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昶
由魏伯樂、揚、芬格三位教授主編的《私有化的局限》一書是提交給世界著名的思想庫——羅馬俱樂部的報告。這份報告在大量實證案例的基礎上對全球范圍的私有化做了客觀的批評性回顧總結。
這是一本每一個關心改革過程中自身利益及公共利益的中國人都應該讀的書。本書討論的是全球范圍內私有化的經驗教訓,雖然書中沒有關于中國的案例,但里面講的幾乎每一件事都與中國目前正在發(fā)生的事有關。眾所周知,私有化是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主導世界大多數國家經濟社會生活及其走向的一個重大現象。經過二三十年的實踐,私有化在不同產業(yè)、不同地區(qū)和不同國家取得了非常不同的、有時甚至是截然對立的結果,及時回顧總結當代世界的這一段歷史找出其經驗教訓是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書是在最廣泛的含義上討論私有化的,“指的是通過減少或限制政府當局在使用社會資源、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中的職責來增加私營企業(yè)在這些事務中的職責的一切行為和倡議”(導言)。關于私有化的好處,人們已經說得夠多了,特別是由于西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鼓吹和推崇,私有化能提高效率,促進發(fā)展,增加財富,從而有助于消除貧窮和落后,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共識”。至于私有化有局限,推行私有化一旦越過了這一界限,就會走向反面,帶來很多負面問題,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就不像上述共識那樣為人們所充分認識了。
那么,什么是私有化的局限呢?首先,從經濟層面上看,私有化以提高經濟效率為目的,公有企業(yè)私有化以后,經濟效率可能提高了,但相應的社會成本也增加了,有時甚至會大大超過企業(yè)效率提高所帶來的收益,比如就業(yè)歧視和失業(yè)的增加,對資源和環(huán)境的過度開發(fā),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數量下降而價格卻上升等等。其次,從社會層面上看,私有化會加劇社會的貧富分化,導致社會的不安與動蕩。再從政治層面上看,私有化會削弱政府及其維持社會公平的能力,由此也會侵蝕民主參與的重要地位。最后在文化層面上,私有化可能侵蝕普遍的文化價值觀念,使其屈從于商業(yè)利益的需要。
雖然私有化有上述的局限,但正如本書在導言中所說、并在全書反復強調的那樣,私有化的結果“因境而異”。同樣內容、同樣性質的私有化改革在甲地非常成功,在乙地卻可能一敗涂地。對私有化做抽象的學理討論只會引發(fā)意識形態(tài)的論戰(zhàn),而不能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私有化實踐中的成敗得失。只有走出大學和研究所的書齋,在大量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決定私有化成敗得失的具體原因和條件。
通讀全書,編作者們對社會公平的高度關懷和對民主參與的極度重視給我們留下了強烈深刻的印象。他們強調推行私有化,公平和效率應是同一個目標的不可偏廢的兩個側面,而充分廣泛的民主參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保證。一些主張效率優(yōu)先的觀點因此認為為了實現效率,公平目標應該放到經濟發(fā)展了以后再來考慮。但本書認為公平和效率這兩者不可兼得并不等于對兩者不該兼顧。在推行私有化時不僅要堅持起點和機會的公平,即確保公平的、有意義的競爭,而且要兼顧結果的公平,即保護弱勢群體,不能以犧牲他們?yōu)榇鷥r來實現效率,而是要使效率提高的成果得到最大程度的社會共享。
那么,怎樣才能在政府和企業(yè)的能力或意愿有缺失的情況下保證弱勢群體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不被私有化犧牲呢?本書給我們的答案是依靠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充分廣泛的民主參與。公有/國有企業(yè)是全社會的公有財產,公有企業(yè)的私有化因此不是只涉及買賣兩方的兩個簡單的市場交易,而是牽涉到社會各方利益的一場博弈。本書因此把市民社會稱之為私有化治理中的第三個支柱,而與政府和私營企業(yè)這兩個支柱并列,并強調只有維持三個支柱間的力量平衡才能有效地應對私有化過程中的各種挑戰(zhàn)。也就是說,只有依靠充分廣泛的民主參與,私有化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種種弊端才能得到有效防范,各相關社會群體的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本書強調的民主參與和“授能政府”這些思想不僅對私有化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我們現在倡導的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非常建設性的價值。和諧社會不是無沖突社會,和諧社會就是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都能在公平的制度框架內得到合理表達、競爭和保障的社會。顯然,這樣一個和諧社會是要靠對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有充分自覺和關切、并能積極追求和爭取的公民來共同創(chuàng)建和維護。而公民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努力不正是民主參與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嗎?
(摘自《文匯讀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