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積僅730平方米的小島上,竟生活著2萬多條劇毒蛇,或掛在樹上,或盤在巖石上,或蜷曲在草叢中……簡直就是一個毒蛇的世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蛇島。本刊特約兩位長期在蛇島上工作的專家講述蛇島的故事。
蛇島探秘
文/圖 孫立新
蛇島,位于我國遼東半島西南方的渤海灣,距離著名的旅順港25海里。在面積僅730平方米的小島上,生活著2萬多條毒蛇——蛇島蝮蛇。這也是島上獨有的一種劇毒蛇。如果你來到島上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或掛在樹上,或盤在巖石上,或蜷曲在草叢中……無論哪一座山坡都被毒蛇所占領。如此多的蛇集中在一個小小的孤島上,這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蛇島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蛇呢?蛇島蝮蛇又具有什么樣的習性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蛇島的秘密。
一方霸主
很久以前,蛇島曾與大陸連在一起。距今1000萬~2000萬年(中新世)期間,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下遼河發(fā)生斷裂,導致渤海下陷。在漫長的歲月中,渤海逐漸擴大,海水淹沒大片陸地,最終使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隔開,蛇島就是在這場造山運動中形成的。由于面積很小,又沒有天然泉水,島上的許多動物逐漸消亡了。而蛇島蝮蛇也面臨著殘酷的選擇:由于沒有它們喜歡吃的蛙類,要么挨餓等死,要么改吃別的食物。就這樣,一場發(fā)生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戰(zhàn)爭開始了。
最初,蛇島蝮蛇吃蜈蚣、馬陸、鼠婦(又稱“潮蟲”)等,可這些小動物實在太小,很難填飽肚子,于是它們改吃鳥類。蛇島緊靠我國遼東半島的南端,是世界上六大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每年的春秋兩季有數(shù)百萬只候鳥在此路過停歇。渤海海峽寬闊,小型候鳥無力一次飛越,它們在島礁之間跳躍著遷徙過海,于是候鳥就成了蛇的食物來源。
夏季氣溫升高,候鳥飛走了,為了節(jié)省體力以便捱到秋季候鳥飛來的時候,蛇島蝮蛇慢慢地學會了夏眠。大多數(shù)蛇都把夏季作為最好的捕食季節(jié),只有蛇島蝮蛇才在夏季休眠。正是由于適應了島上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蛇島蝮蛇才得以在這里繁衍生存了上千萬年,成為島上的“霸主”??梢哉f,蛇島蝮蛇是長期適應和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
在蛇島附近還有大大小小的數(shù)個島嶼,但上面都沒有蛇。這又是為什么呢?這些島嶼的海拔最高不過112米,而科學家在蛇島海拔160米的懸崖上找到了確鑿無疑的海蝕現(xiàn)象,說明今天蛇島的懸崖曾經(jīng)是被波濤拍打的海岸,因此形成了只有蛇島才有蛇的局面。
守株待“鳥”
蛇島蝮蛇之所以能成為蛇島“霸主”,除了它們進化出了各種適應性本領外,還因為擁有兩種秘密武器:毒牙和頰窩。蝮蛇的兩個頰窩位于鼻孔兩側(cè)的凹陷處,對溫度異常敏感,能感受周圍千分之一攝氏度的溫度變化,測定周圍物體的位置,因此也被稱為“熱測位器”。依靠這種裝置,即使是在漆黑的夜晚,蛇島蝮蛇也能準確地判斷和捕食鳥類。
