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言語錢
魏飛雪
中國傳統(tǒng)民俗中的壓勝錢實際與古錢無關,僅具錢形而已。壓勝錢始于巫術盛行的漢代,源于當時人使用星相方位及祝咒之詞等厭勝術來威懾鎮(zhèn)壓對手而特制的錢形迷信物。壓勝錢最早的記載為“厭勝錢”,因古代厭、壓相通,方為現(xiàn)名。后來更多的民俗活動使用到這種錢形鑄品,早已超出了這種厭勝的范圍。
吉語鑄在錢上稱之為吉語錢,它是壓勝錢中的一個大類。吉語錢包括佩錢、雅玩錢、春錢、撒帳錢、洗兒錢、生肖錢、祝壽錢、祿馬錢、秘戲錢、冥錢、上梁錢、宮錢等,多用于春節(jié)壓歲、出嫁壓箱、結(jié)婚撒帳、生子洗兒、考學應試、過生祝壽、入土陪葬、筑屋上梁、生意開張、出行經(jīng)商等方面,寄托著當時人們的愿望和追求,是研究古代民情風俗的—個重要內(nèi)容。漢以來歷朝都有鑄造。
方孔圓錢作為載體能容四字結(jié)構(gòu),為四字成語、俗語提供了空間,更別說變形的異型錢了。許多吉語源于古代典故、前賢語錄、經(jīng)史專著、民間俗語等。吉語文字簡練,喻意明確,流傳廣泛,反映了古人在家居、出行、營生、迎考、壽慶、婚嫁、喪葬等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美好愿望和思想寄托。
茲將以用途來區(qū)分的吉語錢簡介如下。佩錢即作佩飾的錢形裝飾品。其外形多作變通,形式不拘,或有佩鈕,或作雙錢形,或方長多角等。雅玩錢,為文人、雅士案頭手邊把玩之物,錢文儒雅,富有情趣。春錢是古代民間用作婦女首飾的小錢。撒帳錢是古代人結(jié)婚時撒在床上以求子嗣的錢形物(圖一)。洗兒錢為古人給嬰兒行洗身儀式時撒于水中之錢形物。古人認為這種物品都帶有吉祥之氣,獲之有福,佩之吉祥。生肖錢是鑄有全部或部分生肖的圖案或文字的錢形物。它的另一面也有鑄吉語文字的。祝壽錢即祝賀壽誕時用的鑄有吉祥語的錢形物。祿馬錢是道教祭祀祿馬時的用品。錢面有鹿馬等圖案,背面有吉語文字。秘戲錢為一面男女合歡圖案一面吉語文字的錢形物。冥錢即下葬或祭奠時用的錢形物。上梁錢為舊時建造房屋所使用的壓勝錢,將其放在梁上,以求驅(qū)邪鎮(zhèn)宅、吉利平安。官錢是宮廷內(nèi)的節(jié)日慶典、皇帝賞賜以及掛燈、上梁、祭祀時官爐專門鑄造的錢形紀念品,統(tǒng)稱作“宮錢”,民間也有仿鑄。
吉語上錢古來有之。鄭家相先生在《泉幣》總第21期說:“永安五銖背土字,考土字自來有之,首見空首布與尖首刀,次見齊刀與明刀背文,予嘗斷其為紀祝語,蓋取土生萬物及有土斯有財之義。永安五銖,以土字在好郭之上,合成吉字也,遂名之日吉錢。且土字之義,又屬吉羊……此吉錢亦屬當時私鑄之一種。”土字借穿為“吉”。由此可知吉語在古錢中早有體現(xiàn)。
宋洪遵《泉志·厭勝品》中載有一枚書吉語“長命守富貴”的撒帳錢為“景龍中,中宗出降睿宗女荊山公主特鑄此錢”,并進一步說明“此錢用以撒帳、敕近臣及修文館學士拾錢。其銀錢則散貯絹中,金錢每十文即系一彩條,學士皆作卻扇□。其最近御座者所獲居多”。
