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所周知,“華夏”、“中華”、“中國”是我們國家的稱號。然而,為什么將我們的國家稱為“華夏”、“中華”和“中國”?其源頭又在何處?對這一問題,筆者偶見學(xué)者論及。但其中有對有錯。即為對者,有的也只是常識的論述,真正的源頭卻未見論及。今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再作進一步的探討。班門弄斧,意在拋磚引玉。
關(guān)于“華夏”之名的由來,近代國學(xué)大師章炳麟(太炎)在其《文錄》中寫道:“我們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日華。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夏之名實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際,因水以名族,非邦國之號。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于夏水則為同地,于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合。是故華云、夏云、漢云,隨舉一名,互攝三義。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p>
章太炎先生的這段論述,被許多學(xué)者捧為真理,廣泛引用。因而在中國史學(xué)界流行近百年。然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太炎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但在學(xué)術(shù)上卻并非每個觀點都是完全正確的。筆者考訂了太炎先生的這段論述,認(rèn)為其中有正確的部分,但也有不少錯誤。
一、太炎先生觀點略析
太炎先生說“我們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日華”,“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這就是說,“中華”、“華夏”之“華”,自華山而得名。對此說筆者極表贊同。華山位居我國中部,高峻華美,代表中華民族當(dāng)之無愧。尤其是,早在炎黃時代,神州的先民就居住、繁衍生息于華山之下。畢沅在《華岳祈澤記》中還說,早在黃帝時代,人們就把華山當(dāng)作神山,黃帝、舜帝曾親去那里求神祈雨。所以華山之“華”作為中華民族的族名和國名就更在情理之中。至于華山之狀遠看如花,因而稱為華山,那是另一個命題,不在本文論述之列。
太炎先生說,雍梁二州“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倍f的華陽,又顯然是指位于漢中洋縣的那個華陽,而不是華陰市所屬的那個華陽。實際上,華陰在華山北面,位居?xùn)|北(東經(jīng)110°05′,北緯34°34′)。而漢中洋縣的華陽位居西南(東經(jīng)107°32′,北緯33°33′),不是東北。兩地直線距離近300公里,路程距離達400余公里。就是華陰市所屬的華陽,位置也在華陰西南40公里處(東經(jīng)11O°,北緯34°25′),不是東南。顯然太炎先生說的位置有誤。即便“華陰”、“華陽”不指具體地名,泛指華山之北和南,太炎先生說的方位也是錯的。
二、太炎先生說的夏水不是華夏的“夏”字之源,華夏的“夏”字之源應(yīng)是“大夏河”,即黃河
1.太炎先生說的夏水實際就是漢水
太炎先生說:“夏之名實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際……。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于夏水則為同地,于華陽則為同州……?!庇纱伺袛啵紫壬f的夏水就是漢水。太炎先生雖然沒有明說夏水就是漢水,但從他說的地理位置看,只能是漢水,而不會是別的什么水。另外《辭?!房s印本第837頁寫道:“夏水,古水名。據(jù)《水經(jīng)注》,故道從湖北沙市市東南分江水東出,流經(jīng)今監(jiān)利縣北,折東北至沔陽縣治附近人漢水,自此以下的漢水也兼稱夏水、舊說夏水即今長夏河。按長夏河源出江陵縣西北,東南流至沔陽縣南人長江,與古代夏水經(jīng)流大不相同。”《辭?!返倪@一解釋,也說明章太炎所說的夏水,正是漢水。
2.夏水不是華夏的“夏”字之源
然而太炎先生說的夏水是華夏的“夏”字之源嗎?顯然不是。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發(fā)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而夏水卻在長江中游地區(qū),從地理位置講,顯然與華夏的“夏”無關(guān)。而且夏水本身就是由長江分流而出,基本與長江平行東流,然后注入漢水,再注入長江的一條小支流;除了《水經(jīng)注》,它是其他古代典籍中再未見任何記載的一條小河。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名稱絕不可能來源于它。