人們常用“守株待兔”比喻一些人愚蠢的獵物方式,而蛇島蝮蛇的捕食策略之一就是守株待“鳥”。在等待捕食時,蛇島蝮蛇常將身體的前部盤曲成壓縮彈簧狀,而將身體后部及尾巴纏在樹枝上或固著在巖縫中。鳥的運動速度快,如果蛇主動出擊,不但成功率低,而且還會消耗大量體能。因此,對于蛇島蝮蛇來說,守株待“鳥”不失為一種明智的捕食策略。
當鳥從蛇頭前飛過或即將降落時,蛇先利用“熱測位器”在1/10秒內(nèi)準確定位,然后發(fā)起閃電般的一擊,將毒牙咬進鳥的身體,分泌出的毒液順著毒牙注入鳥的體內(nèi),鳥兒掙扎幾下便不行了。如果捕到的是柳鶯或繡眼等一些小型鳥,而且又咬在頭部,蛇就直接在樹上將其吞食;如果捕到的鳥比蛇頭大許多,或者沒有直接咬住頭部,蛇就隨鳥一起掉在地上,等鳥中毒失去知覺或死后才會松開口,然后尋找到鳥頭將鳥吞食。蛇島蝮蛇的上下顎是不相連的,能張開130度,因此吞得下比蛇頭大好幾倍的食物。整個吞食過程所需的時間視蛇體與鳥體的相對大小而不同,一般在5~20分鐘。剛剛?cè)∈惩陼r,如果受到驚擾,蛇往往會吐出滿裹黏液的鳥,隨即逃走。
除了守株待“鳥”,蛇島蝮蛇有時也會主動取食。科考工作者在蛇島開展鳥類調(diào)查時,利用鳥網(wǎng)捕鳥,如果網(wǎng)粘到的鳥未及時取下,蛇島蝮蛇就會爬到網(wǎng)上去吃鳥。有人見過這樣的情景:一條蛇島蝮蛇正在吞食一只鳥,鳥腿尚未完全咽下,又被另一條蛇一口咬住,于是兩條蛇在地面展開爭奪,最終第一條蛇把鳥吞進了肚里,而第二條蛇死不松口,也被吞進去一大截!好半天后,這條蛇才被一點點吐出來。
蛇島蝮蛇捕食很有耐性,能靜靜地呆在一個地方一連十幾個小時動也不動。蛇島蝮蛇還有一個本事,就是善于偽裝。清晨,它們從巖石洞穴或縫隙中爬出,爬到樹枝上、草叢中、巖石上,皮膚的顏色跟樹枝、草葉和巖石的顏色十分接近,有利于偽裝。蛇島蝮蛇的耐饑餓能力也極強,一年中只吃一次食物就可以存活下來,有時甚至可以一年不吃食物。當然,為了繁殖,它們得多進食。蛇島蝮蛇捕食后需消化三五天,然后才能再進食,但也有個別的蛇可以連續(xù)吃兩三只鳥。營養(yǎng)積累夠了,一般兩年繁殖一次,卵胎生,一次生下1~8只小蛇。小蛇一生下來就能上樹捕鳥,而母蛇生下小蛇后理都不理就走開了。蛇島蝮蛇沒有親情,沒有同伴,只以個體存在。蛇島蝮蛇的長度一般為600~700毫米,最長的也只有1米左右。
孤島決斗
蛇島蝮蛇在蛇島上沒有天敵,但是卻有兩個強硬的對手——鼠和鷹。當蛇島蝮蛇與它們遭遇時,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斗就不可避免。
蛇島上原本沒有鼠,現(xiàn)存的鼠學名叫褐家鼠,可能是被漁船不經(jīng)意帶到蛇島上的。誤上島的鼠無法回到陸地,島上又沒有五谷雜糧,為了生存,它們只能吃樹籽、草籽、樹根,也學會了到海邊捕食海膽、小蟹、小海螺等。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使鼠變得性情兇猛。
深秋,氣溫下降,蛇進入洞穴開始冬眠。鼠是不冬眠的,它們四處尋找食物。一只鼠順著巖石縫鉆進一個巖洞,里面有一條冬眠的蛇。鼠上去就咬了蛇一口。蛇剛開始冬眠,身體還有一點知覺,被鼠咬后疼得全身一抖,它本能地想回頭咬鼠,可它的身體已經(jīng)開始僵硬,平時極其靈活的頭部也不好使了。蛇動了一下,嚇得鼠倒退幾步,但為了填飽肚子,它再次鋌而走險,沖上去咬蛇,咬住就不再松口。蛇開始用下半身回纏鼠……鼠狠狠地咬住蛇不放,蛇死死地纏住鼠不放,最后,蛇被咬死了,鼠也被纏死了。一場蛇鼠大戰(zhàn)悲壯地結(jié)束了。
