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物形,龍有龍脈,古時(shí)常將綿亙起伏的山脈比為龍脈,凡龍脈之地必為吉祥興盛之地。北京是千古帝王之都,當(dāng)為龍脈之地。北京的龍脈在哪里呢?
鄙人讀書不多,卻有些書呆子氣,凡事總要找到“理論根據(jù)”。在散發(fā)著古朽味道的元代《析津志》中我找到這樣的記載:“山有形勢,水有源泉。山則為根本,水則為血脈。自古建邦立國,先取地理之形勢,先王脈絡(luò),以成大業(yè),關(guān)系非輕,此不易之論?!庇腥艘昧嗽S多古籍論斷說北京的龍脈在昌平的天壽山(水脈沒有講),此論以明朝13個皇帝陵墓為實(shí)證。我仔細(xì)翻看了引用的諸如《大明一統(tǒng)志》《明實(shí)錄》《人子須知資孝地理學(xué)統(tǒng)總》及未引用到的許多古代著作,凡說天壽山為龍脈的文章,都是明代文人官宦所著,這就難逃“拍馬屁之嫌”。
愛游山玩水的我攜夫人登上十三陵附近可攀爬的峰頂,希望找到北京的“龍脈”。天壽山雖然不在腳下,但輪廓依稀可辨。抬首北望,與燕山山脈之軍都山相比,只有513米高的天壽山能稱為山前崗丘。這時(shí)我突然想起,明以前這片崗丘稱“黃土山”,自明永樂七年選為皇陵后始改“天壽山”,諧取“與天齊壽”之意?;实勐裨邳S土山,就將黃土山改名為天壽山,從此天壽山就是龍脈,毫無“山為根本、水為血脈”之意,完全是任意主觀的奉承之言。
再說天壽山?jīng)]有延伸到北京城內(nèi),對北京的風(fēng)和水形不成任何影響,天壽山既不像龍又無龍脈之形,“天壽山為北京龍脈”之說沒有任何歷史和現(xiàn)實(shí)依據(jù)。近年來,不少商家大造“位居龍脈”聲勢而夢發(fā)橫財(cái),其實(shí)什么是北京的龍脈,他們并不清楚。
北京的龍脈到底在哪兒呢?大自然天翻地覆之造化鑄就了北部巍巍群山的同時(shí),也鋪就了面海朝陽的南部平原,形成了西北高、東南低的基本地形,并雕刻了由北而南的溝壑與河渠。在眾多河道中對北京影響最大、貢獻(xiàn)最多的當(dāng)屬古永定河。它像一條飛躍的巨龍,一路歡騰咆哮地斜向穿入北京大地,帶著華夏民族的剽悍和倔強(qiáng),將西北高原裹著黃沙的水輸送到北京地區(qū),又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了北京山區(qū)的溪流和清泉,無拘無束地在平原上奔淌著。河水解了北京大地的干渴,滋潤了萬頃林海和糧田,使這塊古老的土地萬物興盛。
千萬年來,這條翻騰跳躍的巨龍?jiān)拇胃男雄?,其中對近代北京影響最大的?dāng)屬流經(jīng)六海這一故道(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
700多年來,歷代臣民都意識到這是一方非凡之地,但沒有覺察到其形更像一條巨龍。直到上世紀(jì)70年代,專門拍攝地下影像的美國衛(wèi)星紅外遙感技術(shù)把六海水系清晰地反映在一幅照片上,國人如夢初醒,無論是巧合還是想象,這不就是人們猜度的那條神秘的象征吉祥興旺的巨龍嗎?看那西海(積水潭)、后海像龍尾,長長的尾須一直飄伸到長城內(nèi)外,前海和北海猶如肥大的龍身,如果中海像脖頸,那南海就更像龍首,長安街上的古河道影像猶如長長的龍須。在“龍首”左側(cè)是住著真龍?zhí)熳拥墓蕦m,“龍首”右側(cè)是元代的隆福宮和興圣宮舊址,是元明清三代皇家貴戚居住之所。
清代慈禧太后附庸風(fēng)雅,讓李鴻章在西苑修了一條小火車道,她從中海瀛秀門外上車,經(jīng)中海北海西岸到北海靜清齋“上班”。她怕驚了龍脈,讓四個太監(jiān)用紅絲線編成的繩索拉著火車走,一路不得鳴笛大聲喧嘩。今日之中南海,仍是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指揮樞紐,不管你迷信風(fēng)水還是篤信馬列,700多年來,這條水脈上下左右,一直負(fù)載著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不爭的事實(shí)。
上世紀(jì)80年代,一張航拍的“景山大佛”圖又一次打破京城的寧靜,在“龍身”左側(cè)的景山上面南屹立著一尊慈祥的大佛,這里是北京城的至高點(diǎn),也是北京城的中心區(qū),其情意味深遠(yuǎn),其景美哉壯哉,不管是古人有意為之,還是自然的巧合,這總是北京城的一大幸事。
我登上景山萬春亭,放眼金色琉璃瓦海和天際滾動的五彩云霞,金戈鐵馬的時(shí)代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朝代可興亡更替,北京城卻恒晟不滅,這亙古之謎不在山脈,而在水勢。無論是千古風(fēng)水學(xué)說,還是從現(xiàn)代生態(tài)科技理論解釋,水絕對是萬物興亡的唯一條件,其重要性猶如人體之血液,輸送“血液”的河流當(dāng)為北京的龍脈。
編輯/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