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克格勃軍官,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曾于1985年8月至1990年1月在民主德國工作過近4年半。當年與普京一起共事、交情甚篤的克格勃退役軍官阿爾塔莫諾夫如數(shù)家珍地講述了普京在民主德國的這段非凡的經(jīng)歷。
好友牽線應招到職
冷戰(zhàn)時期,民主德國是世界兩大陣營對抗的前哨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及其特工部門激烈較量的舞臺。正因為如此,蘇聯(lián)克格勃將大量特工派往民主德國。柏林專設有克格勃本部。除本部之外,國內(nèi)其他一些地區(qū)還設有克格勃代表處。每個代表處實際上就是一個間諜小組,編制一般為3至7人不等。民主德國國家安全部簡稱“斯塔?!???烁癫藛T隨身攜帶有“斯塔?!弊C件。
德累斯頓克格勃代表處設在該市安基里卡大街4號的一幢別墅里。該代表處是人數(shù)較多的一個,連同處長拉扎列維奇上校在內(nèi)一共有6個人。他們工資待遇不高,每月只有1800民主德國馬克。此外,還有少量盧布補助。作為獎金,后來每人每月還另發(fā)100美元現(xiàn)金。
按規(guī)定,克格勃派駐國外所有特工的工作都是有期限的。因此,定期進行人員輪換是常有的事。時值1985年夏,來自列寧格勒的鮑里斯在這里的工作期限馬上就要屆滿了。
鮑里斯剛到柏林克格勃本部出了趟差。他在那里獲悉,上級正在為他們代表處物色人選。
獲悉后,鮑里斯自然想起了他早在列寧格勒反間諜機關(guān)就結(jié)識的同鄉(xiāng)好友普京。因此一回到德累斯頓,他就竭力向處長拉扎列維奇推薦普京,并當面詳細介紹了普京的有關(guān)情況。鮑里斯特別指出,普京是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高材生,博學多才。走出大學校門后,他即被分配到克格勃第401學校。不久,普京又被保送到了紅旗學院。在這兩所專為克格勃培養(yǎng)情報干部的學校里,他先后經(jīng)受了最嚴格的訓練,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lǐng),不僅掌握徒手格斗、空手對付手持刀槍的敵人等全套自衛(wèi)技能,而且還身懷絕技,會熟練地駕駛各種汽車,得心應手地使用任何槍械。鮑里斯斷言,在紅旗學院的應屆畢業(yè)學員中,沒有誰能比得上普京。為此他建議拉扎列維奇“多方活動”,無論如何也要把普京爭取到手。
拉扎列維奇是早于1982年秋就來到德累斯頓履行新職的。聽了鮑里斯的介紹之后,他也不由地動心了,未及見面就已深深地喜歡上了普京。作為資深間諜,他深知,情報工作最需要的正是像普京這樣文武雙全、出類拔萃的青年軍官。拉扎列維奇遂向上級點名要普京,并很快如愿以償。
1985年8月的一天,德累斯頓克格勃代表處來了一位招人喜歡、風度翩翩、像運動員一樣的淡黃發(fā)小伙兒。這就是年僅32歲、多年之后成為俄羅斯總統(tǒng)的普京。
鮑里斯和普京的交接工作只用了幾天時間。接下來,普京一邊抓緊時間熟悉工作;一邊“惡補”德語。為此,普京還虛心拜一位同事為師,雖然他的德語早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樣短短一兩個星期之后,他就全身心地融入了代表處這個小集體,也完全進入了工作狀態(tài)。
普京為人謙和、干練沉穩(wěn),初來乍到就在代表處享有良好的口碑,受到同事們的普遍贊揚。從此,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小沃洛佳”。
多種渠道廣搜情報
莫斯科當時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當作主要對手,自然就對其各國的任何情報都感興趣。因此,他們的主要任務實際上也就是做一些日常性情報工作,具體說就是做兩件事:一是廣辟情報來源、獲取情報;二是處理情報、分析情報。做第一件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招募間諜;做第二件事,主要是對所獲信息進行分析總匯,擬寫分析材料,最后呈報中央。總之,一天到晚他們主要是和信息打交道。這完全是一種程序化的、相當枯燥的差事。他們就像是太空站上的航天員,過的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生活。
其他工作也不少,如他們還須定期在其他國家尋找與他們的間諜秘密接頭的合適地點;在德累斯頓注冊處協(xié)助聯(lián)絡下,印制假護照等等。此外,他們還多方設法搞科技情報。如,那時聯(lián)邦德國不時有各種學位論文寄給民主德國的一些科學家。他們在海關(guān)伺機將這些論文扣下,然后將其寄給“斯塔希”和克格勃。凡是有關(guān)計算機和激光的論文,他們都分別加以復印,而后發(fā)往莫斯科。如此等等,不勝枚舉。作為代表處的一員,普京當然也大都積極參與其中。
根據(jù)不同情況,代表處內(nèi)工作還有明確分工,每人承擔的任務也都有所側(cè)重。普京頭腦機敏、通曉德語、精明強干。他有迷人的外表和非凡的魅力,擅長交際,善于同各種人打交道。在4年多的時間里,普京憑借自己這些獨特優(yōu)勢而獨擋一面,異常出色地執(zhí)行一項又一項任務。
