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孩子摔倒了,磕破膝蓋,放聲大哭。如果這是個小男孩,那么他的父母(特別是爸爸)通常會安慰他說:“別哭了,寶貝,你可是個男子漢。男兒有淚不輕彈啊?!倍鄶?shù)情況下,這樣的話對孩子毫無作用,他會接著大哭特哭。
這樣做就對了。因為,眼淚不僅僅能緩解疼痛,還能治愈傷口。
研究人員做了一組實驗,把受傷的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流淚,一組不流淚。
實驗顯示,老鼠淚流得越多,它們的傷口就好得越快,痊愈的時間平均縮短了12天。而在那些淚腺被摘除的小老鼠身上則是另一番景象:傷口開始擴散,愈合非常緩慢,一周之內(nèi),老鼠的皮膚就失去彈性,變得枯萎、松弛,好像蒼老了許多……
由此可以推測,我們的皮膚變得越來越?jīng)]有彈性,越來越?jīng)]有光澤,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哭得越來越少。我們是不是在用“哭泣不是件好事”的陳規(guī)老套來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
美國著名醫(yī)生威廉姆·弗雷認為較少哭泣的人容易生病,而且壽命較短。他指出,在錯誤的教育過程中,男人們學會了沒有眼淚去承受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痛苦,而這樣做的后果則是患上一些典型的抑郁性疾病,如胃潰瘍和結腸炎。
科學家進行的研究表明,人體內(nèi)時常會郁積因生理壓力和心理壓力而產(chǎn)生的大量毒素,而人在哭泣的時候,這些毒素會隨著淚液排出體外。更有意思的是,在人哭泣的時候,隨著淚液排出體外的不僅有有害的化學物質(zhì),更重要的還有引起緊張反應的激素。這種激素對幼小的、尚未發(fā)育完全的機體更為危險。所以,孩子們要比成年人更愛哭。他們是在用哭泣的方法培養(yǎng)一套躲避危害的自然的身體機制。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如果常年累月不哭,會引起嚴重的神經(jīng)紊亂和心理扭曲。應該說明的是,專家們并不贊成號啕大哭,這樣的大哭會加劇人的緊張狀態(tài),使血壓升高,自控力下降,從而引起歇斯底里發(fā)作,對人有害無益。專家們認為,在家里,在一個小角落里靜靜地哭一場,對一個人來講是必要的、有益的,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愧。否則,人就會對自己不滿,其結果便會降低哭泣的功效,這種功效主要是對于梗死、中風、潰瘍、胃炎、痙攣和氣喘發(fā)作起預防作用。
古希臘有一句俗語:“奴隸才不流淚?!笨奁且粋€人自由和精神富有的象征,古希臘的英雄們從不因流淚而羞愧。
(范季摘自2006年7月27日《新知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