當蛇完全進入冬眠后,就再也無力與鼠抗爭了,只好聽天由命。這時,有的蛇便成為鼠的美味佳肴。到來年春暖花開時,蛇結(jié)束冬眠從洞穴里爬出來,這時鼠又成了蛇的美味佳肴。因此俗話說:“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蛇與鷹的搏斗也非常精彩。每年秋季,鷹從北方飛來,在低空盤旋……突然鷹從空中俯沖而下,等再飛起時,鷹爪上已經(jīng)多了一條蛇。蛇扭動著,漸漸纏住了鷹。鷹突然發(fā)出一聲凄厲的慘叫,盤旋幾圈后便筆直地向下墜落。落到地面后,鷹全身抽搐著,一會兒就死了,而蛇則逃之夭夭。每年在島上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鷹的尸體。
蛇島上還有一種戰(zhàn)爭,那就是發(fā)生在蛇島蝮蛇與黑尾鷗之間的戰(zhàn)爭。每年“五一”前后,黑尾鷗就會來到蛇島,在島四周的懸崖上筑巢產(chǎn)卵。經(jīng)過30天左右的精心孵化,小海鷗出殼了,之后海鷗父母每天都要到很遠的大陸去捕捉小魚回來喂小海鷗。這給了蛇以可乘之機。蛇悄悄地爬到懸崖邊上的小海鷗旁,一口咬住它。小海鷗凄厲的叫聲召回了沒飛多遠的大海鷗。親情使大海鷗忘記了危險,俯沖而下,用尖利的嘴叼起蛇,然后迅速地拋向大海。片刻之后,蛇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稍微辨別一下方向,便游向蛇島……
蛇島上不僅有蛇,還有很多蜘蛛,它們在樹枝間結(jié)網(wǎng)捕捉獵物,蝴蝶、蜜蜂、蛾、蠅和蚊子,包括一些小型鳥類,都是它們捕捉的對象。2005年5月,科學家上島考察時觀察到,一只小鳥撞上了一張蛛網(wǎng),開始時小鳥張開翅膀不停地抖動,每抖動一下,蛛網(wǎng)就跟著搖晃一陣子。后來,因為蛛網(wǎng)黏性太強,小鳥無法掙脫,漸漸地不再動彈,蛛網(wǎng)也穩(wěn)定了下來。這時,科學家走上前去,想取下小鳥放飛,卻發(fā)現(xiàn)蜘蛛已爬上蜘網(wǎng)并向小鳥發(fā)起了進攻,在蜘蛛和小鳥之間立即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斗猶酣時,一條蛇島蝮蛇出現(xiàn)了,只見它順著樹枝慢慢地爬過來,在離小鳥還有一定距離時猛然射向小鳥,咬住小鳥并一起滾落到地上。就這樣,小鳥就成了蛇島蝮蛇的一頓美餐。
人蛇共處
1980年,蛇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成立,人蛇共處一島的日子開始了。
剛上島時,因為怕被蛇咬,工作人員身穿特制防護服,頭戴竹頭罩,腳蹬皮長靴,外面再綁上厚厚的護腿,手上也戴著長統(tǒng)皮手套,可謂全副武裝。慢慢地,隨著蛇島的神秘面紗被一層層掀開,隨著對蛇島蝮蛇了解的加深,人們對島上的毒蛇不再那么畏懼,在人與蛇之間建立起了和諧共處的關(guān)系。
蛇可以一年不吃東西,可是離不開淡水。1989年,蛇島大旱,島上的蛇快渴死了,保護區(qū)借調(diào)海軍的巡邏艦運來“救命水”,再用800個臉盆將水分布到蛇島各處。結(jié)果奇跡出現(xiàn)——島上所有的蛇都現(xiàn)身了!只見一條條蛇從巖縫內(nèi)、草叢里、樹枝上……以最快的速度爬到臉盆前,一頭扎進盆里大口喝水。設想一下,保護區(qū)內(nèi)有2萬多條蛇,同時圍在800多個臉盆邊喝水,該是多么壯觀的場面?。∧且荒?,島上沒有一條蛇因缺水渴死。現(xiàn)在,蛇島上已經(jīng)建起了蓄水池、儲水窖和水井,人們再也不會為干旱缺水發(fā)愁了。修建蓄水池積攢雨水還可以吸引候鳥飲水,相對延長了候鳥停留蛇島的時間,為蛇島蝮蛇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蛇島蝮蛇是一種珍貴的生物資源,渾身都是寶,蛇蛻、蛇皮、蛇膽、蛇毒,全蛇均可入藥,有著非常廣泛的藥用前景,特別是蛇毒。中國醫(yī)科大學利用蛇島蝮蛇的蛇毒研制出蛇島蝮蛇抗栓酶,用于治療血栓性疾病和一些疑難雜癥。
