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個“東棉花胡同”,胡同拐彎處有一所院子,院子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做“棉花塘”。主人說,“因為在棉花胡同,院子里又有池塘,所以叫做‘棉花塘’”。
四合院的顏色從古至今一直延續(xù)著灰色,只有在裝飾的柱子上才會稍顯紅色,所以通常讓人有種穩(wěn)重、嚴肅的感覺。棉花塘的外墻雖然保持了四合院的整體顏色,但院子里面卻運用了紅綠這樣鮮明的顏色,非常大膽。
棉花塘的門很小,但一步邁進去就豁然開朗,像個世外桃源,繁華都市的一切都在九霄云外了。紅色的墻,綠色的植物,藍色的窗框,法國鄉(xiāng)間小調(diào)滿院飄香,第一感覺像是進了綠野仙蹤的童話世界。
“因為在老北京,又是皇城根下,我們就將院子的整體顏色涂成了城墻紅,但猛一看,感覺有點突兀,于是又用了綠色來襯托。在屋頂做了防水處理后,可以把爬墻虎從屋頂養(yǎng)起,讓它順著墻長下來,紅綠鑲嵌很漂亮,并且冬暖夏涼?!敝魅私忉屨f。
院iUcV2PCC02o/VCahbfUsN3m00rJHiNFYMqy+xc6lUt0=子是有故事的。它最早是孔祥熙家二小姐的,由于孔二小姐的家庭教師是歐洲人,所以北屋的屋頂采用了歐洲倉庫的船形支撐結(jié)構(gòu)。院子里原本住了7戶人,非典那段時間大部分都搬走了,只剩下一對老年夫婦。為了買下這個院子,主人還專程替這對夫婦另找了一個住處安頓下來。而買下院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院子里那棵170歲的老國槐:“從風水角度上來說,這棵樹是招財?shù)??!?br/> “棉花塘”的主人名叫丁大濱。
買下這個小四合院,是丁大濱從美國留學歸來后干的第一件事。和妻子一起努力,他們把小四合院的中庭變成了小花園,植物繁茂,流水潺潺。夏季,客人們要低著頭,從植物的藤蔓中穿過,夜晚,在二層的露天平臺上,穿過那棵大樹的枝丫,可以看到月亮和星星。
四合院一般分為一進院、兩進院、三進院。為了求一個院落寬敞、花木扶疏、栽花養(yǎng)魚、幽雅宜人,棉花塘里栽種的花木品種、方位都有講究?!胺N的都是柳樹、石榴、百合、丁香這樣的‘吉木’。”丁大濱說。
在被改做咖啡館的正房和廂房,藤椅、大紅墻面、碎花桌布等等典型的中國符號遍布其間,架子上的書是流行的讀物,耳邊響起的音樂卻是西洋詠嘆調(diào),不搭調(diào)卻又如此和諧,正應了“自在”二字。
丁大濱本是學文,詼諧幽默,卻在清華大學教數(shù)字語言學和市場營銷。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他曾學過園林設計,所以非常注重庭院,注重自然的力量?!百I一本家裝的書,再買一本園林的書,對比看一下你就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要裝修房子?自然的力量其實很大!”他很激動地說。
所以他花了大把精力,把院子里的水泥地挖了一米來深,放上營養(yǎng)土,還做了兩個水景,希望在恰到好處的地方出現(xiàn)一點點粉色的花朵,在不大的水景里看到睡蓮漂浮,晚上能聽到蛐蛐的叫聲。惟一的缺憾是沒有蛙鳴,而這是丁大濱一直想要的。為此他還專門寫E-mail問遠在美國的園林老師,老師的解釋是“可能方圓十里沒有青蛙,否則肯定會有”。雖然如今只是當個笑話說,但他是真的非常想要一只青蛙在水塘的引導下,自己跑來歡快地生活。
千挑萬選尋來了這個能放下所有的院子,自然也缺不了美食的陪伴。只要女主人在,就少不了日餐、韓國料理、法餐,還有印地安風味的美食。只有那浪漫的法式帕菲冰淇淋,是只屬于兩個人的浪漫。
對丁大濱來說,鬧中取靜的四合院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而咖啡館的經(jīng)營只是附屬。棉花塘在中央戲劇學院附近,往來的客人多是文藝界人士。在這個用園藝改良了的小四合院,偷得浮生半日閑,觀花弄魚,與貓嬉戲,是客人與主人的共同愛好。
終究講不清楚棉花塘,講不盡它的美妙與不同。只是很從心底里羨慕這樣一種生活,羨慕這樣一個家,羨慕這樣一種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