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案例賞:
(一)專利侵權訴訟也要誰主張誰舉證
案例簡介:
江西南昌的羅廣宇于1994年申請名稱為“一項兩棲汽車水上推進動力裝置”的實用新型專利,并于1995年由國家專利局授予了專利權。2002年12月,羅廣宇將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汽車制造廠)、北京汽車摩托車聯(lián)合制造公司(簡稱北汽摩公司)告上法庭。羅稱自2000年6月起,兩被告未經其同意,在生產銷售的“旗艦”水陸兩棲專用車上實施了羅廣宇的實用新型專利,侵犯了其對該實用新型的專利權,請求判令北京汽車制造廠、北汽摩公司停止侵權并消除影響,賠償其經濟損失50萬元。北京汽車制造廠辯稱,其生產的水陸兩棲專用車所使用的水上推動動力裝置與羅廣宇的專利不同,不存在侵權;北汽摩公司也稱,其未生產過被控侵權產品。北京市二中院經審理認為,原告羅廣宇就其主張并未提供充分證據(jù),因此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判決原告敗訴。
法律分析: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規(guī)定,發(fā)明或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否則即構成侵權。法律對這兩類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主要是以說明書及附圖為準來解釋其權利要求。
作為涉案專利的專利權人認為他人有侵犯其專利權的行為時,有權依法提起訴訟。本案中,原告羅廣宇作為該實用新型的專利權人,有權提起訴訟。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權利人如訴對方侵權,須提供證據(jù)證明對方侵權的事實。
本案中,法院認為原告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jù)來證明兩被告侵犯其專利權的事實,故不予支持原告的主張,最終判原告敗訴。
律師解答:
專利保護在當今日益受到大中小企業(yè)的關注,專利侵權糾紛也正成為訴訟的一大熱點。在法庭上,當事人如何證明自己的主張,即訴訟中關于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主要注意幾點:
首先,原告(即專利權人)的舉證責任。對原告來說,其舉證責任主要表現(xiàn)為:1、證明自己是該專利的合法權利人;2、被告侵犯自己專利權的事實;3、提供請求賠償損失的數(shù)額和計算依據(jù)。
其次,被告方(即被訴侵權方)的舉證責任。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規(guī)定“……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1)因產品制造方法發(fā)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所以面對原告的指控,被告方可以證明自己的行為并非未侵權,比如證明己方已經取得合法授權,或者其行為屬于法律中規(guī)定的“合理使用行為”,或者自己使用的是公知技術。上述幾種情況下,是不構成專利侵權的。
(二)專利權轉讓未經登記不能生效
案例簡介:
2002年11月10日,重慶某康復醫(yī)學研究所(下稱研究所)將其“便攜式電磁波輻射治療器”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給中亞廠全國獨家生產、經營、銷售。此后,中亞廠根據(jù)該專利技術生產了“中亞圣燈治療器”。2004年12月6日,研究所又將“便攜式電磁波輻射治療器”實用新型專利有償許可西山廠使用,該協(xié)議同時規(guī)定雙方無不得將此專利技術轉讓給第三方。西山廠根據(jù)該專利技術生產了“東方勝燈治療?器”。次年3月7日,研究所又與中亞廠簽訂專利專有權轉讓協(xié)議,協(xié)議規(guī)定中亞廠享有“便攜式電磁波輻射器”的全國獨家所有權。此外中亞廠的法定代表人王某擁有使用于該治療器上的兩項外觀設計專利權,王將此兩項專利于2004年4月5日轉讓給中亞廠。但是兩個專利權轉讓合同種,當事人均未到國家專利局辦理有關手續(xù)。
后來,中亞廠發(fā)現(xiàn)西山廠生產的“東方勝燈”與其生產的“中亞圣燈”完全相同,且外觀設計也基本相同,認為對方侵犯了其專利權,欲向法院提起訴訟。
本案中西山廠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
律師解答:
西山廠并未構成對原告專利侵權。
理由是,西山廠的“東方勝燈”是根據(jù)其與專利權人(研究所)簽訂的實施許可合同而生產的,故不構成侵權。至于兩項外觀設計專利,根據(jù)我國《專利法》第十條規(guī)定,專利權可以轉讓。轉讓專利權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并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登記,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予以公告。專利權的轉讓自登記之日起生效。故本案例中,雖然專利權人王某與中亞廠簽有專利(實用新型)轉讓協(xié)議,但未到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辦理專利轉讓手續(xù),故該協(xié)議未生效。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guī)對專利權的規(guī)定日趨完善,為了保證公平的市場競爭,專利權的審查批準都有嚴格的程序,對使用許可、轉讓也作了相應規(guī)定。尤其要注意的是,當事人在簽訂專利權轉讓合同時,切記要到國務院辦理專利權轉讓登記,否則,出現(xiàn)上述案例中的情形,受讓人也得不到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