取蛇毒是一項十分危險的工作。取毒的方法很簡單:用手抓住蛇的頭部,把蛇嘴頂在一個小杯口上,讓蛇牙壓在杯口里,再用手壓蛇的毒腺,蛇毒就噴出來了。每50條蛇島蝮蛇才能取1克蛇毒。合理取蛇毒不會對蛇有任何傷害,但常會對取蛇毒的人造成傷害,蛇島上的工作人員幾乎人人都有被蛇咬的經(jīng)歷。一年春季,保護區(qū)高級工程師趙德碧抓住一條蛇正在取毒時,另一條蛇向他發(fā)起進攻,他的腿被咬了兩個洞。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趙德碧迅速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刀和繩子,用繩子緊緊地勒住傷口上部,用刀割開被咬部位,使勁把毒血擠出來,然后用干樹枝點火烤。在對傷口進行了緊急處理后,他趕緊下島,經(jīng)半個月治療才痊愈。
蛇島上究竟有多少蛇島蝮蛇?最早的記載見于日本人森為三于1932年發(fā)表的《旅順海外孤島蝮蛇之報告》,文中說島上有50萬條毒蛇。1933年,日本人小林勝發(fā)表一篇題為《十萬條毒蛇蟠居于蛇島之奇觀》的文章。1957年,我國著名蛇類專家伍律先生親自到蛇島考察,得出結(jié)論為5萬條。前人對蛇島蝮蛇的估計雖然有些偏高甚至盲目,但在保護區(qū)成立之前蛇島蝮蛇大量減少卻是事實。1937年,日本人從蛇島采捕了7000余條蛇島蝮蛇偷運到臺灣。1956年至1958年,旅大麻風病防治所先后17次共采集了3600多條蛇島蝮蛇制成蛇酒和蛇粉用于治療麻風病。1958年6月,由于空軍打靶誤投彈到蛇島,引起島上大火,燒死蛇島蝮蛇無數(shù)。在保護區(qū)成立前,蛇島長期處于無人管理狀態(tài),濫捕亂抓的現(xiàn)象也非常嚴重。
1980年,保護區(qū)成立,工作人員對全島進行踏查,估計蛇島蝮蛇數(shù)量約為1萬條。20多年來,通過實施封島育蛇、禁止外來人員登島,特別是近幾年實施抑制粉葛藤的蔓延、對密林實行間伐、治理滑坡、修建蓄水池、治療蛇島蝮蛇口腔炎、捕殺褐家鼠等措施,蛇島蝮蛇的生存環(huán)境大大改善,種群數(shù)量出現(xiàn)了逐年遞增的喜人景象。2005年,經(jīng)過縝密的計算確定,蛇島蝮蛇現(xiàn)存種群數(shù)量為2萬余條。
蛇島知多少
文圖/李建立
人們從恐懼到認識和了解蛇島,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艱苦探索歷程,今天終于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使我們對它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蛇島蝮蛇的祖先是誰?
野外考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分布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及其附近島嶼的5種(包括亞種)蝮蛇以及千山以南遼東半島上的一種蝮蛇,無論在形態(tài)上還是習性上都與蛇島蝮蛇相近,由此可以認定蛇島蝮蛇是由分布在遼東半島的千山蝮蛇演化而來的,也即是說,千山蝮蛇是蛇島蝮蛇的祖先。不過,經(jīng)過長時間的地理隔離,現(xiàn)在蛇島蝮蛇與千山蝮蛇己經(jīng)分化成為兩個不同的地理亞種。
為什么蛇島上只有一種蛇?
