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著作權意識十分強烈。這當然是個正?,F(xiàn)象,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表現(xiàn)。然而,在我國廣大地區(qū),特別是偏遠的民族地區(qū),許多智慧聰穎、極富藝術才華的民間藝人,他們創(chuàng)作的大量膾炙人口的民間音樂作品,卻從來沒有署名的習慣和要求,而且其他藝人還可在他原曲的基礎上任意充實擴展。這大概就是民間音樂的特色所在吧!近些年,我們《新疆傳統(tǒng)音樂文化實錄》課題組在新疆從事田野工作時,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一次,我們在伊寧市采錄伊犁木卡姆的間隙,幾位藝人竟然紅著臉爭吵起來,問其原因,這位藝人說這段達斯坦間奏曲是他的加工成果,另一位藝人卻說是有他的功勞,還有一位藝人更說這是他的心血之作。這一有趣的現(xiàn)象吸引了我,經(jīng)過仔細詢問和分析,其實,這段樂曲能形成今天的面貌,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貢獻。都說得有道理,也都說得不全面。他們爭論的目的,只是為了弄清事實的真相,卻毫無署上自己姓名的要求。
我們曾采錄過幾百首哈薩克族冬不拉樂曲,這些樂曲大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相伴著流傳于世。盡管這樣,除了極少數(shù)誕生于近現(xiàn)代的作品還能查找到作者外,絕大部分樂曲都不知作曲者是誰了。在眾多不署名的冬不拉作曲者中,巴赫提汗·塔海是與我交往較深、難以忘懷的一位。
初識巴赫提汗·塔海,是在1999年7月30日。當時,我們《新疆傳統(tǒng)音樂文化實錄》課題組正在阿勒泰做田野工作。阿勒泰地區(qū)文化局特別推薦我們在那天去拜望阿勒泰市切克爾齊鄉(xiāng)的巴赫提汗·塔海老藝人,采訪他的事跡,采錄他的音樂。
塔海原是當?shù)剜l(xiāng)農(nóng)牧業(yè)技術學校的教師,采訪時,他已離休在家。老人知書達理,親切隨和,有幾分幽默感,對人十分熱情。我們雖然初次見面,但彼此都深感相見恨晚。我先后到他家訪問過兩次,每次他都要宰一只羊款待我。宰羊時,他還特地讓家人把被宰的羊牽到我的面前,做一番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以示莊重,使我深受感動。
塔海出生于1926年。9歲時,他在阿勒泰地區(qū)吉木乃縣一個牧業(yè)村的伯父家,認識了當?shù)赜忻亩焕謩P艾薩。凱艾薩彈奏的冬不拉樂聲,時而如自由的百靈鳥,翱翔在廣袤的天空;時而又如剽悍的駿馬,奔馳在遼闊的田野;時而如孤苦的老嫗,傾訴著悲慘的人生;時而又如天真的頑童,嬉戲在無際的草場。樂聲教育了他,使他懂得了世間的許多倫理;樂聲感動著他,使他陶醉在令人神往的藝術天地中。于是,在這之后的一長段時間里,他成了不是凱艾薩徒弟的徒弟,上學之余的所有時間都追隨著凱艾薩到各地去演冬不拉,從中觀察、學習冬不拉的表演技術和藝術。經(jīng)過多年的磨練,十六七歲時,塔海在當?shù)匾殉蔀橐晃恍∮忻麣獾亩焕瓨肥至?。他為人真誠、熱情待人,無論誰家喜慶來邀請他,他都會不計報酬地到那里去演出。每逢節(jié)日,鄉(xiāng)里、村里總會請他為群眾表演。誰要向他學藝,他又會無償?shù)胤e極教誨。到我們采訪時,他已先后培養(yǎng)了二十多位不交學費的冬不拉學生。
塔海對冬不拉的最大貢獻,是將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通過冬不拉的樂聲表現(xiàn)出來。塔海對我說:“解放前,我們阿勒泰的哈薩克族人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人們在窮困中飽受煎熬。阿勒泰解放時,我已23歲。解放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我們開始過著自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坦。我親身經(jīng)歷了新舊兩個時代,新的生活、新的情感促使我用我的冬不拉來傾吐我內(nèi)心熾熱的感情?!薄拔乙遣话堰@燃燒的感情通過冬不拉表現(xiàn)出來,心里便總是忐忑不安,創(chuàng)作、演奏出來之后,身心便坦然了?!?/p>
他創(chuàng)作并親自演奏的冬不拉樂曲有近50首。其中,他經(jīng)常演奏、群眾比較喜愛的有如下幾首:
《歡慶的日子》《陽光普照》——塔海既是一位十分活躍的冬不拉手,也是當?shù)仡H有名氣的知識分子?!拔幕蟾锩鼻埃谓痰泥l(xiāng)農(nóng)牧業(yè)技術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和他在一起?!拔母铩敝?,一直熱愛黨、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yè)的他,卻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不過,由于他的人緣較好,并沒有吃什么苦頭。打倒“四人幫”,“文革”結束,他得到了平反昭雪,革命的激情又重新在他心中涌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人們邁向富裕的道路,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阿勒泰雖然地處祖國西北邊陲,但這里的老百姓也和全國人民一樣,身受其益,精神振奮。這幾首冬不拉樂曲便是阿勒泰人民和他熾烈燃燒激情的藝術表現(xiàn)。
《幸福的時代》——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祖國面貌日新月異。塔海老人又拿起冬不拉,自創(chuàng)自彈了這首樂曲。
在我們采訪他的時候,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前夕,阿勒泰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都在積極籌備慶賀這個可喜可賀的日子。這時,塔海老人已從教師崗位上離休在家,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有較多的時間來創(chuàng)作、演奏冬不拉音樂,于是他連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作并演奏了《歡慶50周年大慶》《光榮祖國》《祖國新面貌》。從這些樂曲旋律的流動中,我深切感受到塔海的心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庭的脈搏跳動在一起的。
反復學習了塔海的近50首冬不拉音樂作品,我深切感到這些音樂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它們來自實際、來自生活、來自群眾。因為他本人就生活在祖國邊遠地區(qū)群眾的實際生活中,他本人就是群眾中的一員,他和阿勒泰地區(qū)的農(nóng)牧民一直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這些冬不拉音樂完全是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然流露,在他的作品里,時代社會生活得到及時反映,個人藝術創(chuàng)造得到充分展現(xiàn)。
這些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民族特色十分鮮明。塔海老人是一位自幼吸吮著傳統(tǒng)冬不拉音樂的乳汁成長起來的民間音樂家,他的作品散發(fā)著哈薩克族傳統(tǒng)音樂的芬芳。在他的作品里,也有一些對傳統(tǒng)音樂的突破和發(fā)展,但卻仍然深深根植在傳統(tǒng)音樂的土壤中,這也正是阿勒泰地區(qū)人民喜愛他的冬不拉樂曲的重要原因。
令人惋惜的是,塔海老人已于2000年10月因病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冬不拉音樂作品卻仍在阿勒泰地區(qū)流傳。人們不會忘記他——一位創(chuàng)作了近50首冬不拉樂曲,卻在這些作品中未留下自己姓名的民間藝術家巴赫提汗·塔海。
毛繼增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