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以每月一次的托班聯(lián)校教研為載體,研討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每次活動圍繞一個專題,如情境性區(qū)角的創(chuàng)設、孩子的入托適應、課程的整合實施等。上學期,我讓第一年任教的北門幼兒園的秦老師承擔一次活動研討的任務,她感到壓力很大,我不斷給她鼓勵,并和她共同設計活動方案。第一稿是秦老師獨立設計的,因為我想給她創(chuàng)設更大的空間,我只是做了一些提示,如:要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主題,活動的設計要符合托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也可結合本園的體育特色等。
綜合活動:送小動物回家
活動目標
1.能嘗試以旋轉的方式打開瓶蓋,給不同的動物喂食,并能一一對應地把動物寶寶送回家。
2.愿意幫助動物寶寶,獲得幫助別人的愉快情感體驗。
活動流程
1.出示木偶:貓、狗、兔,激發(fā)幼兒興趣。
2.尋找動物寶寶。
播放錄音(哭聲),提問:誰在哭?
(1)啟發(fā):是不是寶寶們在瓶子里?(老師搖搖、聽聽瓶子里的聲音)
(2)瓶子里的寶寶要出來,誰來幫幫忙?(個別幼兒嘗試打開瓶子,倒出里面的動物寶寶。)
(3)你找到的是什么動物寶寶?引導孩子和動物寶寶打招呼。
3.幼兒獨立嘗試,教師觀察并個別指導。
師:還有很多動物寶寶在瓶子里,請你們幫忙找出來,看看你找到的是誰? 4.幼兒給動物喂食 (1)播放錄音:我們餓了,我們要吃東西! (2)提問:這些動物喜歡吃什么? (3)出示分別裝有蘿卜、魚和骨頭的三個筐,讓幼兒喂食。
5.延伸活動:戶外運動,爬過草地(墊子)把動物寶寶送回家。
評析
1.情景創(chuàng)設比較牽強,小動物躲在瓶子里和實際生活不符:整合不是有機的,顯得生搬硬套。設計小動物躲在瓶子里只是為了讓幼兒練習擰瓶蓋的動作,其實要發(fā)展幼兒小肌肉動作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
2.活動缺乏挑戰(zhàn)性。對托班下學期的孩子來說,只是讓他們擰開瓶蓋(小肌肉動作的練習)、一一對應(動物和食物)顯然是不夠的。
3.本次活動完全可以放在區(qū)角活動中進行,這樣更有利于孩子的個別化建構。
由此可見,秦老師對托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把握還不夠,設計的活動過多關注外在的形式,對如何挖掘活動的內在價值缺乏必要的認識和思考。我及時和秦老師探討這個活動方案問題出在哪里,如何根據(jù)班級實際和孩子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進行選材和活動設計。我們一起分析了秦老師所在幼兒園的優(yōu)勢,孩子的運動能力較強,運動的器材很豐富。進而我們又一起分析了目前班級正在進行的主題活動“可愛的小動物”。提出可否設計一個傾向于運動的活動,巧妙整合認知、生活、語言等方面的內容,并以一個情節(jié)貫穿始終。有了這個大的框架,秦老師開始了第二次的活動方案設計。
綜合活動:小兔拔蘿卜
活動目標
1.發(fā)展跳、鉆、爬等運動能力,體驗游戲活動的快樂。
2.初步感知胡蘿卜和白蘿卜的不同特征,喜愛吃蘿卜。
情景創(chuàng)設和材料準備
1.去菜地的路:跳圈、爬墊子:跳圈、鉆山洞;跳圈、鉆山洞、過小橋(竹梯、獨木橋)。
2.白蘿卜和胡蘿卜實物(幼兒人數(shù)的2~3倍)埋在沙地里、小背包(與幼兒人數(shù)相等)、蘿卜食品若干。
活動重點:感知兩種蘿卜的不同特征。
活動難點:過小橋。
活動流程
一、練身體
1.幼兒邊念兒歌,邊模仿小兔跳。
2.師:今天媽媽要去菜地拔蘿卜,你們愿意幫媽媽嗎?去菜地有三條路,你想走哪一條都可以,但是不能和朋友擠。
二、拔蘿卜
1.帶幼兒來到“菜地”,請幼兒每人拔兩個蘿卜。
2.幼兒四散到“菜地”里拔蘿卜。
3.交流討論:逐一出示兩種蘿卜:(1)這個蘿卜什么顏色的?(橘黃色的)這個橘黃色的是胡蘿卜,誰的蘿卜跟媽媽的一樣?(2)這個白白的是白蘿卜,誰的蘿卜和媽媽的一樣?
