飛著玩。
專家提示:這種游戲可以傳授給寶寶對顏色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寶寶把平面事物變?yōu)榱Ⅲw事物的技能,激發(fā)寶寶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小鈴鐺,轉起來
適合年齡:1個月~1歲難度:★ 耐心度:★★
把一些色彩鮮艷的、可以懸掛的小玩具掛在寶寶的床上。對于較小的寶寶,媽媽可以把玩具盡量掛得低些,讓寶寶自己不用特別費力地夠也能碰得著玩具。媽媽自己一邊動玩具,一邊說著玩具的名字,比如“小鈴鐺,響起來!”讓寶寶知道這是小鈴鐺。當他親耳聽到響聲時,會逐漸理解這就J是小鈴鐺響起來了。
寶寶4個月以后,活動能力明顯增強,可以讓寶寶自己來動玩具,同樣是小鈴鐺,你可以嘗試著先告訴寶寶“來,我們讓小鈴鐺響起來”,然后再幫助寶寶讓小鈴鐺真的響起來。等到寶寶8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就可以讓寶寶自己去把“小鈴鐺響起來”,讓寶寶更深刻體會到他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聯(lián)。
專家提示:這個游戲可以讓寶寶由色彩和形狀等對事物的基本認知開始,通過行為逐漸提高對具體事物關系的理解力。
看圖講故事
適合年齡:2歲以上 難度:★★ 耐心度:★★★
媽媽幫助寶寶選擇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拿幾張有故事情節(jié)的圖片,由媽媽先給寶寶講出一個故事來。如果寶寶想再聽一遍,媽媽就再添加些細節(jié),再講一遍。過兩天,再拿出同樣的圖片,用較多的語言提示,幫助寶寶自己來回憶故事的細節(jié)。等寶寶有欲望自己講的時候,就嘗試著讓寶寶自己看著圖片講故事,即使跟媽媽講的不一樣也沒關系。
專家提示:寶寶起先只理解圖畫中最突出的個別人物,由于媽媽的提問和解釋,在圖畫的內容中辨別出人物形象的姿勢和位置,理解主要物體之間的關系,最后理解整個圖畫。
這是汽車,那是娃娃,我是寶寶!
適合年齡:8個月~16個月 難度:★★★ 耐心度:★★★
在寶寶前方放一個玩具汽車,爸爸先過去一邊示范汽車怎樣玩,一邊說“這是汽車”,然后在汽車對面放一個娃娃,媽媽過去示范著娃娃怎樣玩,然后爸爸指著那邊說“那是娃娃”,最后爸爸媽媽可以學著兔子跳,跳到寶寶身邊,共同指著寶寶說“寶寶,你是寶寶!”
寶寶能說出簡單的詞以后,就可以讓寶寶嘗試著說“寶寶”,然后爸爸媽媽拿起寶寶的手,一邊讓寶寶的手拍自己的胸口,一邊說“寶寶”,爸爸媽媽把寶寶不能說完整的句子補充完整“我是寶寶!”
專家提示:有這樣的游戲做基礎,可對寶寶理解力的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對年幼的寶寶來說這種游戲的效果更為明顯。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寶寶就可以單純依靠詞來理解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