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6;肥胖與基因有關
#8226;人的食欲和能量消耗還受大腦的控制
#8226;肥胖癥治療仍然非常棘手
#8226;改變生活方式或許有助于控制體重
飲食超量和懶散少動,是導致今天兒童肥胖癥流行的主要原因,但在科學上應該怎樣解釋這個問題呢?
人體內有一種能控制體重的化學信號,它影響著人們的飲食行為。
一個偶然的機會,促使英國的萊貝爾醫(yī)生下決心用自己畢生的精力來尋找肥胖的原因。那是在1977年春,一個叫蘭德爾的男孩體重嚴重超標,男孩的母親將他帶到曼徹斯特劍橋醫(yī)院兒科診所就醫(yī)。當時,萊貝爾是那里的激素代謝失調治療專家。然而,他找不到確鑿的證據來證明蘭德爾的肥胖是因激素分泌失調或者其他已知的醫(yī)學原因引起的。當萊貝爾告訴蘭德爾的母親,她的兒子的病目前無法治療時,這位母親尖聲叫道:“蘭德爾,我們走,這個醫(yī)生什么都不知道?!边@位母親的反應大大刺激了年輕的萊貝爾醫(yī)生。萊貝爾在受到這次羞辱后不久,便辭去醫(yī)生的職位,到洛克菲勒大學一位名叫海雷茨的科學家手下做一個低報酬的助手。海雷茨是肥胖癥研究領域里的領袖人物,萊貝爾和他在實驗室里對有關肥胖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
在一組研究中,一批自愿者被要求攝入過量的食物來增加體重。事實證明,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無論自愿者們開始時是胖還是瘦,他們的身體都會有如下的反應:新陳代謝率升高,一種被稱為瘦蛋白的激素的水平增強,饑餓感減少,更多的熱量被消耗。而當另一批自愿者被要求限制食物攝入量以減少體重時,他們的身體反應更為強烈:新陳代謝減緩,活動力減低,即使在鍛煉時肌肉也只消耗很少的卡路里,每個人都經常有不舒服的饑餓感,也就是說,一種生理防御機制建立了起來,其目的就是恢復失去的體重。機體有如此牢固的體重調控機制,使萊貝爾堅信,有一種來自身體脂肪庫的化學信號被輸送到了大腦。萊貝爾的這一假說使人們最終發(fā)現了瘦蛋白基因(由脂肪細胞所產生),它產生的蛋白質(瘦蛋白)可以控制大腦,影響人們的飲食行為。
人們一度樂觀地認為,瘦蛋白基因的發(fā)現可以使肥胖癥得到有效控制,其實不然。
不久,動物研究證實,瘦蛋白是通過血液循環(huán)到達大腦的。但是,瘦蛋白是否就像萊貝爾想象的那樣,在信號系統(tǒng)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呢?比如,是否只要大腦發(fā)現了足夠的瘦蛋白,就會認為體內已有足夠的能量,因而不必再進食了呢?對老鼠進行的試驗證明,不能產生瘦蛋白的老鼠會不停地吃以至長得巨胖,而使用瘦蛋白進行治療后,則使其體重恢復正常。
在萊貝爾和他的同事的不懈努力下,瘦蛋白基因被鑒定出來而且進行了測序。1994年,當這項研究結果對外公布時,受到了廣泛關注,人們期待著這種新基因產生肥胖癥治療的奇跡。然而,它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神奇,奇跡并沒有發(fā)生,相反,如今美國和許多國家都面臨著肥胖這種流行病。大多數人傾向于把這種流行病當作傳染病的大爆發(fā)。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肥胖癥以驚人的、無法預料的速度爆發(fā),而飲食超量、缺乏體育活動和吸煙是產生這種“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估計在21世紀初,全世界將有5600萬人死亡,其中有60%是由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引起的,比如心臟病和II型糖尿病。
對兒童而言,肥胖癥對其生命的危害將持續(xù)一生。有證據表明,一個人的正常體重在青春期能達到“預定點”。因此,一個人如果在兒童時期過度肥胖,又未得到及時的治療,那么,肥胖癥對健康的所有危害將伴隨他一生:糖尿病、心臟病和其他潛在的危險性增加。
如今,世界不少地方因飲食習慣和缺乏體育鍛煉而遭受太多的慢性疾病折磨以至過早夭亡的兒童的人數已遠遠超過死于抽煙、吸毒和酗酒的人數。
除瘦蛋白基因外,人的體重還受到來自大腦的信號的控制。
盡管瘦蛋白基因的發(fā)現未能治愈兒童的肥胖癥,但它仍然有助于揭示肥胖癥發(fā)生的生物學基礎。在該基因被發(fā)現以前就有研究人員發(fā)現:能量平衡和體重調節(jié)的控制中心主要位于大腦的下丘腦(大腦的一小部分),它能綜合來自身體許多部位的信息并協(xié)調器官對環(huán)境做出響應。下丘腦通過神經通路和化學信號與大腦其他部位進行信息交流,并控制著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的器官活動。
來自下丘腦的信號能很好地協(xié)調影響體重的許多潛意識過程,比如身體可以通過燃燒卡路里或自然的肌肉活動(如坐立不安)來執(zhí)行某些細胞學過程。令人驚訝的是,來自下丘腦的信號也可以影響大腦皮層(大腦進行思維的部位),通過增加或減少食欲來改變諸如尋找食物這樣有目的的行為,這些潛意識信號對諸如預訂比薩餅和吃第二塊餅等有意識活動是有影響作用的。