吉語與錢的結(jié)合形式最先是附屬于正用品錢上,秦漢時代的半兩、五銖錢上有或陰刻或陽鑄吉語“宜子”、“君宜侯王”、“宜子孫吉”、“常思君恩”等吉語;而后吉語才單獨出現(xiàn),成為獨立的一個壓勝錢品種。到清代吉語錢在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更加擴展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或錢上鑄詩文,或互有內(nèi)容關照的吉語組成套子錢。
吉語錢又可從外在形式來區(qū)分,現(xiàn)將其實錢舉例如下。
一類為只有吉語文字,一般都是雙面有文字,一面背素的很少。
唯吾知足背紉佩錢:這種錢巧借方孔圓錢的穿孔為口旁,組成四字,逆時針讀作“唯吾知足”,背書“紉佩”,面背皆篆書,穿口小,郭寬。此錢直徑3.7厘米,厚0.32厘米,重24.6克,黃銅,鑄于清代。俗語有“知足常樂”。此錢錢文與它有同工異趣之妙,背“紉佩”取屈原“紉秋蘭以為佩”之意,表達了用“唯吾知足”來自勉,像座右銘一樣銘記心中的宗旨,傳達的是一種平淡、曠達的思想。也稱借口錢。
春王正月背五五錢:面文楷書“春王正月”,背橫讀篆書“五五”。寬郭,直徑2.19厘米,厚0.17厘米,重3.7克。青銅,鑄于明代?!按和跽隆闭Z出《春秋·隱元年》,意謂隱公的始年,為周王的正月,表示孔子尊王室、大一統(tǒng)的思想。這種表現(xiàn)封建儒家思想的吉語錢還有“孝弟忠信背正大光明錢”、“仁義禮智信背天地君親師錢”等。
長命富貴背天下太平人物鈕佩錢:面“長命富貴”,背“天下太平”,皆楷書對讀;上面是人形鈕,下面做成錢的形式。長4.1厘米,寬2.36厘米,厚0.25厘米,重10.4克。“長命富貴”和“天下太平”是吉語壓勝錢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吉語,無論從錢的時間的跨度來看,還是從錢的形態(tài)和行用方式來看,它們是一種行用寬泛的吉語。
鐘鼓樂之背乾坤定矣錢:面背皆隸書對讀,寬郭,邊郭斜削呈圓弧。直徑2.83厘米,厚0.18厘米,重6.3克。黃銅,鑄于清代?!扮姽臉分背鲎浴对娊?jīng)·周南·關雎》。詩歌描寫了一位貴族青年愛慕、追求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并想象迎娶她的熱烈場面。這四字為第五章也即全詩最后一句。乾坤即天地、陰陽、男女。此錢應用于結(jié)婚之際,是典型的撒帳錢。
乾隆通寶背萬壽無疆錢:面楷書對讀“乾隆通寶”,背楷書對讀“萬壽無疆”,寬緣;直徑3.35厘米,厚0.17厘米,重10.8克;黃銅,鑄于清代。其文字穿郭的形制仿正用錢式,但大小與背文新創(chuàng)。它應是清代官錢,為乾隆皇帝祝壽用品,也稱萬壽錢。
另一類為吉語圖案壓勝錢。正面為吉祥語句,背面是與吉祥語相對應的圖案。它們的搭配一般形式都比較固定,圖語互為解說照應,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約定俗成的固有體例。作為一個文化淵源深厚的國家,中國人最樂用它。其用途與吉語錢一樣,多見銅鎏金者。
清代詩文錢四枚,分別詠梅、蘭、竹、菊,文人雅玩之用。梅蘭竹菊人稱四君子,象征高貴、純潔,代表儒家提倡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境界。這四枚錢錢文分別用楷、行、草、篆四體書寫,予一套錢以變化,書法有明顯的晚清風格。背面植物安排生動巧妙,主枝在穿左,旁枝或花朵順勢向右斜生,點綴穿口空白處。整套錢制作整飭,外郭圓潤,內(nèi)郭方正,穿口光潔,錢體厚重,文字高挺,圖案深峻。質(zhì)地為黃銅,直徑在4.5至4.6厘米之間,厚度在2.3至2.5厘米之間,重量在22至25克之間。制作時代應在清中葉以后。
