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愛》是一部成功的華語歌舞片。該片探索出與傳統歌舞片迥異的表現手法,對歌舞形態(tài)的運用、歌舞在電影中所起的作用給予高度關注,極大[關鍵詞]歌舞片 藝術手法 歌舞形態(tài) 作用
《如果·愛》不僅獲得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的閉幕影片資格。而且在2006年度第11屆金紫荊電影頒獎典禮上榮膺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受歡迎電影、最佳電影歌曲、最佳音樂、最佳美術、最佳攝影7項大獎。該片的情節(jié)很簡單,其實就是一個傳統的三角戀故事。歌舞藝術處理對整個影片的成敗非常關鍵,值得我們分析一番。
一、《如果·愛》的歌舞藝術手法
與《白毛女》、《東方紅》這類傳統歌舞片相比,《如果·愛》的藝術手法獨具一格。傳統歌舞片以樂曲為影片敘述的要素,把歌舞排場模式直接納入影片故事中,歌舞場面鏡頭依據故事情節(jié)切換,銀幕時間和故事時間一致。由于音樂、舞蹈是歌舞片的主要敘述手段,它們一般占有相當大的片長比例,主角的歌舞分量比較重。當然,人物角色不僅可以用載歌載舞的方式表情達意,還可以按常規(guī)生活存在于劇情中。因此,歌舞場面會經常中斷劇情發(fā)展,凸現出相對獨立的觀賞價值。《如果·愛》的敘事和歌舞是分開的,依據音樂節(jié)奏剪輯鏡頭,運用平行、交叉、對比等多種敘事蒙太奇,充分發(fā)揮歌舞部分的表意功能。雖然反復出現舞臺、獨特的造型、奢華的燈光、絢麗的服裝及音樂舞蹈等歌舞片基本要素,但是這些要素并不表達影片時空的連續(xù)性。影片采用倒敘、插敘混合的方式講述主人公孫納與林見東、聶文之間的愛情糾葛,形成“戲中戲”的架構?!爸鲬颉笔乾F實中的愛情,絕大多數運用常規(guī)的寫實鏡頭表現,僅有少量的歌舞夾雜其間。“內戲”是作為片中人聶文執(zhí)導的一個愛情戲,大量采用歌舞形式,占去全片四分之一左右的時間。這樣,周迅、金城武、張學友主演的舞姿并不多,舞蹈多是群體的現代舞。觀眾非常熟悉張學友的歌聲,以致于獲得常規(guī)生活鏡頭的印象。金城武和周迅的歌唱為數不多,加之歌曲與整個故事緊密相系,音樂在影片中的位置似乎就不像傳統歌舞片那么重要了。
二、影片中的歌舞形態(tài)
在《如果·愛》的歌舞形態(tài)方面,陳可辛導演特別下功夫。通觀影片,社交舞、新創(chuàng)舞、馬戲班熱舞蹈競相亮相,“傘舞”、“邋遢的世界”、“十字街頭”、“男人本該妒忌”等舞段在劇情結構中尤見新章。以下擇要分析幾段。
1、第一段:《傘舞》、《社交舞》、《馬戲班熱舞》
這部分歌舞既是影片的引子,也是定位“歌舞片”的標志。其中的歌舞元素比較豐富,有社交舞、爵士舞、現代舞、馬戲班熱舞片段,用三十多位舞蹈演員三分十五秒的時間來演繹。傘舞最尾部分,雨點落盡雪花飄,池珍熙在漫天風雪的上海街頭輕歌漫舞,用歌舞形式(這里包括了服裝、道具、場景等)簡單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大要素:現代、上海、馬戲班、愛情“回憶”。在馬戲班熱舞里運用柔軟體操、軟骨功、噴火師、空中飛人、小丑、小矮人等等來點綴連場歌舞,整個畫面顯得紛亂復雜,而社交舞里的雙人舞奔放跳躍以及快速的畫面隊型調度,暗示了整個故事情節(jié)表現形式的跳躍幅度。
2、第二段《忘了我是誰》
片中導演聶文闡述他執(zhí)導的電影故事,“張揚”意外地遇見舊情人“小雨”時,“小雨”已經“忘記”過去。如歌中所唱:“明明是你聲音,是你的背影,你用陌生的眼神,讓我沉默,…問我是誰,難道真的忘記,我不是認識你嗎?”而舞蹈則主要以印度熱舞作為主要表現方式。因為“小雨”被“班主”收留在戲班以后,還沒有成為主角,所以從動作元素的設計來看。和周圍的群舞演員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動作均趨于平緩,尤其在《忘了我是誰》末尾部分的背景用了具有“無限延伸”感的舞姿,烘托了男主角看見昔日戀人“失憶”后“忘記”曾經“愛過”時落寞的情懷。
