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管理是現代企業(yè)獲取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和追求。靖咸管道投產五年來,長慶油田公司第一輸油處圍繞“兩個全面提升”目標,針對企業(yè)實際和特點,正視差距,從細節(jié)管理入手,通過對影響和制約企業(yè)加快發(fā)展的關鍵因素識別和確定,大力開展精細化管理和細節(jié)管理活動,進一步細化目標和工作流程,規(guī)范企業(yè)管理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斷豐富精細化管理內涵,營造了一種敢為人先、勇創(chuàng)一流的文化氛圍,使企業(yè)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健康之路上闊步前進。
認識自我準確定位
企業(yè)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充分的認識自我、把握機遇,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靖咸管道投產以來,該處圍繞企業(yè)“三新”特點,確立了管道綜合效益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兩個全面提升”的奮斗目標,貼切處情,定位準確。
單位新:第一輸油處是長慶油田公司下設的主要生產單位之一,屬長慶油田新興主營業(yè)務。靖咸管道2001年9月正式投產,主要承擔靖咸管道、安沿管道、王沿管道、沿楊管道、沿楊復線管道等5條管道的運營管理,管道總長581公里,為長慶油田目前管徑最大、線路最長、技術含量最高、輸油量最大、承擔靖安、安塞兩大主力油區(qū)原油外輸的大動脈。通過近幾年來的技術進步,管道年輸油能力從原設計能力的280~320萬噸提高到目前的360~400萬噸。
機制新:根據石油企業(yè)的改革形勢和油田公司統(tǒng)一部署,該處按照“白領固定、藍領雇用”的新體制管理要求組織運行。并結合企業(yè)特點和現代化企業(yè)管理要求,科學合理配置機構和崗位,建立了高效精干的組織機構和一支業(yè)務精、素質強、作風硬的員工隊伍。
人員新:實行勞動用工市場化、多元化管理。
正視差距挑戰(zhàn)自我
第一輸油處始終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對照現代化企業(yè)管理要求,通過不斷總結、自我剖析、查找出了“管理粗放”這個制約企業(yè)發(fā)展的瓶頸。
作為長慶油田的新興業(yè)務,這個處的管理人員大部分都是來自油田各單位的基層干部,與現代企業(yè)管理要求相比,管理粗放的現象還較為普遍。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有些管理干部壓根兒就沒有接觸過輸油管理,一些管理人員缺乏系統(tǒng)的管理知識,在工作中只強調效果,不注重過程。其二,有的管理單元太大,層次太多,造成了管理上的不到位。其三,一些考核指標還缺少科學、量化和可操作性,還存在形式主義、大而化之的現象。其四,有的管理主體責、權利不統(tǒng)一,導致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使員工主人翁地位虛擬化,責任隨著利益的不落實同樣不能落實。
該處的決策層清醒的認識到,要實現“兩個全面提升”、成為長慶油田集輸系統(tǒng)的排頭兵,必須在管理上狠下工夫,徹底摒棄粗放管理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管理模式,克服粗放管理的弊端,通過精細管理降低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這就是該處開展精細化管理和細節(jié)管理活動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夯實基礎自我完善
在實施精細化管理中,第一輸油處從實際出發(fā),著力采取了三項措施:
細分管理單元:全面推行QHSE體系運行,把管理對象盡可能細化到最小工作單元,管理責任具體化,并落實到位。通過建立健全《崗位職責》、《管理制度》、《作業(yè)指導書》和《員工安全手冊》等各項規(guī)章制度,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職責界定更加明確、清晰、規(guī)范,從上至下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要求、系統(tǒng)管理,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程序,不斷提升管理水平,2004年8月順利的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ISO14001環(huán)境管理、OHSAS18001職業(yè)健康和安全管理三大體系認證,實現了人人遵章守紀、照章辦事、人人肩上有責任、項項工作有規(guī)定、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初步規(guī)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管理。針對基層場站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程序、標準不清、管理辦法粗放的現狀,通過開展“標準化場站建設”活動,對基層黨建、經營管理、生產組織、HSE、設備管理進行一對一的幫促,組織場站分管干部,對照油田公司和本處有關規(guī)章制度進行研討,認真梳理現有制度,不完善的進行修訂,未建立的全部健全,共同制訂完善基層各項規(guī)章制度66項,完善各類報表100多種,進一步規(guī)范了各種記錄本,使基層記錄由過去15本減少到現在的8本,實現了基層管理的精細化,大大減少了基層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制度建設的實用性,各輸油站還自行編寫了圖文并茂、內容翔實、切合實際的《作業(yè)指導書》、《員工技術手冊》,形成了以《管理制度匯編》、《員工技術手冊》、《作業(yè)指導書》、《崗位職責業(yè)績考核》為主要內容的四大冊運行制度,基本涵蓋了基層的全部工作,真正達到了“讓員工知道干什么、什么時間干、按什么程序干、按什么標準干”的目的。
