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rèn)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織女結(jié)婚后,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玉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條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xiàn)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后來,每到農(nóng)歷七月初七,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jié)。
七夕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七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jié),全國各地的節(jié)日活動內(nèi)容也不相同,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在福建、廣東一帶,最時興七夕拜七姐。這的確是舊日女兒家的大節(jié)日。尤其是廣東省,大伙兒擺七湊熱鬧,十分隆重。
在江蘇,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扎上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祈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在膠東地區(qū),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于庭中盟結(jié)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少地方還制作“巧花”,少女們用面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在陜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扎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即織女),并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剪下一截,放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如今,適逢七夕,心中那一份曾經(jīng)的牽掛卻如斷線風(fēng)箏倏忽飄個無影無蹤。“中國的情人節(jié)”這幾個字,在一絲哀怨、悵惘的雨中,只是一份祈求、一份希望罷了。
(指導(dǎo)老師:李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