較為合理的解釋是:蛇島在形成初期,島上可能存在有目前遼東半島所分布的其他蛇類,但由于島上自然條件所限,食物鏈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又沒有淡水,致使那些以魚類和兩棲類為生的蛇類無法生存,逐漸滅絕。在蛇島形成過程中,由于受地層斷裂的強大壓力,島上到處都有擠壓隆起的褶皺,小的斷裂也很多,縱橫交錯,還有由風化侵蝕所形成的許多石縫或巖洞,既有利于地下水蓄積和植物生長,又為蛇提供了良好的隱蔽和越冬場所,滿足了蛇島蝮蛇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使之得以繁衍生存。這也是其他島嶼沒有成為蛇島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們最初是怎樣認識蛇島的?
旅順的漁民世代在海上捕魚,很久以前就發(fā)現(xiàn)蛇島上有很多蛇,他們把蛇崇為“小龍”,將蛇島稱為“小龍山”或“蟒島”,還在島上建廟供奉,至今還流傳著很多有關(guān)蛇島的神話傳說。
上世紀30年代初期,日本“關(guān)東廳”海務局派人去島上修建燈塔,遇到大量毒蛇,畏懼而歸。后來回憶說:“無論哪一個山坡,統(tǒng)統(tǒng)被蛇占領。身前身后完全被蛇包圍,那真是連插足的地方都沒有。”1931年,日本學者長谷川秀治登島考察。他這樣描述:“放眼望去,真是蛇的海洋,甚是壯觀!毒蛇之多,別說道路上,就是在石頭上也伸手可捉,巖石上毒蛇成堆,可以說,平均每3平方米就有兩條以上的毒蛇?!?933年,日本學者小林勝描述說:“這個島的巖石上、樹上、草上,至少有10萬條以上的毒蛇張著嘴等待著。沒有空閑的地方,走一步就得站住,再走第二步,有時嚇得不得不驚叫起來。所有的樹上一定有二三條蛇,一寸粗的樹枝上也會有蛇,若是怕蛇的人會嚇得面色蒼白鼻子流血。左看是蛇,右看也是蛇,正像文學上所說的,無立足之地。稍不注意就會踩著一兩條。如果被毒蛇咬的話可以想象其后果,會使你冷汗直流?!?/p>
我國科學家對蛇島的考察始于上世紀50年代。那時由于對蛇島及蛇島蝮蛇了解甚少,初登蛇島的科考隊員們都全副武裝,如臨大敵。即使是在天熱如火的6月,人們都里穿棉衣棉褲,外套帆布防護服,頭戴眼前鑲著透明膠片的竹罩,竹罩下連著布做的套子,套在脖子上用帶子扣住。腳上除穿厚襪子和長統(tǒng)皮靴外,外面還緊緊地扎上厚帆布做的護腿。手上戴襯厚絨的皮手套,再戴上襯絨的長統(tǒng)皮手套??傊?,要求護身裝備的厚度在1厘米以上(因為蛇島蝮蛇的毒牙長度多在1厘米以內(nèi))。人們還準備了鐵鞋套,但穿上根本無法走路,只好放棄。人們在居住的帳篷周圍挖深溝,往溝里灑煤油和劇毒“六六六”農(nóng)藥,夜間還安排人輪流巡視……足見人們最初對這個“毒蛇王國”的恐懼。后來,隨著科考工作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蛇島上的蛇雖然有毒但卻老實溫和,只要不碰它們,哪怕近在咫尺也不會主動襲人。
蛇島蝮蛇為什么要夏眠?
冬眠是爬行動物的普遍特征,是由低溫導致的蟄伏狀態(tài)。一旦動物不能把體溫保持在一定溫度的時候,它們就開始尋找合適的地方躲起來。蛇島蝮蛇除了冬眠外還有夏眠的習性。人們在每年6月至8月中旬上島時,很少能看到蝮蛇,原因就是它們都夏眠了。夏眠與冬眠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蛇在夏眠時并沒有進入蟄伏狀態(tài),所謂夏眠實為避暑,逃到地下較為陰涼的地方躲避高溫酷暑和食物淡季,減少能量消耗,其生理代謝仍然很活躍,如遇陰天下雨還會出來吸吮草葉上的水滴以補充散失的水分。夏眠場所多選擇在巖石下,約占70%;其次是在草叢或枯枝落葉下面,約占30%。生活在遼東半島的蛇島蝮蛇千山亞種就沒有夏眠現(xiàn)象,說明夏眠行為是蛇島上的蝮蛇長期適應環(huán)境的結(jié)果。
螞蟻真的能吃蛇嗎?