梅:面楷書,縱讀“而今未問和美事,先向百花頭上開”;背穿左梅花主枝,枝丫隨勢偏右,填充穿口其它空白處。輪稍闊。詩文詠梅,背圖與之扣合。
蘭:面草書,縱讀“欲采一枝嗟道遠,露寒香冷到如今”;背穿左蘭草,花葉隨勢偏右。輪稍闊。詩文詠蘭,背圖與之扣合。
竹:面篆書,縱讀“明季再有新生筍,十大龍孫繞鳳池”,詩文筆法用的是清代確立的“新篆隸”書法;背竹枝三桿,竹葉右飄。輪稍闊。詩文詠竹,背圖與之扣合。筍是孫的借音,竹年年生發(fā),喻兒孫滿堂,個個高官厚祿、封侯拜相。
菊:面隸書,縱讀“莫嫌老圃秋容淡,唯有黃花晚節(jié)香”,詩文筆法用的是清代確立的“新篆隸”書法。背穿左菊花主枝,枝丫順勢偏右,穿上下枝葉、右花朵。輪稍闊。詩文詠菊,背圖與之扣合。
六合同春背鹿鶴圖案錢:面穿四出紋直底外緣回紋,錢文楷書,對讀“六合同春”,分占四格,六合字扁平,同春字瘦長;穿、字、回紋各占錢面三分之一。背穿左下鹿、右上鶴,外緣重輪間飾以荷花紋,分布格局同面。直徑3.17厘米,厚0.28厘米,重15.85克,紅銅,鎏金,清代。六合指東南西北四面及上下兩極,六合同春即天下太平的頌詞,“鹿鶴”諧音“六合”,同時又是祥瑞動物,字面和圖案同居一錢,互為照應、解說。
指日高升背天官賜福圖案錢:面楷書對讀“指日高升”,背天官著官服官帽攜一童子或夫人居穿右,一小兒在穿左下,手指穿上之日,其左右皆有祥瑞之物,圖案鏤刻剪紙造型。穿口狹,面郭闊。此錢直徑4.43厘米,厚0.22厘米,重25.1克。黃銅,鑄于清代。這種出現(xiàn)在吉語錢上的常見民俗圖案還有劉海戲金蟾(圖二)、福山壽海、魚躍龍門等。
連生貴子背麒麟送子圖案錢:面楷書,對讀“連生貴子”,背圖一童子坐麒麟上,一手執(zhí)蓮花一手抱笙,意寓“連生”。錢幣的圖案用鏤刻剪紙的手法雕鏤而成,圖案生動,雕工細膩;幣質(zhì)厚重,鑄造精美。直徑5.72厘米,厚0.28厘米,重50.8克。黃銅,鑄于明代。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仁獸,早在《說文》、《漢書·武帝紀》等典籍中就不乏記載。后來,隨著天仙送子傳說在民間的流傳,麒麟也逐漸演化為送子的瑞獸了。傳說孔子出生前,有一對麒麟在他家門前口吐玉書,言孔子乃王侯的子嗣。緣此,民間夸贊別人家的孩子常稱“麒麟兒”、“麟趾”、“麟子”,比喻子孫才俊過人,賢德繼世。在祝頌婚嫁、生子的民俗禮儀中有關麒麟造型或繪有麒麟形象的物品便應運而生。
順風大吉滿載而歸背滿載而歸圖案錢:面錢文楷書,順時針讀作“順風大吉滿載而歸”,字聚頭,外環(huán)16個元寶;背穿右下三帆船,左上陸岸、遠山、太陽、雙鳥。圓穿。直徑4.33厘米,厚0.2厘米,重18.7克。黃銅,鑄于清代。這種錢也稱行旅錢。
