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xiāng)土文化、民間藝術為本源的越劇
越劇植根于民間,興盛于民間,從孕育到誕生、發(fā)展,都具有根深蒂固的民間文化基因。與昆曲、京劇、漢劇等明顯有別的是,越劇既不以四大聲腔為基礎,也不從文人筆下走上舞臺,而始終是以鄉(xiāng)土文化、民間藝術為本源,逐漸發(fā)展壯大為涵蓋江南的大劇種。
首先,越劇具有濃郁的民間思想觀念和審美趣味。二十世紀初,封建制度雖搖搖欲墜,卻仍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尤其在浙江紹興地區(qū),封建觀念依然非常嚴重。無權無勢的老百姓在受到封建制度、封建意識束縛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思想觀念以及道德評判標準。這兩者的相互交纏、摩擦和沖撞,成為當地民間文化的一大特色。早期越劇劇目中有大量反映婚姻愛情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既具有較為濃厚的封建意識,又體現著百姓郁積的不滿和反抗的情緒。譬如當時紹興童養(yǎng)媳現象盛行,貧苦農家的女孩小小年紀就被送去當別人的童養(yǎng)媳,往往受盡磨難?!娥B(yǎng)媳婦回娘家》這一作品表現的就是童養(yǎng)媳的生活感受,作品對童養(yǎng)媳的不幸際遇寄予了同情。更多作品反映了打破封建束縛、追求愛情自由的渴望,其中《梁祝哀史》堪稱其中代表?!靶「璋唷背跗诰蛯ⅰ笆讼嗨汀焙汀皹桥_會”編成戲演出,后更將全部故事編成本戲、連臺大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即便是一些表現上層社會帝王將相生活的戲,越劇也常以民間的視角將其改造,將著眼點從政治關系轉移到家庭倫理關系,強調帝王作為普通人的心態(tài)情趣,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睹消惥返谋尘半m是朝廷忠奸之爭,但在戲中,無論孟麗君、皇甫少華、元成帝還是太后,并沒有強調他們的歷史身份,而是用民間眼光和觀念改造成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其二,越劇具有以民間鄉(xiāng)土語言構成的聲腔特色?!鞍贅余l(xiāng)音百樣戲”,方言與劇種是一體的,失去了方言,就失去了劇種獨有的內涵和靈魂。地方劇種的聲腔主要由地方方言特殊的詩歌性和音樂性生發(fā)而來,并進一步將其發(fā)揮,使語言特色與劇種特色共生相連。
越劇早期舞臺語言以嵊縣鄉(xiāng)土語言為主,隨著流行地域的擴大并進入上海等大城市,逐漸地轉變?yōu)橐詤钦Z方言為基礎,吸收部分“中州韻”形成一定規(guī)范的舞臺語言,俗稱“越劇官話”。越劇語言通俗而又富于文學性,內容細膩而很有概括性。它是戲劇的,也是詩的,唱詞是以民間口頭文學為基礎,通俗易懂,雅俗共賞,詞格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逢偶押韻,容易上口,可帶動觀眾吟詠。越劇傳統(tǒng)劇目的語言充分發(fā)揮了民間文學的長處,通俗而生動,比喻貼切,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傳唱時,男女老少皆宜、文化高下不論,十分有利于流傳普及。
其三,民間風俗民情推動了越劇藝術的發(fā)展。民間戲曲起源于民俗生活,并在歷史上長期作為民俗事象的附生物而存在。越劇的產生與本地風土習俗,地理民情息息相關。