3.華夏之“夏”來源于大夏河
有人會問,既然章太炎先生的說法不能成立,那么華夏的“夏”來自何處?有一種傳統(tǒng)的說法,即中國最早的朝代叫夏朝,夏朝的“夏”是華夏的“夏”字之源。應(yīng)該說,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然而,夏朝又為什么要叫夏-朝?也就是說,夏朝的“夏”其源又在哪里?陳瑞松先生在《百家姓溯源》(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年11月第1版)第88頁中,講了大禹治水、平定三苗之亂的事跡后,說:“由于禹建立了一系列豐功偉績,舜封他于夏(即陽城,河南登封縣東),后來又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這說明夏朝之所以稱夏朝是因為夏朝王族的祖宗禹被封于夏;正如漢朝之所以稱漢朝,是因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被項羽封于漢中、被稱為漢王一樣。然而我們要再深究,禹為什么被封于夏?除其豐功偉績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什么原因?筆者認(rèn)為是有的。這個原因就是大禹所治之水名曰“大夏”。《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說:“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边@是說大禹鑿開龍門之石,使大夏之水暢流而下,河岸原來決開之處不再向外橫溢,全部洪水都流到海里去了。
4.“大夏”河就是黃河
1)禹為了通大夏之水,所鑿的龍門恰在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相夾的黃河之中。
2)黃河上游有一條重要支流,至今還叫大夏河。該河發(fā)源于青海同仁之南約60公里處,流經(jīng)甘肅的夏河、臨夏,于劉家峽注入黃河。筆者認(rèn)為,在原始社會,今天的黃河就叫大夏河,現(xiàn)在的大夏河是其上游。后來由于人類的活動,大夏河流域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嚴(yán)重,中下游河水變黃,人們才將其中下游改稱為黃河。到了近代,人們找到了黃河更遠的源頭,原來的大夏河上游才成了黃河的支流。
3)古代人逐水而居。自大夏河注入黃河以后,黃河沿岸許多地名與夏有關(guān)。如歷史上被宋朝人稱為“西夏”的政權(quán),實際叫大夏國,其地域恰好在黃河中上游地區(qū)。元朝初年開始所設(shè)的寧夏也在這一地區(qū)。到黃河中游地區(qū),陜西郃陽境內(nèi)有夏陽,山西省南部有夏縣。到古黃河下游,河南中部有夏臺,東部有夏邑,山東西北有夏津等等。筆者以為,這些地名都與臨近黃河有關(guān)。盡管由于黃河下游多次改道,這些地方有的離現(xiàn)在的黃河有一段距離,但它們是古代黃河叫大夏河的重要證據(jù)。
4)古史所記大禹治水通大夏的事跡全發(fā)生在黃河流經(jīng)的地方。如《尚書·禹貢》記大禹治水:“導(dǎo)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文中的“積石”指青海西寧市東南、劉家峽西面的積石山。黃河從該山的積石峽中越過?!褒堥T”在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相夾的黃河之中?!叭A陰”在華山北面,古黃河自北向南至華陰被華山阻擋,折而東流?!暗字敝傅字?,在河南陜縣即三門峽市。三門峽是黃河上最為馳名的峽口,解放后因修三門峽水庫而更加馳名于世。
綜上可見,所謂“大夏”,就是古代的黃河。正是由于大禹治好了泛濫的黃河(大夏)之水,所以被封于夏。因而華夏之“夏”來源于古大夏河,即黃河。這與史學(xué)家們認(rèn)定的中華民族發(fā)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三、最早的華夏人因位居神州中部地區(qū)而自稱中華、中國
