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網絡社會的到來使一種新型的網絡文藝現象得以誕生,它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審美活動方式。網絡文學的審美以其獨有特征而存在。它是數碼技術與丈學藝術的審美統一;審美題材是自敘化與世俗化的統一;創(chuàng)作目的無功利性與展布欲望的審美統一;審美心理注重的是虛擬體驗;以及創(chuàng)作中的游戲心態(tài)與以簡馭繁、以淡照腴的美學風格。
[關鍵詞] 網絡文學 美學 特征
從1994年互聯網進入中國,短短十年多時間,網絡文學已成長為中國當代文學一股強大的新生力量。網絡生存已經構成人們(不僅是年輕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悄然改變著人對生活的體驗和表達。網絡文學并不僅僅如有些論者斷言的那樣是一種文學“時尚”,是年輕人“時尚”生活的反映。其實,網絡文學是中國人生存狀態(tài)真實影像的審美折射,是人與世界對話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態(tài),在此形勢下,人們有興趣探究網絡文學的美學特征也就成為必然了。
一、數碼技術與文學藝術的審美統一
網絡文學依賴網絡技術。數碼技術產生的電子超文本是一種開放的、活的文本。網絡文學首先是藝術,而不只是一種技術產品。但網絡文學是技術與藝術的審美化統一。作為一種精神產品,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一樣,是人類進行情感交流和生命體驗的一種方式。與傳統文學不同的是,網絡文學打造的是一個數碼技術和個性化色彩相融合的虛擬審美空間,在這里,每一個欣賞者可以感受到有別于紙質媒介線形閱讀的多重審美體驗。網絡文學以語言媒介為主體,或配上音樂,或配上圖片,加上美觀的字體、符號,藝術的排版和構圖,增強了作品的審美娛樂魅力。例如菲菲的《火星之戀》敘述了一個愛情故事,網文的語言符號與音樂、圖片相互配合,增強了作品審美娛樂性。
網絡文學文本打破了傳統文學受時空限制較大的局限:一個文本和另一個或多個文本可以同時同地、或異時異地、或異地同時、或同地異時地進行快速的鏈接交流,利用超級鏈接和互聯網虛擬空間,能更自由地實現引用、借鑒、抄襲、模仿、合并、仿作……而且可以把不同藝術門類的“文本”貼在一起,形成一種具有多棲性的超文本。例如,“網易”文學社區(qū)轉載《我的一生》時,說幾句話就貼一張圖,圖文并舉:文本的意思需從圖文的結合中品味,十分精彩。2002年《M家》第一期推出的林焱的傳媒鏈接小說《白毛女在1971》也很有沖擊力。作者運用注釋、網絡查找、鏈接、電子圖片配置等手段,演繹了一出《白毛女》在1971年進行排編演出的虛構故事,這被稱為“一個醒目的文學事件”,“網絡文學的革命”(1)。如果這部小說不是在紙質的雜志上,而是運行在網絡中,那么其動態(tài)效果和多棲功能則更明顯:讀者完全可以根據電子文本的標記符號隨時點擊共享資源庫中《白毛女》影音的全部或片段,體驗到小說、電影、音樂、舞蹈多種藝術種類所具備的美感。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另有一個審美天地。
二、自敘化與世俗化的審美屬材
網絡文學題材的自敘化與世俗化是傳統作家們不能認同的地方。網絡文學是不乏優(yōu)秀文章的。創(chuàng)作主體們有著豐富的感情去駕馭文字,但于生活面的局限使他們缺乏足夠的生活閱歷,因而過多地關注自我、宣泄自我,作品帶有鮮明的自敘化色彩。網絡文學的題材多集中在愛情、武俠以及對傳統題材的戲仿,帶有世俗化傾向,事實上也是普通人性的展示。傳統文學作品則不同,注重的是題材的重大性,內容的深度意義,讀后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發(fā)。網絡文學作品由于其自敘化色彩、世俗化傾向以及簡淡的美學風格從而使人們誤認為“沒文化”、“思想深度不夠”,因而評價不高。1999年“網易”和“榕樹下”分別舉辦了“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大獎賽”,聘請了傳統作家當評委,結果不少作家對參賽作品評價不高,甚至《蒙面之城》的責任編輯也如此說:“網絡未必會成為發(fā)現文學新人的主要渠道。網絡的特征決定了其中的作品以輕快短小為主,有厚度的,深層次的作品很少見?!?2)社會在變化著,網絡技術在發(fā)展著,需要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fā)展變化著,反映到網絡文學中的審美題材也適應著這一變化發(fā)展。其實網絡文學題材的自敘化與世俗化正是中國人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真實影像的審美折射,一種原生態(tài)的審美觀照。
三、創(chuàng)作目的無功利性與展布欲望的審美統一
