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已經(jīng)創(chuàng)制黎文,但現(xiàn)在即使有人間起;黎族有文字嗎?相信98%的人都會回答說沒有!為什么?
gw[kw]:tiek[thi:khy[hj]。
這是什么?英語?
hǒ mǒ ně lè tà tì m gē ing zhuǎ ng rǔm kǎ i bǎ sō i
這又是什么?漢語拼音?
(解義:我 你 他 她 吃 飯 筷子 匙 子 睡 覺 蛋 雞 狗 牛)
我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如何讀。這就是所謂的“黎文”?我的普通話,經(jīng)省級測試評為一級乙等,漢語拼音水平也不會低。但上面的“黎文發(fā)音”,我卻怎么也看不明白,不知道如何讀起!也許是我愚笨,這幾年的大學也白讀了。沒有讀過幾年書的黎民百姓能有幾個看得懂?
我到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為什么1956年創(chuàng)的黎族文字無法推廣,我們的前輩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黎族有五大方言區(qū),每個方言區(qū)又同時分為很多個小方言區(qū)。也就是說一個詞語,海南島上的黎族語言至少有幾十種不同發(fā)音。所以說,學習壯族采用拉丁字母創(chuàng)制黎族文字是愚蠢的。
為什么一有人轉帖黎族的語言文字,就有人提出某某字發(fā)音不對,應該是第幾聲等等。很簡單的道理,各地的發(fā)音不一樣,沒有標準音,就沒有準對誰錯!上面的“黎語”是哪里的,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三亞的。所以三亞黎族人肯定是看不懂,不論你的學歷有多高,漢語拼音學得多好!
標準海南話定為文昌話,但海南的漢族人又有幾個人講標準文昌話?過去海南島上沒幾個人會講普通話,但并不影響他們讀書習字。為什么?因為不問地方的人在讀時,可以有不同的發(fā)音,比如“吃”字,普通話、海南話、廣東話等發(fā)音各種各樣。字還是這個字,們各地的漢人卻能用來寫對聯(lián)、寫書信,相互之間完全可以交流。李白的詩用海南話也可以朗讀。并不影響海南的漢人對這些詩的理解,不會講普通話的海南漢人依然查以考上解元、探花甚至狀元。
黎族使用侾方言的人雖然多,但即使以侾方言為標準黎族話,就目前形勢而言,那也是不明智的。其他市縣的黎族人很難接受,也不會全民學習這種方言,而忽略本地方言。1956年以保定黎語為“標準黎語”,但其他縣市的人至今又有幾個人聽過“保亭黎語”?
當?shù)厝酥v本地方言是比較自然樸實的語言,日常生活中學講其他黎活會讓人覺得別扭、做作。學習好一種語言必須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不僅僅是在教室里讀一讀就會了。而讓那么多人去學習標準“黎族話”將會花多少精力物力人力?更讓人懷疑的是,這樣做有必要嗎?而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黎族話”,拉丁“‘黎文”就根本無法推廣!
以此類推,如果沒有方塊漢字,漢人全部都使用漢語拼音,那廣東漢族人首先傻了眼!接著是海南人、福建人……
有人說,黎族文字不能推廣的原因在于“漢人政府”不夠重視,沒有在民族地區(qū)實行雙語教學。但如果認為這就是主要原因那就大錯特錯。蒙古族、藏族等民族采用雙語教學,是因為這些民族早就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自古以來都是采用本民族文字教學,推廣起來并不是什么難事。而黎族古時候沒有文字,即使有錢人家去上私塾,學習的依然是漢字?,F(xiàn)在的“黎族文字”存在諸多的弊端,在這種情況下去推廣,也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這么多年來在廣大民族鄉(xiāng)村都有一堆掃除的青壯年文盲的數(shù)據(jù),其實說實話真正掃掉的有多少?我們自己心里很清楚。學習通用的漢字都有那么困難,何況從未謀面的“黎文”!即使真的要推廣,那也是“黎族高級干部”或者黎族的學者首先提出這個設想,政府是否考慮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現(xiàn)在一直思考一個問題,當年創(chuàng)制黎族文字的初衷是什么?既然有人說是為了推進黎族文化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那政府又為何不積極地去推iL?1956年是建同初期,困難時期,百業(yè)待興,花那么多人力物力去弄這么一些文字,結果“胎死腹中”,名存實亡,值得嗎?有人說,現(xiàn)代社會,還有必要再去弄黎族文字嗎?