越地巫風素盛,祭祀神佛的信仰活動經常以歌舞娛神的儀式表現并逐漸發(fā)展。舊時越民間普遍存在稻神、秧神、谷神信仰,廣大農村產生信奉谷神的傳統(tǒng),每逢春社、秋社便要舉行祭祀儀式,如迎神賽社、朝山進香、共慶祭獻、禳災祈愿,當時統(tǒng)稱演“社戲”,逐漸發(fā)展成為約定俗成的民間節(jié)日。“廟會戲”、“節(jié)會戲”、“祠堂戲”、“喜慶戲”、“事務戲”長期盛行。遇干旱、水災、蟲害或瘟疫流行,也常常演戲敬神,禳災祈福等名目繁多。社戲的演出差不多全年連續(xù)不斷。據《述異記》載:“越俗祭防風代,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發(fā)而舞?!绷瘯r,會稽成為江南大郡,道教、佛教與鬼神信仰更是昌熾,好談之風,鬼神志怪之說,神仙信仰,遍及民間。甚至出現神佛信仰活動的節(jié)日化。破產的農民迫于生計而從事文藝活動。陸游《老伶》詩有云:“老伶頭已白,相識不論年,時出隨童稚,猶能可管弦?!崩狭婢褪钱敃r紹興農村出現的專業(yè)演員,稱“村伶”。這樣的村伶有各自的班社組織,進行專場演出活動。歷史上曾出現“老少咸集、萬人空巷”的盛況。以民間信仰為形式的迎神賽會成為民眾的狂歡節(jié)而延續(xù)數百年,顯示出勃勃的生命力,有力推動了包括越劇在內的戲曲藝術的發(fā)展。
其四,民間文藝為越劇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富饒的土壤。越劇發(fā)源地嵊縣地處浙東中部,山川秀麗,物產豐盛,向有“越中福地”之稱。這塊“福地”上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歌、熱烈歡快的吹打樂、說唱俱佳的曲藝、形式多樣的民間舞蹈如“動物舞”、“燈舞”、“人物化裝舞”、“布龍”、“高蹺”、“秧歌”、“仙鶴舞”、“斗雞”、“調馬”、“大斗舞”、“翻船”等,多種形式并存。更值得一提的是,紹興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源遠流長,早在唐代越州就出現了“參軍戲”,此后歷代均有發(fā)展。特別是明代誕生了行當比較齊全的“新昌高腔”。到了清代,出現了“紹劇”,而且還有“紹興平湖調”、“詞調”、“紹興宣卷”、“諸暨亂彈”、“紹興灘簧”、“目連戲”、“孟姜戲”、“蓮花落”、“寧波道情”等。多種文藝形式并存、相互融合借鑒的格局,為越劇藝術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越劇曲調源自當地民間小調。它的前身“落地唱書”就是吸收當地民歌、佛曲的音調創(chuàng)造而來的。后來,出現了對以后越劇曲調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的“吟哦調”,這是吸收了杭嘉湖地區(qū)的“湖調”形成的。繼而的“吟嘎調”,借鑒“調腔”幫腔形式,形成“吟哦新幫腔”。藝人們利用《柳青娘》、《小開門》、《哭皇天》等曲調作為傳統(tǒng)曲調,又從紹劇中學習了導板、哭調、流水、二凡、三凡,初步形成了越劇的板腔體系。在樂隊編制上,越劇也參照了當時紹興亂彈的主要樂器,演武戲用大鑼、大鼓、金剛腿、板胡、三弦、嗩吶伴奏;演文戲用鏜鑼、尺板、單皮鼓擊拍,二胡、三弦托腔。越劇的清板,是吸收江南灘簧、諸種清唱的優(yōu)點發(fā)展而來。為適應舞臺演出,藝人們從京班中吸取藝術營養(yǎng),改變了尺板、扁鼓單調的的篤聲,配備了鑼鼓和絲弦樂器,改掉了沒有伴奏的幫腔和接調,演唱配上絲弦樂器伴奏,形成近似唱腔的過門。這些借鑒和改造,大大豐富了越劇音樂,其藝術水準和表現力才會日臻完美。
以江南地域環(huán)境風格為特征的越劇
越劇風格的形成,與其生長的地域環(huán)境大有關系。