非功利性是目前對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最普遍的一種認同。相對于將文藝作為職業(yè)化手段的傳統藝術家而言,網絡寫作完全是一種非功利性寫作,表達“自我”重于一切?!敖窈卧凇本驮浾f過:“感謝網絡,它使我有一個自由的心境來寫我心中想寫的東西,它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種表達的欲望,如果我為了稿費或者發(fā)表寫作,就不會有這樣的《悟空傳》。因為自由文字變得輕薄,也因為自由寫作真正成為一種個人的表達而不是作家的權利。”(3)創(chuàng)作主體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強調情感和體驗的真實,這可以看作是文學人性本質的復歸。網絡文學作為大眾文學,本質特點在于其不以深入剖析社會為神圣天職和追求作品深度意義為己任,也不以藝術形式的孜孜探索為追求,而以娛樂消遣性為旨歸,它的迅速崛起適應了以市民階層為主體的普通大眾的文化需求和欣賞趣味。對很多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而言,寫作源于自己對某段生活的思考和認識,是面向自身的,是對自身的感情和體驗的一種交代與設想,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自覺的文學行為?!皩庁斏瘛闭f,作品就是為了記錄自己的生活,“就是不斷地生活,不斷地寫”。(4)生活與寫作在某種意義上的同一,給作品作帶來了一定的游戲性與自娛性,也說明了網絡文學作品為何大多是“自傳體”的原因。從這個角度說,網絡文學作品注重的是展布個體的欲望,體現了一種人性的復歸,從而也真正體現了康德“審美無功利”的觀點。
四、虛擬體驗的審美心理空間
對于優(yōu)秀藝術品而言,審美心理達到的是一種與“道”合一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傳統審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在這種高峰體驗中,人與藝術品彼此交融并達到一種審美超越。對于大眾文化來說,審美心理達到的是一般的文化快感。在網絡空間中,審美主體與客體性質的改變必然也使主客體相遇的審美心理過程發(fā)生變化。審美主體的交互性和客體的仿像性,注定會使審美體驗進入一種虛擬的體驗階段。數字化的冷酷世界吞噬了藝術的隱語和轉喻兩極,使得虛擬體驗流于一種非深度的情感體驗狀態(tài)。網絡主體的交互性,使得作者、作品和讀者交融一體——距離感得以消失:網絡影像世界與外在物質世界的脫離,使得藝術世界失去了原有的固有根基——歷史感從此泯滅;網絡符號的數字狂歡和無限復制,使得藝術審美空間超越性喪失。虛擬體驗還意味著情緒真實感的式微,情感的宣泄和虛擬取代了情感的真實。網絡為情感的宣泄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技術平臺,監(jiān)控體制的脆弱和大眾的全面參與使得網絡成了一個幾乎無所不能言的場所。網絡文學的用詞特色、影像符號世界的反諷和戲擬效果都是情緒宣泄的一種說明。情緒真實性式微的反面表明的是情緒虛擬性的盛行。情緒虛擬性體驗開始成為網絡空間主要的心理體驗。虛擬是一種對非真實世界的模擬,但它卻能給人一種如同真實的體驗,它是一種關于虛擬現實的體驗,開創(chuàng)了一個異乎尋常的審美心理空間。人通過一種專用高速處理器、現實引擎、連接的頭盔、顯示器和數據手套,就可以進入到虛擬的景觀中去。在虛擬景觀中,人不僅能有逼真的感受,還能夠觸摸虛擬物體,感受被觸摸物的硬度和溫度,甚至于光滑或粗糙程度等。這種虛擬體驗正成為網絡技術發(fā)展的方向,虛擬電影已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嘗試。
五、游戲心態(tài)的審美創(chuàng)作
現代人對趣味和游戲的偏好是對緊張枯燥生活的補償,游戲的智慧也是心性的解放。網絡文學的調侃打趣是對社會諸多束縛與擠壓的暫時解脫。一笑了之,高興就好。
要不是看在我打不過你的份上,你早就血濺五步了(5)。
蔡智恒設計的邏輯圈套名為“前提不成立的假設”,一種抖包袱的技巧:
如果我有一千萬,我就能買一棟房子。我有一千萬嗎?沒有。所以我仍然沒有房子(6)。
這是一種有趣的調侃,十足“后人類”的智巧游戲。無論是古典的愛情觀還是經典的審美觀,都成為“后人類”的解構對象,這常常成為網絡文學的”趣”之所在:
在秋天的街道上邂逅的男子一定要帶副眼鏡,要有斯文的書卷味,手里要抱著一本詩集,最好要踩著滿地的落葉,發(fā)出沙沙的聲響。然后嘴里輕輕吟著雪萊或葉慈的詩,再深情地告訴女主角她比詩還美。但是作者告訴你:踏著滿地秋天落葉的男子可能會踩到狗屎,因為落葉堆內狗屎多(7)。
