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更喜歡觀賞文物古跡。去年春季的一天,我來到西安,在陜西省博物館里參觀了整整一天,忘記了饑餓,忘記了口渴,更忘記了時間。我深深地陶醉了,特別是那一件“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在目光觸及到它的一瞬間,我居然情不自禁地驚叫了起來:“哎呀,舞馬!”
所謂“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是唐玄宗時代的特殊產(chǎn)物。銀壺高約20厘米,最寬處約15厘米,外形就是牧民隨身攜帶的皮囊。壺身呈扁圓形,頂端的一角開有豎筒狀的壺口,銅錢大小,按一個蓮瓣式的壺蓋,蓋頂生出一條麥穗似的銀鏈,同弓狀的提梁相聯(lián),壺身下焊橢圓形圈足。銀質(zhì)的壺,鎏一層黃燦燦的金色,色調(diào)和諧而又富麗。
也許有人會說,這有什么稀罕呀,值得這么大驚小怪?
銀壺還是金壺,我是不去理會的。我驚訝的是壺身兩面那兩匹馬,鼓著尾巴,銜著酒杯,匍伏著跪拜著。這可是唐玄宗——就是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有名的祝壽舞馬呀!這可是唐王朝從興旺發(fā)達走向衰落的歷史見證呀!今天親眼目睹,能不感慨萬端?
早在《唐書》和《太平御覽》中,我就知道了舞馬。李隆基一生愛馬成癖,他登上皇帝寶座,前期倒還有所作為,后期呢,驕奢淫樂、無所作為。為了祝壽,他異想天開,訓練了一批舞馬,最少時有四百蹄,最多時達到千匹以上。委派專人管理培訓,甚至自己甩開朝政,親自策劃訓練。又是分班又是列隊,每匹馬冠上“某家寵”、“某驕”的名號。高薪尋訪善解音律而姿色秀美的少年,一律的淡黃衫,一律的腰系文玉帶,讓宮廷樂師指揮培訓,演奏樂曲“傾杯樂”。八月初五是李隆基的“龍誕”,全部舞馬披錦帶繡、頸系澄黃金鈴、鬃毛連綴貴重的珠玉,合著“傾杯樂”的節(jié)拍跳舞祝壽。樂聲響處,群馬翩翩起舞,一忽兒奔騰,一忽兒旋轉,一忽兒又雙蹄騰空,引頸長嘶。漸漸的,“傾杯樂”如狂濤如海嘯,越演越烈,群馬躍上了三層高的板床,如飛似的旋轉,旋轉,旋轉。板床下面突然冒出一群壯士,合力將床板高高擎起。遠遠望去,群馬就如騰入云霄,穿云鉆霧展現(xiàn)種種舞姿。
翻開《全唐詩》,為舞馬寫詩的人不在少數(shù)。李隆基的宰相張說,就有10多閱“舞馬詞”。且看他的《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圣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白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蹦菈厣系奈桉R不就是“銜杯終宴曲”時,正在“徐行拜兩膝”嗎?張說身為宰相,舞馬祝壽的大場面中當然少不了他,詞中的描寫應當是可信的。令我感到詫異的是,詞中描寫了舞馬銜杯敬酒之后垂頭如泥的醉態(tài),這是所有的志書史冊都沒有記載的。今天我所看到的銀壺舞馬,恰恰銜著一個金杯,真使我驚訝得目瞪口呆。讓馬作舞,大有鐵杵磨針的意志和功夫,而這僅僅為了孤家寡人的生日狂歡,訓馬銜杯、令馬喝酒、竟把馬兒灌醉,這真是破天荒的創(chuàng)舉。也就是這個創(chuàng)舉,把大唐江山搞得支離破碎。
張說的詞作于開元十八年(730年),舞馬一直到天寶十五年(756年)還存在,祝壽的舞馬至少存在了26年。四海升平的表象中潛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愛將的叛變驚破了李唐王朝的美夢,大唐帝國從此急劇地滑向了低谷。天寶十四年(755年)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舉兵反唐,妄想取李隆基而自代,一路勢如破竹,輕而易舉的,次年六月就攻陷了長安,驕奢淫樂的李隆基慌了手腳,倉皇蒙塵四川,途中六軍不發(fā),嘩變在即,為解燃眉之急,無可奈何中李隆基忍痛割愛,被迫誅殺了楊貴妃及其兄長楊國忠,留下了一曲《長恨歌》。
