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7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名譽主席的任弼時,積勞成疾,因病逝世,年僅46歲!任弼時自16歲起即投身革命,30年如一日,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他的英年早逝,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悲痛。中共中央于任弼時逝世當天即發(fā)出訃告,沉痛宣告任弼時逝世的不幸消息,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學習任弼時的革命精神。噩耗傳出后,從黨的領(lǐng)袖到人民群眾,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追思他、悼念他、學習他。這使得任弼時逝世的悼念活動,成為中共逝世的領(lǐng)袖中極少見的最為沉痛而隆重的悼念活動。
毛澤東深情注視老戰(zhàn)友,把任弼時最后的遺容深深地印在腦子里
在中共第一代領(lǐng)導核心的原五大書記中,劉少奇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毛澤東未能參加他的任何悼念活動。周恩來于1976年1月毛澤東病情危急之際逝世,毛澤東除了圈閱中央有關(guān)對周恩來悼念活動安排的文件及在周恩來治喪委員會列名外,出于“我也走不動了”的無奈,而未能實質(zhì)參加周恩來的其他悼念活動。朱德于1976年7月毛澤東幾近彌留之際逝世,毛澤東除了囑咐要辦好朱德的后事外,也不能參加朱德逝世的悼念活動。毛澤東不僅參加了任弼時的悼念活動,并決定以最高的規(guī)格來安排任弼時的喪事。
任弼時逝世后,毛澤東親筆題詞悼念任弼時。他的題詞是:“任弼時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在他的率領(lǐng)下,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lǐng)導同志都親筆題詞悼念任弼時。朱德不僅題詞,而且撰寫了悼文,朱德在悼文中稱:“弼時同志給全體共產(chǎn)黨員和全體愛國人民樹立了一個忠心耿耿、為人民利益鞠躬盡瘁的榜樣,樹立了一個堅持革命原則、百折不撓的榜樣,樹立了一個樸素切實、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榜樣?!?/p>
10月28日,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由242人組成的任弼時同志治喪委員會。同日,任弼時遺體入殮,并移靈至勞動人民文化宮,接受戰(zhàn)友和各方友好、人民群眾的瞻仰和吊唁。這天上午9點,毛澤東親視含殮。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親自抬任弼時遺體入殮。當將遺體從屋內(nèi)小心翼翼抬出門時,因屋門太窄,幾位領(lǐng)導都側(cè)過身,慢慢地挪動腳步。毛澤東在門外快步迎過去,伸手幫助走在前面的劉少奇和周恩來托起任弼時的遺體,平穩(wěn)地來到院中。任弼時遺體入殮時,毛澤東俯身深情注視著老戰(zhàn)友,把任弼時最后的遺容深深地印在腦子里。當工作人員捧著一面鮮紅的黨旗走過來時,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真各接過黨旗一角,輕輕覆蓋在任弼時遺體上。9點半,毛澤東緩緩揮動右手示意起靈,10名解放軍戰(zhàn)士把沉重的靈柩抬上靈車。毛澤東以及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等親自執(zhí)紼扶靈,將靈柩由寓所移往勞動人民文化宮靈堂。靈堂里擺放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lǐng)導同志送的花圈。同日,毛澤東等170多位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及民主黨派領(lǐng)導人前往吊唁和瞻仰任弼時遺容,首都各機關(guān)和部隊的干部、工人、學生、市民等6200余人參加了吊唁。10月29日,又有首都各界人士4.2萬多人,以及各國駐華使節(jié)和使館工作人員400多人前往吊唁。
劉少奇、周恩來親扶任弼時靈柩,將其送入浮厝地平整的墳臺上安放
1950年10月29日下午,任弼時同志治喪委員會決定于10月30日上午舉行任弼時同志追悼會,同時決定停止娛樂一天并下半旗志哀。10月30日上午9點,首都各界4萬多人聚集于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前廣場,隆重舉行任弼時同志追悼大會。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對任弼時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劉少奇說:“任弼時同志是一個模范的革命職業(yè)家、模范的共產(chǎn)黨員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最好的領(lǐng)導者之一,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任弼時同志30年努力工作和領(lǐng)導革命斗爭的歷史是分不開的。任弼時同志所作出的成績是偉大的,特別是在青年工作、部隊政治工作、土地改革工作、黨的組織工作等方面,更有特殊的貢獻。”劉少奇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化悲痛為力量,更好地學習任弼時同志,努力完成中國人民最后解放的事業(yè)。