網上也是一個自由宣泄的場所,無意識底層的積壓爆發(fā)出來,要一吐為快,難免有德山宣鑒禪師呵佛罵祖般的粗魯,同時,生活中少見的興奮與激情也在網上游戲中被反復演練。其中最強烈的興奮點莫過于“愛”與“欲”。這種“臨去秋波”的風流游戲,對于士大夫化了的禪者來說也是有的,不同的是,禪者以出世的心態(tài)入世,把情愛當做般若妙悟的機緣,對欲望“不沾不脫”,游戲人間而又“過水無痕”。而現代人由于神圣感的消隱而無所敬畏,愛情向肉欲退歸,心園迷失而致花木無本,故言“至愛”而無涉久遠、道“真愛”而不必深長。在“后”觀念中,對“沒有愛情”的強烈而嚴肅的否定性色彩消失了,至少是在情感和情緒的表面消失了,人們體驗到游戲性的歡快和無所謂:
愛情是蠟燭,給你光明,風兒一吹就熄滅。愛情是飛鳥,裝點風景,天氣一變就飛走。愛情是鮮花,新鮮動人,過了五月就枯萎。愛情是彩虹,多么繽紛絢麗,那是瞬間的騙局,太陽一曬就蒸發(fā)。(手足無措:《經濟的話劇和話劇的經濟》)
然而在愛情中的游戲與游戲中的愛情之間,新生代可能更鐘情于后者,它可以更好地平衡當下的快樂與隱秘處的感動,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大話西游》中的一段:
(突然紫霞拔出寶劍抵在至尊寶的咽喉上。)畫外音:當時那把劍離我的喉嚨只有0.01公分,但是四分之一炷香之后,那把劍的女主人將會徹底地愛上我,因為我決定說一個謊話。雖然本人生平說過無數的謊話,但是這一個我認為是最完美的……紫霞:你再往前半步我就把你給殺了!至尊寶:你應該這么做,我也應該死。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你的劍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猶豫了!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8)
這段讓無數少男少女感動的“大話”是從游戲性的謊言切入的,“好玩”滿足了輕松的訴求,不必有沉重的感情負擔,為此甚至可以無視它的虛假前提。在后語境中,“技巧”比什么都重要,真誠異變?yōu)橐环N技巧,“贏得愛情”也是一種技巧。但它最終還是感動了我們——這就是“游戲中的愛情”。另有一種情愛游戲就是,剝了“刻骨銘心”的衣裳,直接讓赤裸裸的欲望披上云雨的羞布和詩意的外套:
你用喘息宣稱,我們的肉體在戰(zhàn)斗,在尋覓,我們的靈魂卻正升上壯麗坦白的天空……我想說得更多,但是只有這些,循環(huán)往復,再循環(huán)往復,這個事實助長我無窮無盡的糾纏和獸性,卻帶給你無邊無際的勇猛和容納(9)。
這種“歡快的戰(zhàn)斗”遠離價值與意義體驗,天空中是什么都沒有的虛無。同為游戲性解構,網上游戲是無休止地反復消解價值,正如禪家“空空如也”的美妙境界。
六、以簡馭繁和以潰照腴的美學風格
中國傳統文人大都喜歡作品“淡入淡出”的美學風范。韻味的淡遠、意境的妙成,是后期中國文藝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和審美理想。在中國當代通俗文藝中,由港臺刮到大陸的武俠言情風影響深遠。就其風格而言,金庸小說中俠士身手忽隱忽現的飄逸,古龍作品訓誡般的簡短語句和夢囈般的獨白風格,瓊瑤小說中婉約輕盈虛韜的浪漫故事,是中國文藝之虛飄淡遠審美傳統的延續(xù)和再現。大部分網絡創(chuàng)作主體是在熟讀金庸、古龍、瓊瑤作品中長大的一代人,其作品也明顯地烙上了這類文學的痕跡,那就是簡淡飄逸的詩性特質。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大幸事。簡淡之風深隱于文字的內在意蘊中,豐厚的文化家底幾乎被霧化為透明狀的東西,對此,粗疏地看我們會誤以為網絡文學“沒文化”,但細細品來,其中也不乏神韻,雖然總體上看網絡文學是良莠不齊的。簡淡風格最明晰的網上表現是行文的高頻分行和語句的簡捷,比如:
約會過10個男人。無疾而終。賣力地寫作。寫了40萬個字,賣掉30萬個字。吃掉鎮(zhèn)靜劑3瓶00。
氣劍。/直指韓烈。/她也躍起。/氣劍。/合擊。(11)
語句的高頻推進與用詞的簡潔當然跟鍵盤輸入和讀屏的技術性因素有關,這也可以說是由技術造就的禪機。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無限膨脹的網上世界,在文學網站文字泛濫之邦,我們會日益偏重于把注意力放在更稀少的東西上,“繁”的世界需要“簡”的把握與“淡”的應對。簡淡的美學風格既是當代現實生活的要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網絡文學很好地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心理傾向,是審美生活化和生活審美化的一個表現形式。網絡文學滿足了時代的審美需求,所以它具有自身的審美意義和價值。若詳加考察,也是因其存在方式的特殊性,網絡文學在審美方式、審美體驗、美學內涵和審美角度上都別具一格,饒有趣味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 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