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元素符號Au,比重18.88克(20℃),熔點1064.43℃。黃金的耐腐蝕性極強,其耀眼光澤千年不退。由于這些特性和數(shù)量稀少,使它成為可以超越國境的世界通貨,其總量的四分之三用于貨幣和首飾。
淘金:手工淘金用盆或形狀類似的容器從河底漂選金沙。在不斷轉(zhuǎn)動、搖晃的過程中,較輕的沙石隨水沖走,較重的金沙沉積盆底。19世紀中期,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曾吸引著數(shù)萬人到那里用這種方法淘金。
煉金:目前廣泛采用電解法精煉,以0.3毫米厚的純金片為負極,以金銀合金為正極。通上直流電以后正極上的黃金成分便溶于電解液,然后在負極上析出。用這種方法可制得99.99%的純金。
試金石:試金石通常指黑色、堅硬的硅質(zhì)巖石,化學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此外還含有少量的三氧化二鋁。根據(jù)黃金在上面磨擦時所留下條痕的深淺來檢驗黃金的純度。中國南京雨花石中的黑色雨花石即屬此類。
民間儲備:人類于6000多年以前發(fā)現(xiàn)黃金,至今開采總量已超過10萬噸,其中有1萬噸被人為地埋在地下,被掠奪者私藏部分有據(jù)可查的約8萬噸,據(jù)統(tǒng)計,這部分黃金在法國有6376噸、美國3795噸、印度3795噸、日本1000噸。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黃金的國家。古埃及圖坦卡蒙法老的金面罩頭像即誕生于距今約3400年前。
金衡盎司:中世紀的法國商業(yè)中心特魯瓦曾以此作為通用的金、銀、寶石的計量單位,相當于公制31.1035克。
K:即英文Karat的縮寫。用來表示合金中黃金的含量,純金為24K。Karat一詞源于阿拉伯語,意為一種樹的種子,因其重量非常平均,古時的天平用它做砝碼,而當時第一塊作為標準的純金的重量恰好等于24個這種樹種子的重量,所以24K便作為表示純金的單位一直沿用至今。
金錠:澆鑄成塊的黃金。如今世界黃金市場每塊金錠的標準重量為12.5公斤。通常也使用100-1000克的小塊金錠及5-50克重的圓片。
赤金:即高密度24K金。人們有用黃金做贈禮的習慣,結(jié)婚也以贈送金戒指象征永恒。為紀念某一事件發(fā)行金幣時也常用赤金鑄造。
金箔:利用黃金優(yōu)越的延展性,可將其軋制成極薄的箔片,最薄的金箔只有萬分之幾毫米,只及一根頭發(fā)的百分之一。1克黃金還可以拉成2800米長的金絲。佛像“重塑金身”時用的就是金箔。金絲可用來縫制高級時裝等奢侈品。中國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0.01毫米厚的金箔,并有了金質(zhì)貝幣和貼金貝幣。
總量:至2004年底,全球已開采的黃金約有15.3萬噸,如果集中起來可以組成一個邊長為19.8米的立方體,它的每一個面的面積都相當于可以停放28輛汽車的停車場。這些黃金的63%是近50年開采的。全球的黃金供應當中有70%(2466噸)來自新采金,15%來自循環(huán)再造。按現(xiàn)實開采速度推算,地球上已知的黃金將在15年后被采盡。
海水中的黃金:隨著科學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海水中也含有黃金。據(jù)推算,在每立方公里的海水中,約含黃金5000克,但以人類目前的技術(shù),尚無法成功地采掘“海水中的黃金”。
[編譯自日本《朝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