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線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走,距瓊海市六七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像錦屏起伏綿亙,長約10多公里,白北向南伸展,其落脈處有一古老的村莊——水頭村。這里宛如一尊座椅,背靠水頭嶺,東為排山園,西為三足嶺,似椅手,這里茂林修竹,山色蒼茫。村的東、西、南三面有一片似“山”字的田洋,將村子緊緊地懷抱。東西有兩條河流在這里匯合,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東為“里盆溪”,自北向南流向,東、西兩岸為福寨洋(塔洋)、龍西洋:西有“水頭溪”、自西北向東南流向,南、北兩岸為排坡洋、水頭洋。這里涌水飛雪浪之花,稻花滾滾似海潮。地靈人杰,是會同(瓊東縣)三大風(fēng)水寶地之一。
自宋朝中葉入會始祖王文表(擴邊巡司)從瓊山那邕遷于此立籍,居住至今已有千年歷史。這里是王家氏族的發(fā)源地,現(xiàn)已繁衍有3萬多人,分布在瓊海、澄邁、屯昌、瓊小、定安、萬寧,及文昌各地。根深葉茂,人才濟濟。歷代已培養(yǎng)出像王顯先、王弘誨這樣的舉人有幾十名,新中國成立后,至今已有大學(xué)畢業(yè)生500多名,博士、碩士30多名。
村前有一座牌坊由四支l米大,高5米的大石柱和8枝叉柱支撐,頂端為6塊石瓦鑄造,中間有一塊匾額“洞里魚化”。王顯先,字見齋,登嘉靖辛酉科,與王弘誨同榜中試,曾任南京松江府華亭教諭,北京國子監(jiān)助教,北京戶部員外郎,才優(yōu)央翰,有燕吟詩集傳世,該牌坊是明會同知縣陳良謙奉旨而建。
王氏族譜記載:世傳王顯先之母程氏,一天在村前水頭溪邊洗衣服。雨后河水瀑漲,忽有一對鯉魚跳躍,欲捕之,但當(dāng)時又沒有漁具,便撩起衣服,恰好有一鯉跳入衣兜中,急抱而得。一鯉魚向北游去。當(dāng)夜程氏做了一個鯉魚化生之夢,不久懷孕生了王顯先。當(dāng)明嘉靖辛酉科,與解元同宗王弘誨同榜中試舉人,王弘誨官居禮部尚書。王顯先由于長期在朝庭任職,忠君、愛國、愛民、政績累累。嘉靖帝得知其母親得鯉之事,便下圣旨立坊于水頭,匾額為“洞里鯉化”。文革期間破“四舊”,該牌坊被拆除,至今僅保存中間的“洞里魚化”石牌。
在水頭溪南岸的排坡洋有一“池”,一旦踏進,池邊沿幾米的周邊都在震動,世傳該“池”的來源系明嘉靖年間為建王顯先之牌坊,當(dāng)時道路及交通工具又非常落后,在用牛拉運該石柱經(jīng)過此地時,石泥打滾,死了十幾頭水牛,故稱“死牛塘”。
在越過“里盆溪”距縣城(塔洋)約一公里處的北壇村有座橋叫“跌馬橋”。世傳是王顯先牌坊建造當(dāng)天舉行豎牌典禮“起水”時,縣府派出宦官參加典禮,由于典禮“起水”過后有一官員遲到,而被指責(zé),在回府路過此橋時想不通,連人馬掉下橋而死亡,故稱“跌馬橋”。
王顯先和海瑞同朝任職,兩同鄉(xiāng)有著不一般的交情。
海瑞任北京戶部主事后,和王顯先為同事。他們關(guān)心民眾,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當(dāng)時昏君明世宗整日求神齋醮,妄圖長生不老,不理朝政,致使奸臣專權(quán),朝內(nèi)紊亂,無人過問。曾有一些正直人士上疏要求明世宗不要信鬼神,都被嚴(yán)嵩父子陷害,于是無人再敢上疏勸諫皇上。
海瑞滿懷激憤寫了一篇勸世宗皇帝改過自新,重新治理國家的奏折。海瑞在下筆之前就令管家做好一口棺材,并且遣散了家人和隨從,做好了被害的準(zhǔn)備。他拿出20兩銀子交給王顯先,說:“我這次上疏,兇多吉少,一旦我遭不測,請你拿這筆錢將我埋在老家,我就十分感謝您了?!?/p>
王顯先含淚答應(yīng)了同鄉(xiāng)的請求。
一切安排完畢,海瑞才義無反顧地到通政司遞交了疏稿。世宗看了奏折當(dāng)即大發(fā)雷霆,吼叫著“快給我把海瑞抓來! ”
海瑞死后,王顯先按他生前所囑,做了他交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