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就“宗教的本質(zhì)”進行探討,進而尋求“宗教對話”的可能性。根據(jù)威爾弗雷德·坎特韋爾?史密斯的看法,迄今為止,西方關于“宗教本質(zhì)”的任何探討都是基于西方人所固有的理智性“眼鏡”進行的,而這副“眼鏡”被證明是有問題的,于是,他要求人們在不佩戴這副“眼鏡”的情況下,重新審視宗教生活。
史密斯首先對“宗教”概念做了歷史性分析。在他看來,無論何時何地,人一直是“宗教性的”存在物。而在西方文明以外,只有很少的語言擁有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一詞。就是說,在沒有“宗教”一詞幫助的情況下,人們也可以是“宗教性的”,甚至更易于是“宗教性的”。人們用“宗教”加以指稱的那種現(xiàn)象和生活無疑是存在的,但不論是一般性的宗教還是任何一種特定的宗教,其本身都不是一個可加以概念性地理解的實在,也不是學者或信仰者予以探究或關注的有效對象?!白诮獭边@一術語是含混不清的、毫無必要的和扭曲失真的,因而是一個必須加以拋棄的概念。
西方文明之外“諸宗教”的名稱也應當加以廢棄,因為這些名稱大多是19世紀西方人的發(fā)明,它們與這些文明的宗教觀是根本不相符的。比如,“佛教”出現(xiàn)于1801年,“印度教”出現(xiàn)于1829年,“道教”出現(xiàn)于1839年,“儒教”出現(xiàn)于1862年。西方人之所以為其他文明“諸宗教”命名,初衷是為了強調(diào)這些“宗教”與他們自己的宗教即基督教的不同,而他們的一個基本預設是: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宗教,其他“宗教”不是荒謬的,就是匿名的基督教。
“宗教”“終結”之后,應當代之以“累積的傳統(tǒng)”和“信仰”。史密斯認為,通過使用這兩個概念,人們就可以理解和描述人類宗教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任何事物。所謂“累積的傳統(tǒng)”指一種特定宗教生活之公開與客觀的方面,包括寺廟、《圣經(jīng)》、神學體系、舞蹈模式、習俗慣例、道德法典和神話等,這是宗教生活中可以傳遞的部分,也是可以為歷史學家所觀察到的東西。這種傳統(tǒng)是多樣性的、不固定的、增長著的、變化著的和積累著的。
“信仰”則是宗教現(xiàn)象中個人的和主觀的方面,它代表著一個人的一種內(nèi)在的宗教經(jīng)驗,代表著超驗者對這個人的影響或作用。史密斯強調(diào),和傳統(tǒng)一樣,信仰也是多樣的和歷史的。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無數(shù)人的生生不息的現(xiàn)實狀況。沒有哪兩個人的信仰是完全相同的,不僅同一個社團的人具有不同的信仰,而且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信仰。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類屬性的“基督教信仰”、“佛教信仰”、“猶太教信仰”,只有我的信仰、你的信仰以及我朋友的信仰或我的某個猶太鄰人的信仰。
既然“累積的傳統(tǒng)”和“信仰”都不是鐵板一塊,那么,“宗教對話”就不再是“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對話,而是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個人與個人的對話。對虔敬者來說,“宗教”的終結可能意味著對神的更真實的信仰和對鄰人的更真實的愛。“宗教的終結”使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在地球上共同建筑起一種值得我們一切團體對之保持忠誠的人類情誼。
《宗教的意義與終結》,(加)威爾弗雷德·坎特韋爾·史密斯著,董江陽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