4.協(xié)助幼兒把蘿卜放在小包包里。
5.背蘿卜:回家的路上要鉆過山洞、走過小橋,小河上有兩座橋,寶寶都可以走,過橋的時候要小心。到家后把胡蘿卜放在小筐里,白蘿卜放在大筐里。
6.寶寶分別各自回家。兔媽媽檢查蘿卜是否放錯。
三、品嘗蘿卜
出示蘿卜食物請孩子們品嘗。
評析
秦老師設計的第二個綜合活動“小兔拔蘿卜”,以游戲情節(jié)貫穿始終,有效整合運動、認知、生活方面的經驗。但教師對本班孩子運動能力的分析、對教材背后所蘊藏的價值還缺乏深入的思考。活動的難點也找得不準,這會影響活動的效果。
教師的主導過于明顯,孩子顯得較被動,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如在認識、比較兩種蘿卜特征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沒能引導幼兒進行有效的觀察、比較,讓孩子自己來發(fā)現(xiàn)。有些環(huán)節(jié)教師代替得過多,不敢放手,如檢查環(huán)節(jié)由教師承擔,而不是讓孩子來發(fā)現(xiàn)問題、糾正錯誤。
我們又進行了一次探討,旨在更好地挖掘教材的內在價值,引發(fā)秦老師新的思考。下面是秦老師第三次設計的活動。
綜合活動:小兔拔蘿卜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發(fā)展負重過障礙的能力,體驗游戲的快樂。
2.初步感知胡蘿卜和白蘿卜的不同特征,喜愛吃蘿卜。
情景創(chuàng)設和材料準備
1.山洞、難度不同的小橋(平衡木、竹梯、拱橋等)、墊子、跳圈。
2.創(chuàng)設小兔的家、白蘿卜和胡蘿卜實物(幼兒數(shù)的2~3倍)埋在沙池里。
3.小背包(與幼兒人數(shù)相等)、涼拌蘿卜絲。
活動重點:感知兩種蘿卜的不同特征。
活動難點:負重過障礙。
活動流程
一、練身體
1.幼兒邊念兒歌,邊模仿小兔跳(附兒歌:今天天氣真正好,小兔小兔起得早;揉揉眼睛理理毛,蹦蹦跳跳真熱鬧;小兔小兔快快跑,跑到菜地拔蘿卜)。
2.幼兒自由選擇運動器械(如:山洞、難易不等的小橋、墊子、跳圈等)活動身體。
二、拔蘿卜
1.帶幼兒來到“菜地”,要求幼兒每人拔兩個蘿卜。
2.幼兒四散到“菜地”里拔蘿卜。
3.比較胡蘿卜和白蘿卜。逐一出示兩種蘿卜,引導孩子從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觀察、比較。
4.小結:橘黃色的是胡蘿卜,白白的是白蘿卜。胡蘿卜小,白蘿卜大。它們都是有營養(yǎng)的蔬菜,寶寶吃了身體好,長得高。
三、負重過障礙——背蘿卜
1.鼓勵幼兒自己把蘿卜裝在小包中(教師適當協(xié)助個別能力弱的幼兒)。
2.幼兒負重過障礙:背蘿卜回家(爬過草地、走過小橋、翻過小山、鉆過山洞)。
3.蘿卜分家家:胡蘿卜放在小筐中,白蘿卜放在大筐中,并讓孩子檢查蘿卜是否放對了。
四、品嘗蘿卜
請幼兒品嘗涼拌白蘿卜、胡蘿卜絲,詢問孩子吃的是什么?味道如何?
評析
這個活動方案有了明顯的進步,流程較清晰,整合較自然、巧妙,也能很好地凸顯活動的內在價值:既有運動能力方面的挑戰(zhàn)(負重過障礙)。也有生活方面的養(yǎng)成教育(多吃蘿卜身體棒)。教師在預設時考慮得較充分,關注到了不同孩子的運動水平和年齡差異。給孩子提供了難易不同的材料,如橋有平坦的橋、拱橋、獨木橋等;給孩子提供的小包包也是因人而異,有的大、有的小?;顒舆€充分考慮到了動靜交替的原則,較好地掌握了運動的強度和密度,如:既有四散練習,也有集體性的體育游戲,而認識、比較兩種蘿卜特征的環(huán)節(jié),既能讓孩子獲得認知上的發(fā)展,也能讓孩子在身體上得到很好的休息和調整。
活動設計的成功之處還在于教師對托班孩子年齡特點的準確把握,充分凸顯情境性、趣味性?;顒右浴靶⊥冒翁}卜”貫穿始終,令孩子始終興趣高漲。根據(jù)托班孩子注意短暫、易轉移的特點,教師在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頗費心思,緊湊多變、層層推進,讓孩子樂在其中。
此外,教師的角色意識也有了明顯的轉變,更多是引導者、支持者的身分,教師的指導變得更隱性,孩子自主探索、表達、活動的機會多了。
一個成功的活動,方案設計是關鍵,秦老師充分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會信心倍增,更好地去分析教材、研讀孩子。而這,也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我的體會
1.青年教師有很大的潛力,教研員要看到她們的優(yōu)勢,善于壓擔子、搭臺子,促進她們的專業(yè)成長。
2.教研員要多一些研究者的心態(tài),真正關注青年教師的發(fā)展。要深入一線,“沉下去”和她們協(xié)同作戰(zhàn),“坐下來”和她們共同解讀教材、分析孩子,“鉆進去”和她們共同設計活動方案,只有這樣貼近教師實際的指導才是最有效的。
3.這次指導經歷也使我更清醒地意識到作為一名教研員的職責和使命,那就是要促進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引領她們走上專業(yè)發(fā)展之路,充分感受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