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云: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梧桐樹何以能引來金鳳凰?《中國俗語大辭典》釋云:“梧桐樹也叫青桐樹,落葉喬木,傳說鳳凰喜歡棲息的樹。鳳凰古代傳說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比喻沒有好條件或出色的人才就招不來出眾的人物”。乍一看,二者之間的淵源關系明白易曉,無須贅言;其實不盡然,“鳳凰棲梧桐”作為一種傳統(tǒng)而又經典的“文化連理”(由于各自特定的文化血脈而組合到了一起) ,不僅具有俗文化層面上的審美意義,且沉積著豐厚的“雅文化”的審美意蘊。
人們是在“五行”文化的背景下闡釋、鑒賞梧桐的。在古人眼里,梧桐是東方之草,春木也。漢代王逸曰:“木有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氣淳矣,異于同類者。松柏冬茂,陰木也;梧桐春榮, 陽木也; 扶桑日所出, 陰陽之中也。”古人認為,不但人之個體生命要秉受“天地之靈氣”,植物亦然;由于秉受了純正的天地靈氣,所以梧桐有感知寒暑往來的靈異。古人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之說,且準確地認定: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墜。古人還觀察、感悟到,梧桐還能知月之正閏:“梧桐生有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一葉為一月,有閏則生十三葉。視葉小則知閏何月?!?《遁甲書》)“清明之日桐始華,桐不華,歲有大寒。”(《周書》) 正因為梧桐有感知寒暑往來的靈異,又加上華凈妍雅可愛,故學人多近齋閣種之,且飛鳥喜巢其中。南宋尚書韓元吉,在京宅第門前多種桐木,世稱“桐木韓家”;其文章有名于時,因以集為《桐陰舊話》十卷。古人有“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于東廂”之說。據此,梧桐又是賢良用世的瑞應之物。據傳:周成王與唐叔虞小時在一塊玩耍,成王拿著一枚桐葉,當作iuml;送給弟弟唐叔虞說:“我以此為憑信要封你?!敝芄懒诉@件事后,對成王說:“天子無戲言?!庇谑呛髞砭痛俪沙赏醴址馐逵萦谔?。這就是著名的“桐葉封弟”故事,成為后世的誠信美談。梧桐還可以制作琴瑟。漢代應劭《風俗通》云:“梧桐生于嶧陽山巖石之上,采東南孫枝,為琴聲清雅?!睎|漢著名文人蔡邕曾用燃炊之焦桐制成琴,琴成,果有美音,后世因以“梧桐尾”指良琴。綜上所述,因為梧桐為春木,秉受了天地靈秀之氣,故不同凡響,被奉為“木中之王”。
鳳凰是古代傳統(tǒng)祥瑞文化的“崇拜物”。鳳凰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更高,簡直就是“仁瑞”的化身。《說文》云:“鳳#8943;#8943;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 暮宿風穴, 見者天下大安寧?!摈?、鳳、龍、龜謂之四靈;羽蟲三百六十,鳳凰為長,故有“鳳凰先把高枝占”之說。古人認為鳳凰為神秘之鳥,瑞應之物,三代之前,屢臨人世。據傳黃帝之時,垂拱而治,天下太平,鳳凰遮天蔽日而至。舜時,萬民和諧,安居樂業(yè),受感召的鳳凰雙雙飛來,翩翩起舞。文王之時,政通人和,諸侯懷歸,鳳凰鳴于西周的岐山。晉代葛洪《抱樸子》云:“古者太平之世,鳳凰居其國而生乳,至夏后氏食卵,鳳始去之?!兵P凰為古代太平盛世的“瑞應”之物,是天人和諧、生態(tài)完美的標志性物象。難怪生于禮崩樂壞春秋末期的孔子要哀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比?,天下大亂,諸侯攻伐,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社會人文環(huán)境,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儒家理想的“大同世界”已一去而不復返,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李賀《夢天》) 。故鳳凰自此再也沒有光顧過這個世界,人們只是口耳相傳,留下一些“丹鳳呈祥”之類美好的傳說而已。
