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南寧檢察機關不久前破獲了一起涉及房產測繪的重大商業(yè)賄賂案件,市內各城區(qū)的房管所長幾乎全部被牽扯進來,拖他們“下水”的是一個叫張福武的年輕人。經深入調查發(fā)現,張福武的背后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中間人”幫助其結交各個受賄者。這一連接權錢交易買賣雙方的“權力掮客”正是該案得以展開的重要因素。大量的事實表明,類似的“權力掮客”既是推動腐敗蔓延的重要力量,更是當前反商業(yè)賄賂的一大難點。
商業(yè)領域存在“賄托”這個特殊的角色,其實也不算什么“新生事物”,更非商業(yè)領域所獨有。在民間,有專替醫(yī)院拉患者以牟利的“醫(yī)托”;在政界官場,有替買官者與賣官者之間牽線搭橋的“官托”;在執(zhí)法領域,有替違法犯罪當事人說情而開脫罪責的“法托”等等。那么,在這“經濟與權力畸形聯(lián)姻”的時代,在這公權力有機會謀私利的時代,或因社會的監(jiān)督使商業(yè)賄賂不敢明目張膽地進行,或因權力需要擴展謀私范圍卻渠道有限,或因有非法之圖的經營者需要打進尚不熟悉的權力圈子,衍生出可為兩者牽線搭橋的“商賄紅娘”,也就并不奇怪。事實上,僅僅關涉權力腐敗的“賄托”,早就滲透到了各個領域。
而專家及社會的輿論傾向,似乎都把關注的重點投放到了“權力掮客”們身上。有很多專家表示,“權力掮客是商業(yè)賄賂得以形成的關鍵角色”。誠然,商業(yè)領域中的有些權錢交易,確實是通過“掮客”們的牽線搭橋得以完成的,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商業(yè)賄賂及其它權錢交易活動,都是在“掮客”的介紹撮合下才發(fā)生的。近年挖出來的經濟腐敗、權力腐敗案件足可佐證。
因此,我們絕不能把滋生商業(yè)賄賂的土壤,簡單地認定為“權力掮客”,而應從“是什么催生了‘權力掮客’”的深層次去考慮問題。顯然,“權力掮客”完全是由“權利暗箱時代”催生出來、并得以寄生繁衍的。倘若,無論政治權力還是經濟權力,在操作上都做到公開透明,使法制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的犀利目光都能夠有效地洞察秋毫,那么,因公權力失去了“保護”非法利益的可能性,喪失了私欲者們的“依賴價值”,行賄受賄行為就必將偃旗息鼓,“權力掮客”自然就隨之“失業(yè)”。
若公權力在掌控和行使過程中的“暗箱化”格局仍存,權力與私欲仍會在暗中進行“交媾”。這無疑就給“權力掮客”們提供了賴以“寄生”的土壤。退一步說,即便以重罰重刑手段滅殺了“權力掮客”,而公權力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監(jiān)控,商業(yè)賄賂不照樣可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