千秋萬歲背龍鳳紋錢:面楷書,旋讀“千秋萬歲”(圖三),萬為簡寫字,歲為異體字,背龍鳳紋,狹穿,闊緣。直徑4.15厘米,厚0.25厘米,重22.4克,白銅。“千秋萬歲”用作祝人長壽之辭,這是一枚祝壽錢?!俄n非子·顯學》有:“千秋萬歲之聲聒耳,而一日之壽無征于人?!薄扒锶f歲”之詞鑄于錢上由來已久,宋洪遵《泉志》載“千秋萬歲”條:“右千秋錢,李孝美曰徑寸九分、重二十四銖,面文日千秋萬歲,背文為龍鳳之象?!崩钚⒚罏槠渫瑫r代的人,可知這種錢式不晚于宋代。又據(jù)逸泉、賈克佳《“千秋萬歲”錢考釋》,此錢當為遼國帝王、皇后或太后生辰的祝壽錢。而“千秋萬歲”之詞在更早的瓦當和銅鏡上就有,現(xiàn)存的秦瓦上即有“千秋萬歲”。龍鳳相配圖案在宋代盛行起來,他們是中國傳統(tǒng)虛幻神靈中最具代表性的動物,吉語錢中這種一面吉語一面龍風圖案的錢式很多。
作者單位:四川省博物館(成都)
江油關懷古——記蜀漢江油關及左擔道
何青城
在川北重鎮(zhèn)江油,經(jīng)平(武)江(油)公路一直向北的群山深處,有一大集鎮(zhèn),其公路旁豎立一通高大石碑,碑上鐫大字“蜀漢江油關”。石碑為平武縣政府于1986年夏所立。此鎮(zhèn)現(xiàn)名南壩,古稱龍洲,歸屬平武縣管轄。南壩似乎剛好在平江公路的中段,南距江油四十余公里,北距平武約五十余公里,是龍門山區(qū)瀕臨涪江西岸一大集鎮(zhèn)。其北、東、南三面皆被涪江激流所環(huán)繞,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線;西面緊靠群山。自古以來,南壩是川甘來往必經(jīng)的咽喉。它西北通陰平(今甘肅南部的文縣),南行可達蜀漢腹地涪城(今綿陽市)、成都。其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蜀漢時期為重要的西北邊防要塞。諸葛亮生前曾于此重加布防,設“江油戍”即江油關;還在涪江上游之左擔道上設置哨卡,留置戍守軍士。很長一段時間,這些防務措施確保了蜀漢政權(quán)西北一線的安全。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開始與曹魏交兵,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八月諸葛亮病逝于武功前線。歷時八年的北伐戰(zhàn)爭,蜀魏雙方互有勝敗,且整個戰(zhàn)爭進行的區(qū)域,都在甘肅的渭水一線和陜西的漢水之間,蜀漢后側(cè)的江油關一直沒有發(fā)生過戰(zhàn)爭。太久的和平產(chǎn)\生了嚴重的麻痹,特別是諸葛亮去世之后,江油關防務松弛,武備不振,給后來曹魏大將鄧艾的偷襲造成可乘之機。
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冬十月,鄧艾趁鐘會與姜維各擁數(shù)萬雄兵在劍門關前線相持不下之際,率領本部精銳人馬,“……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難;又糧運將匱,瀕于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三國志·魏書·鄧艾傳》)鄧艾在江油關取得了物資給養(yǎng),即率軍破涪城(綿陽),戰(zhàn)綿竹(今黃許鎮(zhèn)),一鼓作氣兵臨成都,迫使后主劉禪開城請降。蜀漢遂亡。
因為鄧艾善于利用地形出奇制勝,且能身先士卒,與將士們抱成必勝的信心,所以這次偷襲比較順利。
鄧艾飛兵越摩天,蜀漢存亡系此關。
當時若有武侯在,后主未必降中原。