3、第三段:“戲中戲”的精彩部分
這段歌舞是“戲中戲”的內容。音樂、歌詞來源于許美靜演唱通俗歌曲《鐵窗》的主旋律,演變?yōu)榫哂袧庥粑鞣礁鑴∩实男??!皬垞P”在馬戲班遇見“小雨”,發(fā)現“小雨”竟然失憶,“班主”為了把“小雨”留在身邊,給她編造美麗的情節(jié)。這種情景以戲團熱舞作開端,進入所要表達的主題。臺前十二個女演員組成的舞蹈,頗有愛爾蘭踢踏舞的動律特征?!皬垞P”、“小雨”演繹空中飛人,加上噴火師、小丑等角色穿插表演,整個畫面豐滿而充實。從舞蹈動作元素的組織到舞臺畫面的調度直到舞臺空間的布局,形成的三維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的審美期待。
4、第四段《十字街頭》、《邋遢的世界》
舞蹈風格脫胎于上個世紀40年代的上海艷舞,場面香艷,象征意味濃烈。動作方面大量地吸收了艷舞的元素,體現了演員形體、服飾裝束、音樂風格之“艷”與“激情”,消解艷舞的挑逗成分。在《十字街頭》、《邋遢的世界》中,勁歌配熱舞,加上美術、攝影、音樂,舞姿完美的配合,仿如走進百老匯的繽紛絢爛世界,渲染出所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社會背景,并讓觀眾把握這個時代背景下的人的心態(tài):為了生存,人們必須通過各種方式不斷的抗爭。由此。劇里“小雨”以及劇外“孫納”的“變”、“忘”的原因向觀眾得到交替的暗示。
5、第五段《男人本該妒忌》
該段用歌舞形式表現聶文發(fā)現孫納與林見東的戀情后,對張揚近乎瘋狂的排斥心理。音樂旋律表證著相當大的情緒起伏,強勁急促的節(jié)奏末尾運用休止符造成聽覺沖擊力,使人感到窒息。節(jié)奏剛勁有力,配上直接獨白內心世界的歌詞,“班主”渾厚歌喉的情緒發(fā)泄。觀眾能夠感受到“聶文”、“班主”戲內外一體的極度憤怒。舞蹈元素以及隊型則用了現代手法,多用了“交響式”。動作元素主要強調“點”的感覺,并結合具有相當高度的跳躍動作,使得肢體各個部位充分釋放表演潛能,收放自如,利落有勁。
三、歌舞在電影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1、渲染情緒
歌舞在《如果·愛》中沒有明顯承擔推動全片劇情發(fā)展的敘事功能,而是集中在“戲中戲”里抒情言志,渲染情緒,為片中情感戲增加色彩。正因為有了歌舞。才有戲里戲外的真情假意,才不斷切換出絢爛的時空,在男女主角一次次的離合中升華情感,讓觀眾感受到主人公當時的心態(tài)、情緒,把劇情推向高潮。
2、營造視覺和聽覺的審美氛圍
《如果·愛》沒有多少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但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得力于歌舞營造的視覺和聽覺審美氛圍。在《十字街頭》、《邋遢的世界》、《男人本該妒忌》片段,觀眾欣賞歌舞的過程中早把故事劇情丟到九霄云外,甚至在“戲中戲”迷宮中分不清場景了,只有歌舞之美感充斥著感官。使人熱血沸騰。同時,影片不是為了歌舞而歌舞。而是巧妙地將歌舞元素融入影片劇情,避免了通常歌舞片內容單薄的缺點,以此豐富影片敘事方式,使人覺得耳目一新。
3.歌舞在故事情節(jié)中實現了黏合劑的功能
《如果·愛》里的歌舞元素不僅充當刺激視聽的調節(jié)劑,而且以戲中戲的方式串聯起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陳可辛導演巧妙地運用“戲里”的歌舞淋漓盡致地表現“戲外”現實中人物的心聲及真情流露,歌舞和劇情融合得天衣無縫,無可挑剔。這樣,一部十足的愛情電影才成為有別于傳統的華語歌舞片,贏得國內外的一致贊譽。
以上分析可知,《如果·愛》探索出與傳統歌舞片迥異的表現手法,極大地提高了影片的視覺效果。該片的藝術效果表明,歌舞片和其它類型的影片一樣,能夠裝載人類社會的豐富命題。對于歌舞片匱乏的華語影壇來說,《如果·愛》在歌舞方面的嘗試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