當年參與創(chuàng)制黎族文字的都是些什么人?我不清楚,但會有黎族的學者專家嗎?我想可能性不大,當年剛解放沒多久,各方面都困難重重,隨便召集幾個“文人”就匆匆忙忙地去創(chuàng)制所謂的“黎文”。黎族人當年有幾個是上過學的?又有幾個人會講普通話?民族干部中,按現(xiàn)在的標準來講,大部分都算是文盲。所以說當年參與創(chuàng)制黎族文字的主要人員肯定都是漢族的學者。
我不明白,為何有些人卻極力地去維護這種“文字”,又不是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文字,對我們而言,毫無“文物”價值!它的局限性大家為何視而不見?
由于沒有文字,黎族語言受漢語(海南話)的影響最大,說一句簡單的話都需要借助很多的海南話,才能把意思說明白!一些地名、稱呼都是用海南話來表達。很多黎語地名甚至已經(jīng)棄而不用,也只有一些老人才會提起。
我們的民族已經(jīng)今非夕比了,重新創(chuàng)制“黎文”的條件應該比過去容易得多了!各個少數(shù)民族在封建社會都能創(chuàng)制自己本民族文字,社會發(fā)展到了今天,條件更加方便,如今我們的民族已經(jīng)有大量的專家學者。
黎族很多的語言詞匯正在逐漸地消失,很多黎人已經(jīng)不會講黎族話,自己不以為然,但專家學者卻很擔憂,形成很大的反差,這是為什么?也許從中能發(fā)現(xiàn)黎族為什么總落后與其他民族的原因。
黎族民間傳說、故事,即使用漢字記下來,也并不完整,黎族語言有它的特殊性,一些詞匯用漢語是很難完全準確地表達出來的。
在中國文化遭受西方文化強烈侵蝕的同時,一些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還能保持多久?所以,盡力挽救一些文化遺產(chǎn),是有必要的。在2005年底,國家也正式向社會公布“黎族長篇創(chuàng)世史詩《吞德剖》”等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包括大家熟悉的“鹿回頭的傳說”就是出自《吞德剖》的一個小片段。然而,這些都是黎族口頭文學,故事里有很多豐富的詞匯,一些詞匯年輕人根本聽不懂,需要注解。相信隨著一批批老人的辭世,這些詞匯將會消失。而改用現(xiàn)代漢字就表達不好。
也許《吞德剖》真的隱藏著人類起源的秘密,隱藏著黎族鮮為人知的基因,值得我們大家去發(fā)掘研究!但離開了黎族語言,研究就無法開始。
1995年全國人口抽樣調查表明,少數(shù)民族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8.98%,試想,如果所有的少數(shù)民族都漢化廠,不論在服飾還是語言都和漢族一樣,不知道大家心里有何感想,是感到高興呢還是困惑?
1956—2006,半個世紀過去了,黎族文字推廣了嗎?在過100年,還是依然如此!很多人還依然會說黎族從來就沒有文字!我們還有多少個50年?
為何不借鑒漢字、日本字、韓國字的方法去創(chuàng)制黎族文寧?黎語和漢語雖然發(fā)音相差甚遠,但黎語也屬漢藏語系。除了一些名詞的中心語和修飾語是顛倒之外,大部分句子的結構相似,比如“我想去喝水、去捕魚”等。
黎族人一般習慣上都以“吃飯”這個詞來確定某個人所使用的是哪種黎語方言區(qū),比如“l(fā)ou ta、1a ta、laota、kan ta、dei tou”等,一個簡單的詞就有那么多種發(fā)音!而微相差甚遠。我們該聽誰的?誰能告訴我,哪一個發(fā)音是正確的?“標準”的拉丁黎文是怎么寫的?海南島上的黎族人又有幾個會承認這就是標準的黎語?
其實可以考慮和漢字一樣寫成兩個字,把拉丁字母的“黎文”作為“黎語拼音”,大家學習起來就不會太難,也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麻煩事。
即使用各方言區(qū)的黎話,也能把一段文字完整地讀完,類似于用各地海南話讀漢字一樣。當然這個設想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個人認為總比用拉丁字好得多!實用得多!
采用外國文字發(fā)音特點去創(chuàng)制黎族文字是愚蠢的。
(此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讀者如有不同看法,可以向本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