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熱播,我也湊了回熱鬧。誰知隨著劇中矛盾沖突的發(fā)展變化,只要電視劇開播,家里隨之烽火連天。就三口人,圍繞《臥》劇分為三個陣營,且壁壘分明。
愛人自始至終支持勾踐,最初欣賞著陳道明的霸道——用他的話是帝王的氣度、膽識,后來為他凌厲的報復擊節(jié)而嘆,大有無毒不丈夫之慨;孩子開始擔心夫差爭不到王位,當勾踐入?yún)菫榕珪r,不顧我們笑話,一心為勾踐君臣的悲苦遭遇流著淚水,后來眼看著勾踐陰謀日漸得逞,夫差漸入險境時,他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全力支持不乏君子之道的夫差。我一直是冷眼相向,一開始就挑著眉毛看哪些地方有失史實,哪個細節(jié)不符合歷史真實——數(shù)千年的滄桑巨變,縱使是考古學家,大約只能在每個斷定前加上不定狀詞吧,所以,挑來挑去,只是對著那一把把锃亮的劍嘟囔句“好像應該是青銅的吧,有這么亮嗎?”再只能嫌棄那個飾演西施的美女不夠古典,不大接近我心目中那驚世駭俗的美的典范??v使是五千年前的殺戮,逼真的再現(xiàn)出來,還是觸目驚心。因此,我經(jīng)常游走于電視情節(jié)之外,揣度編劇導演的創(chuàng)作宗旨。
五千年前的一場血雨腥風生動、詳盡地演繹出來,一定需要很多的想象與虛構。盡管兩個仇敵國之間二十多年間發(fā)生的大事一定很多,但用足夠的理由把它們連貫起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fā)點就會有不同的版本。如果我擯棄原先從微薄的歷史功底中得到的關于勾踐、夫差的印象,單從《臥薪嘗膽》劇情中重新構建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話,猶豫很久,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總結出“勾踐禍國殃民,夫差英雄末路”。但是這還是矛盾重重,且不管歷來的文人騷客對他們的是非早已定論: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不管臥薪嘗膽這個故事曾經(jīng)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單眼下就難以圓通。勾踐確實成功了,那么依據(jù)劇情,這個成功的典型給我們應該是這樣的啟示:因驕傲、固執(zhí)而慘敗,因幸運而存有一線生機——勾踐復仇的決策幾乎都是范蠡冒死進諫,再加之雅魚的枕邊風才得以成行。而勾踐滅吳雪恥的關鍵是陰險、狠毒,充分利用夫差的惻隱之心,利用夫差的仗義,為了為王的野心不擇手段,甚至是卑鄙無恥、慘無人道。
我不希望是這樣,我希望勾踐還是歷史畫卷中那個忍辱負重、苦心勵志的典范。也不希望夫差擁有太多美好的品德、太多的才能而最終敗于陰謀詭計。或者,一定是這樣,那能不能改寫歷史?能不能時空逆轉,讓英明的夫差一一識破勾踐的伎倆,讓我們的祖先少一次血流成河,少一回餓殍遍地?
孩子曾問我,為什么我們中國歷史悠久,卻沒有歐洲國家發(fā)達?是不是中國人不聰明?我支吾半晌,無言以對。這會兒忽然想到了理由:中國人確實聰明,也確實沒有歐洲國家發(fā)達,是因為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大多用來玩陰謀詭計了。因為一直以來,勾踐就是很多中國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