靈樹梧桐與瑞鳥鳳凰是何時結為“連理”的? 最早的記載是《詩經·大雅·卷阿》,寫召康公勸成王求賢用吉士之言。后學認為,此詩據《易林》、《齊說》,為召公避暑曲阿,鳳凰來集,感而作詩:“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萋萋,雝雝喈喈。”語意為:鳳凰鳴呀,在那高高的山岡上,梧桐生呀,在那朝陽的山坡上;枝兒茂,葉兒暢,鳴聲和,鳴聲響。漢代焦延壽《易林》釋“需”卦曰:“大樹之子,百條共母。當夏六月,枝葉盛茂。鸞凰以庇,召伯避暑。”這里“大樹庇鸞凰”之象,就是“鳳棲梧”意象的演繹。所以,朱熹《詩集傳》明確地解讀為:“鳳凰之性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菶菶萋萋, 梧桐生之盛也;雝雝喈喈,鳳凰鳴之和也?!逼鋵崳P于“鳳棲梧”最早的明確闡釋,應歸西漢時“緯書”———《春秋演孔圖》:“鳳為火精,生丹穴,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身備五色,鳴中五音,有道則見,飛則群鳥從之。”后來,晉代陸機《詩義疏》、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宋代朱熹《詩集傳》都沿用了此說。這大概就是“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一語最早的文化淵源;它第一次將梧桐、鳳凰這一對客觀物象結為“連理”,鑲嵌在一張“新婚照”里:靈樹瑞鳥,天作之合;文化連理,相映成趣。久而久之,便演繹成為最富有“民俗”魅力的經典語言之一。
不僅俗語稱道,后世的文人墨客,也源源不斷地將其援引進自己的文學作品。南朝陳朝張正見有《賦得威鳳棲梧桐詩》:“欲舞春花落,將飛秋葉空。別有將離曲,翻更合絲桐?!北憩F了鳳凰、梧桐那種不即不離的情緣關系。李白也有“鳴鳳棲青梧”、“鳴鳳托高梧”之句,借這一意象,表達了詩人李白清雅高逸的生活情趣。李賀的《天上謠》將“弄玉簫史”的優(yōu)美傳說和鳳凰、梧桐結合起來:“秦妃卷簾北窗曉,窗前植桐青鳳小?!鼻嘏窬砩媳贝暗拇昂?,她與簫史所乘的鳳凰,就棲息在窗前的梧桐樹上。秦妃就是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嫁給善吹簫的簫史;優(yōu)美的簫聲招來鳳凰,夫妻便一同乘飛成仙。宋詞詞牌“蝶戀花”又名“鳳棲梧”也寓有此意?!度龂萘x》第三十七回寫劉備三顧茅廬,拜見諸葛亮時也援引了此句:“玄德見草堂之上一少年,擁爐抱膝,歌曰‘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北磉_了作者“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佐”、“明君賢相”的美政理想?!傍P凰棲梧桐”,也成為文人墨客表情達意的一種“經典意象”。
“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是一雅俗共賞的名言,是民族傳統(tǒng)審美心理的反映,閃爍著古人“體物之妙,格物之精”的智慧火花,也體現了古人樸素和諧的自然觀。當代科學文化認定“鳳凰”是古代圖騰崇拜的產物,是人們心造的幻影,純屬“子虛烏有”。梧桐呢,至今猶存,不敢異議。筆者竊以為不然,梧桐今既在,鳳凰獨無乎? 如果沒有現實生活中客觀物象的啟示,古人何以同句而語? 鳳凰在這個地球上確實存在過,她是遠古美好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產物。不過至善易折,至美易夭,后來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漸變、劣化,像恐龍的滅絕一樣,鳳凰也就從這個地球上永遠地消逝了。
梧桐尚存世,鳳凰歸來乎?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市長治學院中文系,04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