安祿山攻陷長安,珍寶金銀、宮娥美女為之擄掠一空,臨行時他沒有忘記舞馬,劫掠了幾十匹帶回范陽畜養(yǎng)起來,準備為自己上壽。然而壽沒上成,安氏已經(jīng)名裂身亡,舞馬轉為大將田承嗣所有。一天,田在軍中設宴,命軍士奏樂,不料怪事發(fā)生了,那批舞馬竟然應節(jié)翩翩起舞了。飼馬官見了不禁怒從心起,軍中戰(zhàn)馬,忠勇節(jié)義,般般俱全,豈能讓這旁門邪道的舞馬,妖冶惑眾,亂了軍心!如此妖孽,豈能不除!田承嗣聽了,覺得在理,立命軍士將所有舞馬鞭撻至死。舞馬,終于成為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xiàn)的異端。
我很喜歡讀唐朝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愛馬,為了改良馬種,他下令從西域輸入優(yōu)良種馬,與內(nèi)地的優(yōu)良品種進行雜交,繁殖出了大批體質(zhì)健壯、外形優(yōu)美的良馬。李世民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戰(zhàn)馬是他最為得力的助手,伴著他出生入死。李世民身故后,長眠于陜西禮泉的昭陵,陵前鐫刻著6匹千里馬,象征他所經(jīng)歷的最主要的六大戰(zhàn)役。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駿”。
李世民愛馬,為了統(tǒng)一大唐江山,于國于民頗有貢獻。李隆基呢,似乎也頗有乃祖愛馬之風。
李隆基早在當臨淄王的時候,就已經(jīng)精通騎術。一次,吐蕃派馬隊前來中原迎娶金城公主,隊內(nèi)多的是訓練有素的馬球隊員。吐蕃人要求與唐王室進行一場馬球比賽。李隆基得到消息,策馬前來應戰(zhàn),他僅僅帶了4名球員就與對方10人全場對壘。史書記載道:“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吐蕃功不獲施?!崩盥』鶓{借他的馬上功夫,左右逢源,如入無人之境,結果大獲全勝。
李隆基愛馬,說到底是玩馬,不但中國人知道,連美國人也都知道。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陳列著一幅唐代著名畫家韓干的《照夜白圖》,畫的是是御馬群中李隆基最心愛的一匹。這位御用畫家真實地畫出了“照夜白”的形與神。它系在一根木樁上,鬃毛飛起、鼻孔張大、眼睛轉視、四蹄騰驤、昂首嘶鳴,大有掙脫羈絆的架勢。可惜“照夜白”被外國人獵去了,我們只能在圖片上領略它的風采。幸虧韓氏畫馬的作品流傳下來的還有不少,大約有近50幅,御馬形象特多,有射獵的、有游樂的。比如《明皇觀馬圖》、《明皇射鹿圖》、《五王出游圖》、《寧王調(diào)馬圖》等,在我國很多博物館都可以一睹真跡。李隆基御聘的畫家有一大群,其中張萱也是國手,他為唐玄宗畫了不少有關馬的畫,至今珍藏在遼寧省博物館的那幅《虢國夫人游春圖》,非常著名。我曾將此圖與杜甫的《麗人行》參互品讀,讀出了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必然。
楊玉環(huán)晉封貴妃,她的3個姐姐分別封為韓國、虢國、秦國夫人,并承恩澤,出入宮掖,勢傾朝野;天寶十一年(715年)玉環(huán)的兄長楊國忠官拜丞相,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權高位重、氣焰逼人?!队未簣D》也好,《麗人行》也好,摹繪的都是楊氏兄妹寶馬香車極盡豪華的張揚。唐明皇玩馬,上行下效,他的愛臣寵姬也都玩起馬來。明皇不明,被御馬揚起的灰塵迷離了雙眼,朦朧中,漁陽的鼙鼓把他震離了御座,震得天翻地覆,從此盛唐不再,每況愈下。這,豈是一曲《長恨歌》負載得了的?
李世民的昭陵六駿,讓我激越、慷慨、熱血沸騰;李隆基的舞馬銜杯皮囊式銀壺,讓我沮喪、切齒、痛心疾首。我查了一下歷史,李隆基于公元712年即位,安祿山叛亂后的次年,即公元756年下臺,發(fā)號施令44年,以盛世登基,作威作福,國力衰竭,讓他的舞馬登臺,弄得自己喪家犬似的退出歷史舞臺。歷史是一面鏡子,秉政當?shù)勒?,豈可如此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