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國學”?從歷史來看,我國西周時期由政府來辦學,沒有“私學”;“學在官府”,稱為“國學”。直到春秋末期,孔子辦私學,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教師,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教育遺產(chǎn)。當歷史演進到十九世紀末,西方的科技和社會科學大量傳入我國,稱之為“西學”,與此相對的是中國本土的學問,稱之為“中學”或“國學”。
1925至1929年清華大學辦“國學研究院”,所謂“國學”指的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今天人們所說的“國學”仍然是這個意思: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之簡稱。
當前“國學熱”表現(xiàn)在多方面:有少數(shù)大學辦“國學院”,許多綜合大學開設(shè)“國學概論”選課;不少大學面向社會開辦研修班,其中不乏“國學講座”;在媒體上關(guān)于“國學”的議論頗不少見;還有在假日為少年兒童開辦的所謂國學少年班,等等。
中國有悠久的、連綿不斷的文化傳統(tǒng),擇其優(yōu)者使今人了解,適當加以宣傳介紹,是必要的,而人們也有此需要,這正是“國學熱”興起的主要原因,應當肯定。除此,不可能沒有負面的東西,殘渣泛起,以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冒充精華,為牟取私利而打著“國學\"的招牌。這應當加以曝光,使之偃旗息鼓。人們在觀察問題時,不可以此支流當作主流。
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是我們建設(shè)和諧文化、鞏固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chǔ)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應當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下,努力做好這件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