在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生活著一種“食蛇蟻”,一旦它們發(fā)現(xiàn)蛇,在很短時間內(nèi)便能成群結(jié)隊地布于蛇的周圍,然后爬上蛇身,分泌出一種黏液將自己黏附在蛇身上。由于這種黏液含有腐蝕性酸,蛇黏上這種液體后,蛇皮就會腐爛裂開,蛇全身動彈不了,只有聽憑食蛇蟻的擺布。
人們發(fā)現(xiàn),在蛇島上,體表有傷或生有寄生蟲的老年蛇島蝮蛇也經(jīng)常受到一種黑螞蟻的攻擊。它們成群聚集在蛇的傷口處,吃掉肋骨上的肉并鉆進內(nèi)臟里,無論蛇怎樣劇烈地扭動身體,也擺脫不了螞蟻對它的攻擊。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一條蛇就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蛇島蝮蛇會主動攻擊人嗎?
蛇島遠離大陸,在沒有人類活動以前的上千萬年間,蛇島蝮蛇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天敵的侵襲,以至它們至今對外界的干擾仍然反應遲緩。只有在人觸摸到它們時,才會慢慢地離去。蛇島蝮蛇雖然擁有讓人致命的防衛(wèi)武器,但和其他動物一樣,它們對人的第一反應仍然是逃避。只要你不發(fā)起攻擊,它們就會和你對峙很長時間,一有機會還會首選“走為上策”,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會進行自衛(wèi)反擊。
每條蛇都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活動區(qū)域,對于選中的領地,它都要固守和捍衛(wèi),如有同類侵入便會向?qū)Ψ桨l(fā)出警告和恐嚇。面對入侵者,它先將頭頸略微揚起,怒目而視,不停地吐出分叉的舌頭,頭頸和身體頻頻做前后搐動,尾巴劇烈抖動敲打樹干,直至對方讓步離開。如果入侵者不退讓,它也不會與之撕咬,而是順從友善地讓其通過或者與其和睦為鄰。
鼠與蛇如何共處?
蛇島上的褐家鼠究竟是島上固有的還是漁船帶上去的,說法不一。但褐家鼠能在一個遍地都是毒蛇的孤島上生存下來實屬不易。俗話說“冤家路窄”,蛇與鼠生來就是死對頭,蛇是鼠的天敵,鼠也天性懼怕蛇??墒?,偏偏在小小的蛇島上,蛇與鼠成了鄰居。在蛇活動季節(jié),褐家鼠只能在夜間活動,稍不留神就會葬身蛇腹,就連居住的洞穴也常被蛇“光顧”,運氣不好還會被“滿門抄斬”。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季,所有的蛇都鉆到地下冬眠后,鼠才敢明目張膽地當一把“山大王”。
生活在大陸的褐家鼠大多穴居在人類的房舍內(nèi)外,一般以五谷雜糧等農(nóng)作物為主要食物。而生活在蛇島上的褐家鼠多棲息于山上,或山下海岸的巖石洞穴中。同蛇島蝮蛇一樣,鼠由于長期生活在缺少食物的海島上,其生活習性發(fā)生變化,對海鮮特別感興趣,經(jīng)常在退潮之后集體去“趕?!?,把“海貨”搬回家慢慢享用。在鼠洞內(nèi)及附近??砂l(fā)現(xiàn)破碎的海膽殼和蟹殼,在鼠的胃里和糞便中也有很多未被消化的小海螺角質(zhì)蓋等。不過,褐家鼠能生存到今天,也受益于蛇島蝮蛇。每年春秋兩季,許多被蛇咬死但吞不下的松雀鷹、斑鳩、貓頭鷹等大型鳥類成了鼠的美餐。
蛇島蝮蛇如何捕食鳥類?