聯(lián)邦德國巴伐利亞州駐有美國“綠色貝雷帽”部隊——美國特種部隊,維爾特弗萊肯和明斯特兩地還設有美國重要軍事基地。雖然民主德國“斯塔?!睂@些目標很感興趣,但其特工卻無法接近。于是,“斯塔希”便請克格勃幫忙。莫斯科也早已盯上了這些目標。所以,千方百計地搜集其有關(guān)情報也成為他們代表處的重要任務之一。當時處領(lǐng)導責成普京主要擔當此項任務。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德累斯頓已是民主德國一座擁有5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該市及其周圍地區(qū)與聯(lián)邦德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里很多居民的親屬都在聯(lián)邦德國定居。這些人常常來德累斯頓地區(qū)探親,“斯塔?!笨偸菍⑵涮接H申請交由他們代表處審批。這樣,每年普京審批的這種探親申請都數(shù)以千計。審批時,他須在大量的探親申請中注意是否有居住在上述軍事目標附近的人。一旦發(fā)現(xiàn),便如獲至寶,進而就設法從這些人中套取上述軍事目標的有關(guān)情報。
普京的另一項任務是在德累斯頓科技大學的外國留學生中為克格勃物色潛在間諜。首先他須摸清,哪些留學生的親屬在其國內(nèi)屬于政界上層人物,而后便將這些留學生作為搜尋目標,進而設法將其中的一些人發(fā)展為間諜。這樣,他們學成回國后即可成為非常有價值的情報人員。克格勃在德累斯頓招募的4名間諜中有2名負責與這些回國的情報人員進行聯(lián)絡,并協(xié)調(diào)其工作。這2名間諜名義上算是民主德國刑偵局某部門的警官,而實際上他們則完全是在為克格勃服務。這兩人定期在距德累斯頓不遠處的一個農(nóng)村地點與普京接頭。
因工作出色,普京先后被提拔為處長助理和處長高級助理,并當選為黨支部書記,其軍銜也隨之由少校晉升為中校。
形勢驟變撤離回國
1989年11月,柏林墻轟然倒塌。自此時局突變,在德全體克格勃人員也陡然陷入困境。這年12月5日,德累斯頓數(shù)以千計的憤怒群眾一大早就走上街頭進行示威。他們先沖擊了民主德國“斯塔?!睓C關(guān),緊接著又潮水般地涌向德累斯頓克格勃代表處,很快將其大院團團圍住。未幾,數(shù)百人即已沖進大院,并試圖闖入辦公大樓。情況十分危急。樓內(nèi)有大量機密文件,但代表處人員卻無力有效地予以保護,因為這里平時只有幾個警衛(wèi)值勤。這天,普京正好在樓內(nèi)值班。危急時刻,他挺身而出,疾步向已沖進大院的示威者走去。他自稱是德語翻譯,遂以流利的德語,客氣地問示威者想要干什么。普京耐心地解釋說,這里是蘇聯(lián)軍事機關(guān),力勸他們盡快離去。但這些人個個橫眉豎眼,充滿敵意,顯然不肯就此罷休。普京面無懼色、鎮(zhèn)定自若。他飛快地從一個正在值勤的警衛(wèi)手中要過一枝沖鋒槍,厲聲警告:誰要是不聽勸阻,膽敢沖擊大樓,他就要開槍。示威者一下子被“震”住了。于是,他們便很不情愿地陸續(xù)退出了大院,但大院圍墻四周的示威者仍然遲遲不肯離去。情急之中,普京給駐當?shù)靥K軍打電話求援,但他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回答:“沒有莫斯科的命令,我們什么也不能做,而莫斯科卻始終沉默無言?!边@之后又僵持了好幾個鐘頭。蘇聯(lián)軍人姍姍來遲,最后總算趕到了現(xiàn)場。示威者見勢頭不妙,這才悻然離去。
從此,局勢變得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代表處人員無法繼續(xù)堅持工作,遂奉命做撤離準備。出于安全考慮,他們及時切斷了與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和來往,其諜報網(wǎng)也隨之停止了一切活動。
普京敏銳地覺察到,柏林墻倒塌后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勢所難免,這是一種不祥之兆。他斷言,蘇聯(lián)迅速喪失在歐洲的陣地固然令人扼腕,但這也是一種必然。這表明大勢已去,無可挽回。多年后,上面說的“而莫斯科卻始終沉默無言”這句話還深深地烙在普京的心間。他說,正是莫斯科當時的這種冷漠使他心寒,使他徹底絕望。普京這樣沉重地回憶說:“當時,我就有一種預感:蘇聯(lián)將不復存在。很清楚,國家現(xiàn)罹患重疾。這是一種絕癥,是一種不治之癥。這病就叫癱瘓,國家政權(quán)行將癱瘓?!?不幸的是,這話竟被普京言中了。此后蘇聯(lián)解體的嚴酷事實恰恰印證了他的上述預言。這也充分表明,普京早在其從政之前就已具有一個政治家非凡的洞察力。
國家前途未卜,命運岌岌可危。作為堅定的愛國者,此刻普京最為牽掛的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1990年新年剛過,代表處全體人員即開始撤離。是年1月,普京偕妻帶女(5歲的大女兒瑪莎和在民主德國出生的4歲的小女兒卡佳)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列寧格勒。普京在民主德國4年多的克格勃生涯就這樣結(jié)束了。此后,他多次表示,他非常珍惜自己的這段經(jīng)歷,也深為自己這段歷史而自豪。普京曾這樣深情地回憶道:“最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同別人進行交流,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擁有了一顆愛國心,我由衷地熱愛我的國家?!?/p>
顯然,普京的這段經(jīng)歷,對其出任總統(tǒng)后如何治理俄羅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編譯自俄羅斯《消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