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的一條看門狗死了,孔子讓他的學(xué)生子貢去幫他埋葬,并叮囑道:“路馬死則葬之以帷,狗則葬之以蓋。汝往埋之。吾聞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于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于土也。”
孔子曾做過魯國大司寇,并一度代攝相事,雖賦閑多年,卻一直保持著當時上層士大夫的一些生活習(xí)俗,出必坐車,但終因用度匱乏,車已多年無蓋,已經(jīng)沒有條件和往常一樣固行周禮,給死去的看門狗裹上一條舊車蓋,體體面面地葬之,但依然盡力而為,讓子貢在把狗的尸體放進坑去時,蓋塊席子,以免狗的頭直接陷到土里。憐狗之情,溢于言表。
這事并見于《孔子家語》和十三經(jīng)之一的《禮記》,前者載《曲孔子夏問》,后者載《檀弓下》,二者均是專記周禮中喪禮的典型儀節(jié)和典型故事的名篇,可見孔子葬狗在儒家禮儀中的示范意義。
孔子為什么要這樣近乎莊重地安埋一條死去的看家狗,而不像人們通常所做的那樣,將其食肉寢皮,或胡亂棄之荒野,任野獸撕食?王充認為這是孔子憶念的看家之勞,“為報功”也(《論衡·祭意》)。其實不僅止此,孔子一生力倡仁政,其所思所行,無不以“仁”為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如此葬狗,正是出于踐行“仁”的自覺和本能。
孔子反對人間暴政,推而及之,也反對虐待家畜,提倡與動物親和,即便對專供驅(qū)使的馬牛,也要真誠善待,讓其由衷地感到人很愛它,感到和人一道工作是一種快樂?!俄n詩外傳》引先秦古書,說孔子曾講過一家三代御馬的故事,十分生動具體地體現(xiàn)了孔子這種思想和情感。有個叫顏無父的馬車御手,特別愛馬,馬拉著車,知道御手愛它,感到很輕松,所以也喜愛拉車,一邊奔跑,一邊在心里說:今天跑得真快樂呀!到顏淪這一代,就差了一點,硬趕著馬跑,馬一邊拉車,一邊叮囑自己:跑快點吧,這人在趕我呵!再到顏夷手里,就差得很了,恐嚇威逼著馬奔跑,馬很怕御手,很怕拉車,感到車子特別重,不斷恐懼地警嚇自己:快跑快跑,不然這人要殺你!孔子贊美第一種做法,說:“美哉顏無父之御也!”像這樣“與馬和歡”,才是“役馬”之正法。
世間生靈,各有其生命存在方式,各有其情感訴求所需,千差萬別,強加不得,萬不可一廂情愿,以己之好惡,為彼之好惡。要與物和諧共處,就得尊重不同物種各自的生存規(guī)律和生活方式,順其自然。孔子深諳此理,倡行仁政,博愛諸物,卻不強加于人,也不強加于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也不妄加不欲之物。所以莊子在闡釋什么是天下極樂之境時,便借用了孔子所講魯人養(yǎng)鳥的故事。孔子講,魯君愛鳥,把一只海鳥迎進供奉祖宗神位的太廟,像尊奉祖宗一樣敬養(yǎng)起來?!白唷毒派亍芬詾闃?,具太牢以為膳”,千方百計要讓海鳥生活得優(yōu)越快樂。誰知海鳥竟被折騰得“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濒斁阉J為的“至樂”全部供給了海鳥,結(jié)果卻是好心辦壞事,海鳥未得“至樂”,卻得“至悲”。為什么會如此?孔子指出:“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全然違背了鳥的生存方式,自然釀成悲劇。這在今天尚須大力普及的生態(tài)和諧觀,2500年前中國圣人孔子已講得何等生動而深刻!