纏在樹上和盤在巖石上的蛇,往往將頭伏在枝頭或石沿上方,潛在草地上的蛇則將頭伏在疏草的空地上,這些地方經(jīng)常是小鳥的落地目標。無論在哪里獵食,蛇都將身體的前段盤曲成壓縮彈簧狀,身體后部及尾巴纏在樹枝上或固著在巖縫中。在固定的地方等鳥飛落,其概率是相當?shù)偷?,但小鳥一旦飛落在射程之內(nèi),蛇就以身體后部為支撐點,彈簧狀的身體迅速出擊,準確擊中目標。如果小鳥落的距離稍遠,蛇便一個魚躍咬住獵物,一同落在地上。甚至小鳥在蛇的頭上方掠過時,蛇也能在瞬間騰空而起將其捕獲。鳥被咬住后拼命掙扎,發(fā)出“吱吱”的刺耳的尖叫聲。即便鳥掙脫蛇口也難免一死,因為哪怕刺進一點點蛇毒,也會很快隨著鳥的血液循環(huán)全身使鳥中毒而死。被蛇咬后,小型鳥類只需兩三分鐘,稍大一些的鳥類只需三五分鐘就會斃命。被咬中的鳥無論躲到哪里,蛇都會憑著嗅覺找到,而后從頭部開始慢慢吞掉。
初上蛇島為什么很難發(fā)現(xiàn)蛇島蝮蛇?
盡管蛇島到處都是蛇,可初上島的人很難發(fā)現(xiàn)蛇,登山時一不小心,不是手扶在蛇身上,就是腳踩在蛇身上了。原因是,蛇島蝮蛇身著一身瓦灰色的“外衣”,與樹干和周邊的環(huán)境十分相似,具有良好的隱蔽性。偽裝是一種生存技能,而蛇島蝮蛇的隱身術(shù)十分高超。纏在樹上的蛇,往往把自己偽裝成一條樹枝,或者將身體的大部分隱藏在樹葉底下,露在外面的頭很像是一個樹結(jié);伏在巖石上的蛇,往往把身體隱藏在巖縫和草叢中,或者將身體順著石棱、石角盤曲,很像天然紋理;潛在地上的蛇,則將身體完全藏在草叢里,只將頭部露在外面,讓人很難發(fā)現(xiàn)……蛇島蝮蛇的這種偽裝行為使之更加有效地獵取食物,同時也防止了太陽的照曬和天敵的襲擊。
保護蛇島意義何在?
蛇島屬于大陸島,是一個半開放的島嶼生態(tài)系統(tǒng),基本上構(gòu)成了以蛇島蝮蛇為頂級消費,候鳥和褐家鼠為次級消費,昆蟲、陸生無脊椎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為三級消費,植物為初級生產(chǎn)者的一條簡單的、金字塔型的食物鏈結(jié)構(gòu)。蛇島蝮蛇的保護與鳥類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只有保護好鳥類及其生存的環(huán)境才能保護好蛇島。而且蛇島蝮蛇的保護是全球性的,如果鳥類減少或改變遷徙路線,蛇島蝮蛇也難逃厄運。
保護蛇島具有重大意義。首先,蛇島是一大奇觀,是世界級自然遺產(chǎn)。在一個小小的海島上生存著數(shù)以萬計的單一種類蝮蛇,經(jīng)久不衰,這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次,蛇島是一個物種基因庫,是蛇島蝮蛇模式種原產(chǎn)地,保護蛇島就是保護生物物種、遺傳基因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多樣性。第三,蛇島是一個天然實驗室。對于研究近海島嶼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起源與進化、生物遺傳、個體和種群生態(tài)、動物行為學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四,蛇島是一個資源寶庫。蛇島蝮蛇的蛇毒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含有20多種蛋白酶,對攻克腦血栓、脈管炎及癌癥等疾病具有極高的價值。我國的第一支“蝮蛇抗栓酶”就是用蛇島蝮蛇毒制成的。
今天,蛇島還有很多的不解之謎,如:蛇島的環(huán)境容量有多大?蛇島蝮蛇靠什么去辨別方向?長期近親繁殖會使蛇島蝮蛇種群退化嗎?蛇島蝮蛇為什么能交配一次連續(xù)幾年產(chǎn)仔?蛇島蝮蛇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壽命有多長?其他島嶼為什么沒有成為蛇島?等等,這些都有待于人們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