追悼大會后,任弼時的靈柩送殯至北京西郊八寶山公墓。上午10點整起靈。劉少奇、周恩來、李濟深、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親自執(zhí)紼,以兩輛樂車、一輛像車為前導,由太廟殿靈堂出勞動人民文化宮,經(jīng)天安門、西長安街、報子街、復興門直到八寶山墓地。12時停靈八寶山公墓。靈柩正前、兩側(cè)和墳臺四周,布滿了由毛澤東主席、中共中央、各民主黨派和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門首長所送的花圈。因當時八寶山革命公墓尚在籌建,墓區(qū)整體規(guī)劃還沒確定,中央決定在任弼時墓穴選定修建之前,遺體就浮厝在大廟前。劉少奇、周恩來親扶任弼時靈柩,將其送入浮厝地已打好的平整的墳臺上安放。安放完畢,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李濟深,政務(wù)院總理周恩來以及郭沫若、黃炎培,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陳叔通等肅立任弼時靈柩前默哀致敬,向任弼時作最后的訣別。1951年7月,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任弼時墓地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東北角的半坡上建成。毛澤東為墓碑題“任弼時同志之墓”7個大字。7月18日,舉行有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陳云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參加的移靈儀式,任弼時遺體正式被葬入墓穴。
在西南局悼念任弼時大會上,鄧小平上臺后有幾分鐘的時間說不出話來
在中央舉行悼念活動的同時,全國各地也紛紛舉行悼念任弼時的活動。
東北各界于1950年10月30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東北局大禮堂隆重集會,沉痛悼念任弼時逝世。東北局第一書記高崗親臨講話。他說任弼時的革命精神貫注在工人、農(nóng)民、士兵、青年之中并永遠活在他們的心里。民盟東北總支部車向忱、蘇聯(lián)駐沈陽總領(lǐng)事列達夫,青年團東北委員會書記韓天石等也先后講話或致詞。會議還通過了致北京任弼時同志治喪委員會并轉(zhuǎn)任弼時同志家屬的唁電。
華東暨上海各界于1950年10月31日下午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舉行任弼時同志追悼大會。大會由時任華東局第一書記的饒漱石宣讀悼詞,上海市市長陳毅詳盡地報告了任弼時生前的光輝業(yè)績。黨政等各方面及各界代表先后講話,紛紛表示要努力學習、好好工作,來彌補弼時同志逝世的巨大損失。
中共中央中南局于1950年10月31日下午舉行痛悼任弼時同志大會,中南局大禮堂里充滿著莊嚴哀沉的氣氛。會場里擺放著中南局敬送的長幅挽聯(lián)。大會由中南局第二書記鄧子恢主持并講話,他稱贊“任弼時同志是中國人民的最英勇、最堅決、最偉大的戰(zhàn)士,30年如一日,沒有一天放松過工作”。趙毅敏宣讀祭文。大會的總主題是:學習任弼時同志,化悲痛為力量,在毛澤東旗幟下,保衛(wèi)、鞏固和發(fā)展中國人民的勝利。
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50年10月31日上午在西安市人民政府廣場舉行有西北區(qū)黨、團暨各族各界代表參加的沉痛悼念任弼時同志的萬人大會。大會由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習仲勛主持。大會指出,任弼時同志從1940年至1947年受黨中央委托,管理和領(lǐng)導陜甘寧邊區(qū)的工作,因此西北黨和人民對他的逝世更感到極大的悲痛。追悼會結(jié)束后,悼念者仍久久不忍離去。西北軍區(qū)和蘭州市各界也于1950年10月31日在蘭州市文化會堂,在黨旗、國旗、軍旗、團旗這四面莊嚴的旗幟下舉行了隆重肅穆的任弼時追悼大會。
中共中央西南局于1950年10月31日下午在西南軍區(qū)禮堂沉痛舉行任弼時同志追悼大會。大會由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致悼詞。鄧小平上臺后,有幾分鐘的時間說不出話來,沉痛的哀悼感染了每一個與會的同志。鄧小平號召“全體共產(chǎn)黨員和青年團員團結(jié)在毛主席的周圍,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鞏固我們的革命勝利,好好地建設(shè)我們的國家,完成弼時同志的遺志,來彌補這個巨大的損失”。西南區(qū)青年團暨各界青年也舉行了痛悼弼時同志逝世大會。
任弼時曾工作過多年的延安郊區(qū)棗園、楊家?guī)X等地的農(nóng)民,在聽到任弼時逝世的不幸消息后,萬分悲痛。1950年10月30日上午,70多位農(nóng)民代表拿著香表,懷著沉痛的心情,在棗園禮堂舉行追悼會。大家以沉痛的心情回顧了任弼時在棗園時對他們的親切關(guān)懷,表示要以搞好生產(chǎn)的實際行動來安慰英靈。會上還通過了給中共中央任弼時同志治喪委員會的唁電。唁電說:“任弼時同志領(lǐng)導邊區(qū)建設(shè)事業(yè),貢獻極大。特別是1943年親自領(lǐng)導我們生產(chǎn),時刻關(guān)心農(nóng)民的生活,但不幸病故,實為中國人民一大損失。功在人民,雖死猶榮。特電致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