紹興地處吳越文化區(qū)。我們知道,文化區(qū)是文化特質的區(qū)域分類,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物質也不同。如平原上的人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都與土地有關;水鄉(xiāng)文化一切都與水密切相關,呈現出水上文化的特質;山地文化往往帶有山的氣質等等。長江下游溫濕多水,河網縱橫使人性柔,民間音樂細膩委婉,曲調動人。人們種植水稻,養(yǎng)蠶繅絲,生產方式精致細密,使人心細。南宋時期有“江南人文藪”之稱,意為江南人氣質文雅?!叭帷?、“細”、“雅”,似乎可以稱得上是七千年吳越文化的共同特征。
而越劇,尤其是女子越劇,就是“柔”、“細”、“雅”的人文特征,在戲劇藝術上的突出表現。
無論聽在耳里還是哼在口中,越劇給人的感覺都是香軟溫柔,情思綿綿,有一種陰柔之美。不僅如此,越劇的表演更為重視真情實感而非嚴格按照程式規(guī)范,其服飾的色彩、用料、式樣也是同樣的柔和、輕盈、飄逸。
越劇音樂給人的另一種感覺是柔情似水,纏綿悱惻,仿佛是紹興水城的寫照。甚至眾多的越劇舞臺也常常離不了水,或依偎于河邊,或矗立于水中。以水為伴,固然有江南水鄉(xiāng)水路便捷的因素,但細細地想來,當委婉的唱腔貼著水面活潑潑地渡向四鄰八鄉(xiāng),飄飄的水袖襲著水波妖嬈地疊出片片倒影,那份極致的柔美和輕舞飛揚的感覺,仿佛是紹興特定地理環(huán)境賦于人的靈性。即使是扮演男性的人物,無論演唱的音色和舞臺表演等方面都會給人留下女性的痕跡,給人一種女性特有的美感。在中國戲曲中,像越劇那樣把陰柔之美發(fā)展到如此鮮明、充分的程度,是其他劇種難以比擬的。
以自娛性和大眾性為根基的越劇
越劇本來純屬普通農民的自我娛樂,與功利、票房絕緣。后來由于文人的參與和幫助,形成了一套規(guī)范,可供人怡情養(yǎng)性、把玩品鑒。然而,越劇的根基依然是大眾消遣娛樂的需要,越劇依然以自娛性的特征在民間生機勃勃地得以延續(xù)。從近年來浙江戲曲發(fā)展演進的實際情況看,越劇在當地的繁盛發(fā)達和巨大影響,主要并非戲曲改革之功,而是由廣大農民親身生活體驗、積累而實現的。
嵊縣目前有2萬多民間藝人、112個民營劇團走馬燈似地活躍在鄉(xiāng)間舞臺。民營劇團全年演出3.5萬場左右,演出收入5100多萬元,并拉動當地道具服裝、演出培訓等相關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整個產業(yè)總收入達8000多萬元。此外,紹興、臺州一帶的鄉(xiāng)鎮(zhèn)農村,民間越劇團生機盎然、活躍紅火,深受歡迎。
幾年前,筆者曾目睹“嵊州農民戲劇節(jié)”的演出盛況。整個演出歷時5天,參賽演出劇目30多個,其中九成以上是自編自演的現代戲、折子戲、戲曲小品。目睹全程演出,不由使人發(fā)出感慨——一向被認為文化水平并不很高的農民,居然能創(chuàng)作出那么多生動感人的戲曲藝術作品!嫻熟到位的演出,吸引了鄰近鄉(xiāng)村的村民趕來看戲,男女老幼,似潮如海,熱鬧非凡。盡管大家家里都有電視,但是粗陋的戲臺及喧鬧的現場,讓大多數人堅決放棄了冰冷狹窄的熒屏。臺上的演員“咿咿呀呀”地唱,臺下的觀眾和著過門應答,演員觀眾融為一體,看戲人與戲中人融為一體。這是農民心間對越劇的那種難以割舍的鄉(xiāng)土情結,顯示出越劇來自民間、扎根民間、繁榮于民間的巨大力量。
越劇根植于農村,農民是最廣泛而忠實的觀眾。越劇無論是繼承還是創(chuàng)新,都要認真梳理“鄉(xiāng)土戲曲”所積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守民間藝術的本色,充分考慮越劇極為豐厚的民間文化內涵和在民間的鄉(xiāng)土魅力,才能使劇種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站穩(wěn)腳跟。否則,一味追求“戲曲都市化”,失去民間滋養(yǎng),失去鄉(xiāng)音鄉(xiāng)情,越劇必將失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