這是古代某文人題寫江油關的詩句。江油關對蜀漢政權(quán)而言,真是舉足輕重。蜀漢的投降,好似一場兒戲。此時姜維還統(tǒng)率數(shù)萬大軍固守在劍門關,試圖拒曹魏大軍于國門之外。
鄧艾奇襲江油關這條險道,歷史上遺留的多種史料都有記載,史學家們也多有爭論。但是,大的進軍方向應該是由甘南的陰平古道翻越摩天嶺,進入四川青川、平武間的山區(qū),人跡罕至之處,沿左擔道急速進兵直通江油關,從而進占了江油關涪江對岸的左擔山,給江油關造成威脅。當時,軍士們已疲憊不堪,如果馬邈能集中衛(wèi)卒據(jù)關而守,鄧艾將士或許不能得手。在南壩地區(qū)民間長期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說鄧艾雖然占據(jù)了左擔山,但因他是長途奔襲,山道險阻,沒有后援部隊,只得讓手下遍布火把,又抓來許多牛羊,讓它們雙蹄敲擊鑼鼓,用疑兵的戰(zhàn)法來惑亂對方。馬邈本質(zhì)上貪生怕死,對當時的蜀漢政權(quán)更喪失信心。他不顧妻子的好言規(guī)勸,執(zhí)意開關請降,還主動為鄧艾繼續(xù)進攻作策劃,籌辦軍需。江油關和守將馬邈真是讓蜀漢朝廷倒了大霉。
民國初年,劇作家黃吉安先生(1836-1924)有感于時事的興廢,依據(jù)這一段歷史編寫了一出川劇《江油關》(胡琴),無情地鞭撻投降變節(jié)的馬邈,歌頌馬邈的夫人李氏。因李氏反對馬邈投降變節(jié)而自縊盡節(jié),在南壩地區(qū),她一直受到庶民大眾的喜愛和崇敬。后人有詩贊曰:
壯士滾氈下云嶺,雄關何由護叛臣?
丁當泉滴千年淚,至今獨吊李夫人。
在南壩西門山道旁邊有山泉,名丁當泉,千百年來水質(zhì)清純甘甜,至今供鄉(xiāng)民日常飲用而不枯竭。泉畔有明代萬歷四十年(1612年)刻立的石碑一通:“漢守將馬邈忠義妻李氏故里碑”。清道光年間又將李氏夫人名跡復載于《龍安府志》,更加上近代川劇《江油關》的上演流傳,使李氏夫人的義烈事跡,流播全川。
蜀漢江油關不過僻壤之地,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一千七百多年前上演的這段歷史,總是引起后人莫大的猜想和探尋。關于江油關、左擔道等蜀魏爭戰(zhàn)遺址的準確位置,史學家多有爭論和考據(jù),某些文獻上還發(fā)生引證失據(jù)的錯誤。比較一致的意見,確認今天的南壩才是蜀漢時期的江油關,而并非是今天的江油市或武都鎮(zhèn)。古人設置關隘總是“有扼可憑,惟險是設”,那么江油關關口到底在什么位置呢?依據(jù)南壩的地貌特征來看,它的西北面明月崖拔地千丈,陡峭的巖岸直插涪江滔滔激流之中。左擔道經(jīng)此處必須依靠船渡,夏秋水漲用船,冬春水淺則可搭浮橋。此一天成的環(huán)境,是最佳的關津阻礙。一旦有戰(zhàn)事,扼斷渡口,憑借涪江天險據(jù)關而守,誠有萬夫莫開之險。宋代涪江渡口改稱“明月渡”,此地豎有“明月關”石碑一通。《龍安府‘金石》載:“明月關碑在龍州,久佚,經(jīng)歷魏云綰搜得之,復立,字半剝落”。(按,魏云綰,湖北人,貢生,清嘉慶十五年任職龍州府。)
