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首都巴黎,有一家叫派朗奇的早點連鎖店。根據不完全統(tǒng)計,該店在每月的收入達一千萬法郎,每天早上是門庭若市,有的顧客從遙遠的地方專門打車來用餐。在那里,細心的顧客都會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早點店里除了管理正規(guī)、服務周到和味道可口外,還在每個餐桌上都擺放著一面大鏡子,店里的各個角落也都同樣擺放著許多各種形狀的鏡子。如果你需要的話,在你用過餐之后,服務員還會免費送給你一面印著店名的漂亮的小鏡子。說到在這個早點店用餐的感受,有位顧客這樣認為:“不知為什么,我一走進這家店就忽然感到眼前豁然開朗,特別有了精神,總能保持昂首挺胸的姿勢?!边@家早點店的老板因為想到了為別人準備一面方便看到自己的鏡子,給別人一面表現自己的鏡子,從而獲得了豐厚的收入。
在這則故事的啟發(fā)下,我想,如果在學生生活的教室里擺放一面鏡子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呢?于是,我利用周末時間請學校后勤的師傅們在教室的前后門口安裝了兩面鏡子。星期一早上,我早早地來到教室觀察學生的反應。我發(fā)現平時走路左右搖晃的張勇忽然怔了一下,隨即放慢了腳步;我看到平時總是低著頭走路的劉冬有意識地抬起了頭;我看到平時穿衣服從不拉緊拉鏈的許輝用手收緊了衣服……原來一面鏡子真的有這樣神奇的作用!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既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有自己的缺點。對于自己的優(yōu)點,人們不會避諱,但是對于自己的缺點,一般人是不愿也不好意思讓別人指出來的,多數人也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儀表形象,只要對著鏡子都會習慣性地瞅一眼鏡子中的自己,發(fā)型可能會整齊、著裝也會整潔、腰桿也會自然挺直、頭也會不自覺地昂起來,隨之而來的便是自信與力量。
心理學上曾經有一個很有趣的實驗,用鏡子來測試動物知不知道自我。實驗者先把一面鏡子放進黑猩猩的籠子里。十天以后,將黑猩猩麻醉,在它的額頭上點一個無臭無味的紅點。黑猩猩醒來后,鏡子還沒有放進來前,它并不會用手去摸額頭,但是當鏡子放進籠子后,黑猩猩看到鏡子中自己的“倩影”,就會用手去摸額頭,而且用力搓,表示它知道鏡子中的自己,而且知道自己原來是沒有紅點的。如果省略第一步,沒有讓黑猩猩先看到鏡子,后來它雖然看到鏡子中的自己頭上有紅點,但它也不會用手去摸,因為沒有以前的自我作比較,就無從判斷現在的自己。
心理學家放進黑猩猩籠子里那面鏡子與我掛在教室墻壁上的鏡子有一個相同的名字,它叫“自知”。一個人要想自知必須具備自知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則來源于我們的教育。北京市文匯中學校長李仲秋說得好:“所謂做人的教育,就像學習知識的方法一樣,是教給學生一生成長有用的方法?!睂W會反思是學生“自知”的一條好辦法。古人“吾日三省吾身”以求更大的進步,而我們的學生呢?他們經常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別人,而對待自己的優(yōu)點津津樂道、對自己的缺點想方設法地掩飾。試想,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又怎么去改正呢?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又如何取得進步和發(fā)展呢?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別忘記這么一點——我們教育的是社會獨立的個體,他們應該而且必須要有自知之明。
第二面鏡子叫“教育”。有句話說得尤其精彩,“我們教育學生時要用制度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用情感來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用知識來造就學生的人生理念,用榜樣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用環(huán)境來營造學生的成才空間?!逼渲小坝冒駱觼砑ぐl(fā)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體現的就是我們教育的有效方法——給學生一個評價自己言行心理水平的參考標準,以便他們能夠隨時衡量自己言行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是否存在偏差現象,如果存在偏差,偏差在什么地方,而且明確彌補的方法所在。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必須立足于加強正面引導,充分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力量,引導他們在“自知”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教育”。
給學生一面鏡子,也就是給別人一次表現自我的機會,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這是一種真摯的關愛與呵護,也是一種大度與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