孔子率領(lǐng)學(xué)生周游列國,力倡仁政,遭到一些國家當權(quán)士大夫的忌恨和迫害,曾被圍禁在陳蔡之間,7天沒能吃上一頓熱飯,處境十分困窘危險??鬃硬桓钠渲荆廊幌腋璨粩?,并乘機開導(dǎo)教育學(xué)生,堅其志而廣其懷。他要學(xué)生們向燕子學(xué)習(xí)高潔情操和生存智慧,認為鳥中最聰明莫過燕子,一旦發(fā)現(xiàn)不合適的地方,決不再看第二眼,即使口中的食物因此而掉落,也毅然舍棄不顧而遷走。它們一邊提防著人們,卻又把窩建在人家屋里,“正待之而已耳”(《莊子·山木》),平靜地等待著變化就是了。在孔子的激勵和誘導(dǎo)下,學(xué)生們臨危不懼、處亂不驚,照常聽孔子講學(xué)論道,終于擺脫困境,繼續(xù)隨孔子踏上力倡仁政的征途。
麒麟和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和神鳥,是祥瑞的最高象征,據(jù)說它們一出現(xiàn),天下就會祥和太平。孔子志懷高遠,自比麒麟、鳳凰,向往用自身的不懈努力,給天下和民眾帶來無盡的福祉。據(jù)《論語·微子》和《莊子·人間世》記載,當時人們也把孔子喻為鳳鳥,但其一生奮斗,處處碰壁,偉大理想終成幻想。當此時也,孔子每發(fā)浩嘆,常以鳳凰或麒麟作自我寫照。
孔子曾準備投靠趙簡子,風(fēng)塵仆仆趕到黃河邊上,正準備渡河,卻聽說趙簡子剛殺害了兩個賢人??鬃宇D然明白,趙簡子絕不會推行仁政,于是臨河而嘆,當即回身?!扒鹇勚?,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于不義也尚知避之,而況乎丘哉!”孔子晚年,老驥伏櫪、壯心難已,臨窗望遠,情不自禁:“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向往的依然是和鳳凰一起,給苦難的時代、苦難的民眾帶來福祉。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魯國人獵殺一只不知名的怪獸,孔子視之,大吃一驚,這不是神獸麒麟嗎,竟遭此厄運!物傷其類,孔子連連長嘆:“吾已矣夫!吾道窮矣!”(《史記·孔子世家》)為了揭示歷史的苦難,他把他正在修訂的史書《春秋》,“絕筆于獲麟”(李白《古風(fēng)》),終止于麒麟慘遭殺害的年份。緊隨麒麟之后,過了兩年,孔子便逝世了。
和麒麟、鳳凰正好相反,在人們心目中,狗自古及今皆被視為下賤。若謂某人如狗,算是把那人貶到極點了,沒有不遭到仇恨的,孔子卻不如此??鬃訋ьI(lǐng)學(xué)生周游,在宋國被追殺,倉皇逃到鄭國,與學(xué)生們走失,狼狽地獨立于鄭國都城東門下等候?qū)W生們。子貢在尋找孔子時,有個鄭國人告訴他:“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若喪家之犬?!弊迂曊业娇鬃雍螅涯莻€鄭國人對孔子的形容如實告訴孔子,孔子聽后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長得和幾位古圣今賢有些相似,應(yīng)該是很受用的贊美了,但孔子卻認為那形容沒多少意義,是“末也?!闭f孔子可憐兮兮,像找不到主人的“喪家之狗”,夠難聽的了,孔子卻欣然受之,認為說得很準,連呼“然哉!”這固然是孔子豁達的胸襟和務(wù)實精神的本能展示,也是其物我平等、無貴無賤偉大哲思的自然流露,前者令人欽佩,后者令人崇仰。笑認“喪家狗”之喻,守禮葬狗之舉,孔子這一笑一顰,盡現(xiàn)仁者情懷。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發(fā)表了有名的《巴黎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
這個“智慧”的核心,就是民胞物與,愛人愛物,物我親和,和諧相處的生存?zhèn)惱?。就是遵循這種倫理,孔子成為了一個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