那么,有關身體目前對食物的需要的信息是從哪里來的呢?血液中的瘦蛋白的水平反映了貯存在體內脂肪的多少,它的主要功能似乎是保護能量存貯和防止饑餓。當人類或者其他哺乳動物的食物吸收受到嚴重限制時,瘦蛋白水平會在24小時內迅速下降,即遠在到達脂肪庫之前,已被當作能源消耗殆盡。瘦蛋白水平下降會立刻促使下丘腦減緩新陳代謝速率,增加食欲,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再生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結果將身體的資源儲備集中在對食物的獲得上。
胰島素是體內參與糖代謝的重要激素,它作為另外一種信號,告訴大腦中一些神經細胞關于體內的營養(yǎng)過剩情況,大腦通過神經也可從消化道接收這些信息。
就這樣,人們有關獲得食物和進餐時間的信息通過胃和腸道中釋放的不同激素(如瘦蛋白和胰島素)到達下丘腦,繼而通過大腦影響人的進食和能量消耗。
這些與遺傳有關嗎?如果萊貝爾今天面對蘭德兒,那么他會建議這個男孩接受肥胖癥的遺傳測試。有研究人員估計,可能有100多個基因與肥胖癥有關。由基因突變引起的肥胖癥相當少見,但一些不幸的人因這種基因突變導致他們幾乎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會變得嚴重超重。然而,即便醫(yī)生能診斷出這種病因,目前仍然無法成功治療。
盡管取得了一定進展,科學家對如何治療肥胖癥仍然束手無策。
當然,即便是在今天卡路里含量豐富的食品環(huán)境下,對大多數人來說,也不可能過度地肥胖。人均每10年消耗750萬~1000萬卡路里,要想增加體重,人們必須攝入比他們所消耗的更多的卡路里。但算起來,體重增加所需要的不過是每天10~20卡路里,相當于一塊餅干,少于成年人日平均攝入量的1%。
為了研究體重變化如何影響人的食欲和新陳代謝,萊貝爾和他的伙伴不得不把自愿者限制在醫(yī)學研究用的監(jiān)控室中,并對每一位的進食量進行監(jiān)測。
根據熱力學定律,人要獲得額外的重量必須攝入比他們所消耗的更多的能量,此外別無選擇,比方說,吃東西像金絲雀鳥一樣容易滿足的人就不可能長得身材魁梧。
然而,令萊貝爾等人驚訝的是,實驗發(fā)現,相對于各自的體重而言,肥胖的人并不比身材勻稱的瘦人吃得多,也不比瘦人的新陳代謝更低。就像瘦人一樣,他們也能非常精確地平衡卡路里的攝入和釋放以保持身體衡重,只不過他們保持的體重要高一些。
若進行減肥,情況則會發(fā)生戲劇性的變化。無論開始是瘦還是胖,當體重減少10%~20%時,身體通過對能量的更加有效的利用和更少的消耗而對此產生響應,并努力地儲存能量和補充已減少的脂肪庫。結果將是,能量消耗的減少量比體重的減少量還多15%??梢钥隙ǖ卣f,大多數節(jié)食者所減少的體重會還原到最初的狀態(tài)。研究表明,95%想減肥的人經過節(jié)食所減少的體重在5年內又反彈了。
雖然科學家們已在人體復雜系統(tǒng)調節(jié)食物吸收、能量利用和貯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但如何治療那么多的肥胖病人,至今還是束手無策。
改變環(huán)境或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許對減緩肥胖癥上升趨勢有所幫助。
如果說基因決定了人的體重增加的難易程度,那么,環(huán)境因素則對人在幼年和成年時代所達到的體重有一定的修飾作用。
目前,許多發(fā)達國家正面臨著一場愈演愈烈的公共健康危機——肥胖癥正以空前的速度上升。歐洲在1983年到1986年間,年齡在35~65歲的成年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超重或肥胖。甚至在日本、中國以及整個東南亞地區(qū),肥胖率在過去20年中也急劇上升。發(fā)達地區(qū)近來所發(fā)生的肥胖癥流行的根本原因無疑是人們吃得較多而活動得較少。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大多喜歡多食便宜可口且熱量高的食物,依賴于汽車、電梯和其他形式的自動化交通工具,習慣于久坐式的生活,部分原因在于走路和其他活動已經很難進入人們的日常事務中。
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這是一種“有毒環(huán)境”,它能利用個體遺傳的脆弱性,使得越來越多人的體重非健康式地增加。如此看來,通過改變環(huán)境或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許會減緩這種趨勢。不過,對此也不容樂觀,因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呈上升趨勢的肥胖癥,需要大環(huán)境和社會的改變,這是—項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