據(jù)《史記·夏本紀(jì)》記載,4100多年前,夏族人最早活動于今河南登封至伊河、洛水流域,即自河南登封至陜西華山南面的洛南和華山北面的華陰、大荔等沿黃河南岸、西岸一帶。因既在華山之下,又在大夏河沿岸,所以他們就自稱華夏人。后來,夏族人跨過黃河占了今天的山西南部,并向東北又發(fā)展了200余公里,建都于濮陽,從而東西長達500余公里,南北寬達200余公里,幅員達十幾萬平方公里,人口達330萬,成為當(dāng)時很了不起的大國家。而華山恰好位于神州中部,誠如明人屈大均在《登華記》中所說:“太華據(jù)天下之大中至正,……以太華四局之山千數(shù)而結(jié)秀于三峰。三峰之脈,又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東循塞垣至蠻貊、朝鮮為北紀(jì),以限戎狄;又連商山、熊耳、外方、桐柏……為南紀(jì),以限蠻夷。是則盈天下皆太華之所磅礴!故自天地初辟,太華定而天下之形勢以定。太華誠天下名山之大宗,而四岳皆其支庶也?!币蚨钤绲娜A夏人遂以上邦大國自居,瞧不起四周那些落后民族。他們把北方未歸順自己的少數(shù)民族稱為北狄,把南方未歸順自己的少數(shù)民族稱為南蠻,把東方未歸順自己的少數(shù)民族稱為東夷,把西方未歸順自己的少數(shù)民族稱為西戎。他們認(rèn)為自己居住于大地的中央,所以又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稱自己的民族為中華民族。這就是“華夏”、“中華”、“中國”的源頭。
四、太炎先生的論述顛倒了幾個關(guān)系
1.在原始社會,本不存在國家。炎黃時代居住于華山之下的先民部落,只能是民族而不是國家。當(dāng)然后來“華”也代表中國。但太炎先生說“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又說“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边@顯然是顛倒了族與國的關(guān)系。
2.大禹因治大夏之水有功而被封于夏,從而產(chǎn)生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后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夏朝被推翻,夏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稱為夏族。所以,太炎先生說夏是“因水以名族,非邦國之號”,也是顛倒了本末。
3.劉邦被封于漢中,接著建立了漢朝,這是實實在在的國家。民族是指有著共同生活習(xí)慣和相近血緣的群體。漢朝臣民在大漢王朝統(tǒng)治下共同生活了400余年,又互相通婚,才有了共同的生活習(xí)慣和相近的血緣。在漢朝被推翻之后,漢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稱為漢族人。所以太炎先生說“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名斯在”,也是顛倒了本末。
4.太炎先生將四千年前的華夏和二千年前的漢弄混淆了。誠然,今天的漢族人是中華民族的主體。但在歷史上,漢族人與華夏人并不等同。最早的華夏人并不是漢人,也基本上不是漢人的祖先。今日的中國人(主要是漢人)雖也自稱為華夏人,但已不是原來的華夏人,也基本上不是最早的華夏人的后裔。最早的華夏人,無疑是以禹為首領(lǐng)的夏族人。當(dāng)時的商族人因居住于東面的沿海地區(qū),被夏族人稱為東夷人。當(dāng)時的周族人,因居住于夏族人西面的岐山一帶,又被夏族人稱為西戎人。大約500年后夏族人被商族人打敗,一部分夏族人被商族人俘虜,成了他們的奴隸,大部分逃到了邊遠地區(qū),一部分投降或隱匿下來,被商族人逐步同化。這時商族人占領(lǐng)了夏族人的地方,住于中原地區(qū),又自稱華夏人、中國人。再后來周族人又打敗了商族人,將商族人的大部分又趕到邊遠地區(qū),他們居于中原地區(qū)。當(dāng)時部分商族人及其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歸順了周族人,也被適當(dāng)安置了?!渡袝ぶ軙の涑善穼Υ俗髁擞浭觯骸坝栊∽蛹全@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民命”。文中的“華夏”即指原來居住于中原的商族人,“蠻貊”則指南、東、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梢?,早先打敗了夏族人的商族人,因為后來入住中原,也自稱和被稱為華夏人。因為華夏本指地方(華山之下、大夏河岸邊),既然住在了那里也就是那里人。正像我們今天的人,只要自己和祖輩住在那里,就自稱是那里人,并不管那個地方過去住過什么人。同樣的道理,周族人打敗商族人,人住中原后,也就自稱和被稱為華夏人了。至于漢,那是又過了大約1000年以后的事。漢王朝的建立距最早的華夏人即夏族人近2000年。所以,太炎先生說:“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于夏水則為同地,于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合。是故華云、夏云、漢云,隨舉一名,互攝三義。”這是將4000年前的華夏與2000年前的漢混為一談了。當(dāng)然,由于周朝歷時880年,漢朝的建立,并沒有也絕不可能趕走周族人,而且后來的漢族的主體正是周族人的后裔|;今天的漢族人也是中華民族的主體。但太炎先生將漢族與歷史上的華夏混為一談,顯然是不妥當(dāng)?shù)摹?/p>
筆者學(xué)識淺陋,所議如有不妥,還請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