量化考核指標:在各路工作中,制定出了明確的、量化的、科學的、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考核指標,把基層單位的工作目標分解落實到崗位、員工身上,做到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在精細化管理活動中,這個處先后對《基礎工作量化考核標準》、《班子和管理人員考核細則》、《操作員工考核細則》等考核標準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基層各單位結合實際,按照“精細、嚴格、戒躁、節(jié)儉”的工作方針,以精細管理為突破口,狠抓基礎建設工作。沿河灣集輸站通過完善《崗位職責業(yè)績考核》和設備管理制度,徹底消滅了跑、冒、滴、漏。宜君輸油站通過實施“兩級三旗四面”管理,促進了基層管理水平的提升?!皟杉墶保杭凑緦Π嘟M的考核,班組對員工的考核;“三旗”:即考核結果用紅、黃、綠三色旗分別表示“優(yōu)勝”、“落后”、“達標”;“四面”:即考核的內容分為生產管理、QHSE、技術培訓、行為規(guī)范四個方面,做到了考核精細化。
責權利統(tǒng)一:建立了比較科學、客觀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制定了《基礎工作量化考評辦法》、《員工培訓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激勵辦法,通過以檢驗日常工作的月度考核和檢驗主要工作績效的季度、半年、年終綜合考評,獎罰兌現,獎懲分明,將合同制員工、宏田員工、借聘員工、務輸出員工、兩新員工全部納入考評范圍,形成了業(yè)績優(yōu)先、注重實效的文化管理氛圍,增強了廣大干部員工的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形成了“崗位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的動態(tài)運行機制。
開拓創(chuàng)新超越自我
挑戰(zhàn)和機遇對所有的企業(yè)一樣均等,之所以成為優(yōu)秀企業(yè),是因為比其他企業(yè)在管理上更精細了一點,更創(chuàng)新了一點,更超越了一點。第一輸油處在精細化管理上力求做精做細、做出效益。
嚴把原油計量交接關,確保油田效益不流失。原油計量交接工作是確保油田效益的生命線。這個處通過完善計量審核管理體系和《原油計量交接管理制度》,重新規(guī)范站間平衡制度、獎懲制度、盤庫制度,層層落實交接責任,加強對計量交接人員的教育培訓,嚴把數量、質量、審核、監(jiān)督和結算“五個關口”,做到了每日一清,每五天一盤,每月一核算和計量器具的周檢工作。有效的堵塞了管理漏洞和相互扯皮現象。在對內計量交接上,堅持“多溝通、少摩擦、多調查、少扯皮”的原則,緩解了與各采油廠之間的交接矛盾;在對外計量交接上,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嚴格執(zhí)行國標和交接協議,妥善處理各交油口矛盾,保證了油品計量交接的順暢和平穩(wěn),實現了原油計量交接零虧損。良好的服務質量和規(guī)范的管理,使輸油業(yè)務涉及到的企業(yè)由11家拓展到14家。
強化生產組織,實現了管道安全平穩(wěn)運行。靖咸管道投產以來,按照油田公司統(tǒng)一部署,第一輸油處先后收編了安沿管道、王沿管道、沿楊管道、沿楊復線管道等4條輸油管道,使原先463公里的靖咸輸油管道增至581公里。2006年年初,又實施了化沿管道項目工程建設,針對工作戰(zhàn)線的增加和生產管理的難度,這個處在精細化管理活動中,以信息傳遞、高效組織、生產調度指令落實、有效運作和提高崗位員工業(yè)務素質及責任心為切入點,強化生產組織,完善了各場站和輔助單位生產信息管理系統(tǒng),建立了周例會和基層生產周報、月報和信息反饋制度,建立了基層站控員、站控工和處指揮中心、調度系統(tǒng)與輔助單位及機關科室為點、線、面結合、相互呼應、全面快速、靈活機動的信息傳遞反饋網絡,提升了全處各類指令的落實率,確保了生產組織工作穩(wěn)妥有序進行。管道2001年9月28日投產以來截至2006年6月,累計平穩(wěn)安全運行1735天,無重大管道責任事故。
實施技術創(chuàng)新,實現了管道綜合效益的全面提升。在精細化管理活動中,堅持挖潛增效,向科技要效益,針對靖咸管道多口進油和多口出油的實際,加強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多管齊下,積極探索管道增輸增效新技術、新方法,實現了全線密閉輸油,管道生產工藝技術跨入國內領先水平;在信息化建設中,以建設數字化輸油處為目標,緊扣基層基礎工作和生產實際需求,通過自行設計開發(fā)、引進成熟技術和擴容改造,成功的建設成了一整套管理信息系統(tǒng)。目前,已建設成了SCADA系統(tǒng)、MIS系統(tǒng)、安全巡檢系統(tǒng)、工業(yè)電視監(jiān)控系統(tǒng)、管道泄漏檢測系統(tǒng)、SPS系統(tǒng)等六大管理信息系統(tǒng),覆蓋了生產決策指揮、日常管道運行、工藝參數實時監(jiān)控、基礎資料管理、工業(yè)生產現場管理、崗位巡檢管理、管道泄漏檢測、管道模擬仿真、企業(yè)信息門戶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現場控制到集中管理的生產信息化網絡,提高了全線密閉輸油的安全性和科技含量,實現了各站自主運行和中控生產遠程指揮的有效結合。
(作者單位:長慶油田公司第一輸油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