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珠
不少家長往往出于一時沖動,急憤煩躁會打罵孩子,也有一些父母至今還相信“棒打出孝子,護短成逆兒”。這種不良心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尚未引起社會和家長們的重視。根據(jù)日本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常挨打會導致至少七種心理偏差。
一是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常常以說謊的方式蒙騙。可是孩子的謊話難免有破綻,易被識破,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態(tài)度往往更加強硬。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而且謊得更園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二是懦弱。如果孩子經(jīng)常挨家長打時,他一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只會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自卑、懦弱,往往惟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
三是孤獨。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助,尤其是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種孩子往往不愿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獨。
四是固執(zhí)。動不動就打孩子,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不少孩子產(chǎn)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你要東,他偏要西,存心讓家長生氣。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認錯,甚至用離家出走,逃學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zhí)。
五是怪僻。有的家長打了孩子以后,還硬要孩子認錯,表明接受教育了。這樣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傾向加劇。表面上看孩子似乎聽話了,實際上抵觸情緒很大。在被打之后,他會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怪僻多疑。
六是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強,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家長打孩子實際上起了壞榜樣的作用。
七是焦慮不安。有的家長期望過高,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是細心找原因,而是簡單地打一頓,使孩子整天提心吊膽,擔心記不住單詞,擔心背不出口訣,擔心父母不滿意又要挨打,整日焦慮不安,結(jié)果事與愿違,離父母的要求反而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