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敏銳、豐富的感受領悟能力。它是從整體上感受語言對象,進而體驗出一種語言模式。這種語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種“美”的狀態(tài)存在。當觸及具體語言對象時,主體便迅速調動原有的語言模式,并融入對新對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體驗,充實和豐富著已有的表象體系,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象。
語感中蘊涵著豐富的美感因素。下面具體從語感的對象、語感的生成和語感的心理因素三個方面分析語感與美感的關系。
一、從語感對象看,言語具有美感效應
語感的對象是言語。言語在反映客觀事物時,除了在內容上力求準確外,還要考慮音律上的和諧與優(yōu)美,注意言語的附帶義(人們約定俗成的主觀色彩),如言語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及態(tài)度色彩等。這種附帶義和音韻美即是言語美的表現(xiàn)。正如宗白華先生說的,“詩的形式的憑借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兩種作用:(1)音樂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聽出音樂式的節(jié)奏與協(xié)和;(2)繪畫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現(xiàn)出空間的形象與影色?!?宗白華《美學散步·新詩略談》)這段話指出了語言的內在規(guī)律之——“美”的規(guī)律。語感正是在言語的音韻和意義的直接感染下在內心呈現(xiàn)出一個感性的具體形象,在人的直覺思維作用下,迅速做出綜合的整體判斷,產生美感效應。
二、從語感生成過程看,語感伴生美感
語感的生成是主體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素養(yǎng)積淀下來的語文感受力在語言環(huán)境中得以物化,從而產生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來的過程。在這個“意象”中主體的本質力量(語文感受力)得到肯定,在物化過程中“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xiàn)”的樂趣,獲得了一種自我滿足的愉悅。這正是在言語對象剌激下,語感生成伴生美感的狀態(tài)。
三、從語感的心理因素看,語感包含了想像、情感等美感要素
語感并不是一瞬間的感覺,而是在語言實踐中,多種心理功能協(xié)調深化的結果。言語是產生語感的外在物質材料,記憶、聯(lián)想和想像則是語感生成的內在精神材料,它以情感為動力源泉和情緒導向,在形象再造或創(chuàng)造中獲得情緒。如小學課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中,“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長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我們可以抓住“貪婪”“吮吸”“歡笑”幾個詞語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像成一個饑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溫暖的懷抱里,飽吸甘甜的乳汁以及那種急迫的動作和歡快舒暢的情緒……在想像過程中主體獲得一種強烈的情緒滿足,一種審美意義上的偷悅,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滾滾而來。
以上分析了語感中的美感因素,我們認為,如從審美角度培養(yǎng)語感,將提升語感于更高境界中,使其更具敏銳性、直覺性。從語文教學方面說,也將收到更突出、更全面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審美教學的意識和素質,有意識地挖掘語言對象中的美,加強語感中的美感體驗。
(轉自《語言文字周報》2003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