高山河谷的險阻,自然是阻擋敵人進攻最好的屏障,但是將領本身具備的素質(zhì)尤為重要。當然,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其決定因素更要看各自的綜合實力。當時的蜀漢王朝十多年的南征北伐,消耗了本應大量聚積的物質(zhì)財富;再加上諸葛亮的過早去世,雖說有董允、姜維等可主軍國大事,但總不及諸葛亮的高瞻遠矚,更未有諸葛亮的權(quán)威。而朝廷內(nèi)后主劉禪昏庸、愚昧,宦官黃皓又逐漸控制了權(quán)柄,以致蜀漢政權(quán)內(nèi)外皆困,民心不濟,忠勇良善者無處進言。應該說諸葛瞻父子忠勇可嘉,卻缺乏相應的軍事謀略。其嚴重失誤處就在于沒有及時去加強江油關的防務而徘徊在涪城(綿陽)。當時身為尚書郎的黃崇隨衛(wèi)將軍諸葛瞻拒鄧艾,曾急切地向后者進言:“宜速行據(jù)險,無令敵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流涕。會艾長驅(qū)而前,瞻卻戰(zhàn)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于必死,臨陳見殺?!?《三國志·蜀書·黃崇傳》)今天讀到這段文字,仍不禁讓人唏噓!黃崇之意見如果得以執(zhí)行,蜀漢滅亡的時間很可能會推遲若干年??上麅H僅是個尚書郎,用今天的話說是個隨軍參謀而已,人微言輕。諸葛瞻放棄涪城,退守綿竹也確是一著敗棋。當時的綿竹關(現(xiàn)今德陽黃許鎮(zhèn))應該是據(jù)綿遠河西岸設關,但這里地勢開闊,又值冬十月,綿遠河失去了激流也就失去了固守的依托;再說其拼命截殺的戰(zhàn)法也很失策略。故蜀漢王朝最后一戰(zhàn),諸葛瞻父子二人先后殉節(jié),輸?shù)煤軕K烈,也很沉痛。
如今,暢通的平江公路并沒有完全因循古道的險途。蜀漢時候的左擔道是由南壩一直依傍著涪江南下的。它經(jīng)“響巖”、“煽鐵村”、“平驛鋪”、“白城堡”到現(xiàn)江油的武都鎮(zhèn),尚有約六十公里的沿江崎嶇險道,皆稱為左擔道。蜀漢時期完全依賴這條山道運送軍需物資,更是隴蜀商貿(mào)的惟一通途。鄧艾的軍隊也是沿這條險道進取涪城的。沿途至今尚留下許多傳說。
江峽中山高谷深,江面逼窄,江流湍急,巨石橫亙,暗礁四伏,毫無通航條件。因為龍門山區(qū)地質(zhì)復雜而活躍,巖石的結(jié)構(gòu)狀態(tài)很不穩(wěn)定。江峽中山巒、巖腳、絕壁、溶洞都呈現(xiàn)千姿萬態(tài)。二郎峽絕壁上齊云天,堅實、平整、光滑像一扇巨大的門。二郎洞又深邃莫測,留下驚人的傳聞。有的巖層石紋像疊壓之千層餅,有的又翻轉(zhuǎn)扭曲狀似麻花,有的還難于名狀;至于“倒馬坎”、“簸箕天”、“嗩吶巖”等險段,更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條左擔道雖說行旅艱難,“左肩不得易其負,故謂左擔道”(《方輿勝覽》),但沿江自然生態(tài)較好,山峰奇秀,江水清冽,坡岸之上林木繁茂。在歷史上,它們都是行軍、駐防的要塞。
江峽臨近武都山勢中斷,東岸遠眺有孤峰聳立的竇圃山,西岸有常年云遮霧罩的觀霧山,兩山遠遠對峙。涪江瀉出兩山之間,地勢開闊,江流平緩,已無險可設防了。
涪江岸邊的江油關、左擔道這些遺跡將愈來愈讓人陌生,圍繞它們所發(fā)生的諸多故事,只留待史學家們?nèi)ゼ毤毧甲C和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