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看了內爾·諾丁斯(Nel Noddings)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我沒想到這本書如此深刻地打動了我,聯系成功教育的理論,我迫不及待地要寫下我的感受,記錄下閱讀中那些自然流淌出來的發(fā)自內心的每一個微小的感覺。
這本書的主題是“關心”。作者在引言中說:“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我們需要被他人關心。當一個人處于嬰幼兒時期,或者病痛和衰老來臨之際,這種需要顯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們接受關心,生活在關心所營造的一種氛圍之中。沒有這種關心,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需要被他人關心,隨時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認同。
目前,人們對關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在醫(yī)院,病人們感受不到關心;在社會福利機構,院民們感受不到關心;在養(yǎng)老院,老人們感受不到關心;在學校,少男少女們感受不到關心。人們渴望多一點關心,呼喚一種充滿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p>
認真想來,對一個人而言,什么才是他生活中、生命中最重要的呢?所謂的事業(yè)成功是我們生活的唯一目標和生命的最高追求嗎?對此,諾丁斯在書中告訴我們:“學生們需要理解,成功的人生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有的成功會比其他成功更加引人傾慕和追求……要向學生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學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階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成功更意味著建立愛的關系,增長個人才干,享受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以及與其他生命和地球維系一種有意義的連接?!?/p>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沒有什么比一種穩(wěn)定的充滿愛的關系更重要的了。愛使我們心靈充實,愛使我們精神愉悅,健康的人生不能缺少關愛。但這種愛,或者說關心的關系并非與生俱來,它的建立需要學習。那么,對教育來說,又該從哪里入手來教會孩子們學會關心,學會愛自己和愛他人呢?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我們所需要的能夠培養(yǎng)孩子學會關心的教育呢?對此,諾丁斯說道:
“我認為,教育最好圍繞關心來組織:關心自己,關心身邊最親近的人,關心與自己有各種關系的人,關心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自然環(huán)境,關心人類制造出來的物品,以及關心知識和學問。在這些關心領域,我們會發(fā)現許多主題可以作為我們課堂教學、專題討論、研究項目、閱讀參考以及對話的基礎。然而目前,學校里的課程幾乎完全圍繞著學科知識來安排,而且,這種組織毫無章法,以至于知識都被那些所謂的事實和技巧所淹沒。即使有的學生真的對某些學科領域產生興趣,譬如數學或者文學,他們也只會以失望告終。過去只是少部分人有幸接受教育,現在我們試圖給所有人以受教育的機會??墒切碌膯栴}出現了,現在所有人受到的教育都不充分。我們不愿意質疑,這種久受推崇的傳統(tǒng)人文教育真的是有益于所有人的最好教育嗎?”
圍繞關心來組織教育,這是諾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張,也應該成為我們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研究的出發(fā)點。過去我們曾進行過大大小小很多的各種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一會兒強調全面發(fā)展,增設了不少新課程,一會兒提倡素質教育,不留作業(yè),減輕負擔(其實在學校是素質教育,回到家仍是應試教育),這些不能說完全沒有成效,但也暴露了許多問題,最主要的,是缺乏清晰的改革目標,而是把著眼點更多地放在了課堂教學上,課程設置上,以及教材編寫上。諾丁斯的教育思想則超越了對教育概念的狹隘理解,認為“關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提出從關心的角度來組織教育,把學會關心提升為學校教育的最為重要的使命。這就使我們在解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方面,在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發(fā)展選擇方面,看到了未來教育發(fā)展的一線曙光。如果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并有效地付諸實踐,那么有理由相信我們的教育將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一個嶄新面貌,踏上健康發(fā)展的良性軌道。
然而,學會關心并非輕而易舉,不恰當的關心會適得其反。家長、教師如何正確地將關心傳遞給孩子,決定著關心關系能否確實地建立起來。正如諾丁斯所言:“如果關心以不被學生們接受的方式出現,那么它也不可能被學生們認識到。如果父母體罰孩子,還認為那是為孩子好的話,孩子可能會懷疑其他一切關心他的努力。這種情況給教師的工作帶來更大的困難。教師需要更認真地傾聽和理解孩子。
身為教師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接受關心。如果一個孩子在進入小學時還沒學會如何接受關心,那么這個孩子的人生將處于危險之中。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包括學術上的。除非他學會對他人的關心進行恰當反應,否則,他不可能健康地長大,更不可能學會關心別人。
反觀我們的現實,學校教育仍然遵循的是認知為本的學科教育,關心被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無論學校、教師、家長,都更為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學校、班級的升學率,孩子能否進入重點中學、大學,等等,所有學校以及家庭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這個重心展開的,因此,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自己的人生愿望和發(fā)展方向,并為他們對自己人生的設計提供相應的教育。考試成績就是一切,是人生的分水嶺,這導致那些在學業(yè)上不成功的學生被嚴重地忽視了,從一定意義上說,他們人生的不成功也從此被決定了。對此,我們已經習以為常,我們的許多改革,都是致力于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課程的編制是以知識(主要是學科知識)的灌輸為核心的。我們似乎忘了,孩子們是千差萬別的,其智力結構具有多元性,沒有一種教育是適合所有人的。我們力圖把所有孩子都納入到一個以分數為唯一評價標準的體系,并自以為是為他們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而無論這些孩子來自什么樣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何種設想。諾丁斯認為,在這后面,隱藏的是這樣的教育理念,即哈欽斯的“適合于最好的人的最好的教育也是適合于所有人的最好的教育”。而“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我們最好的公民曾經接受的教育。觀察那些杰出人士,他們向你展示什么是最好的。他們何以成為杰出人士?通過優(yōu)秀的教育,還有天才加勤奮。這樣,精華人物接受過的教育就成為最好教育的典范”。對此,諾丁斯進行了如下追問——
讓我們問這樣的問題:那些政客、藝術家、成功的商人或者軍事征服的指揮者一定就是人類的精華嗎?教育給那些人帶來的東西一定是我們所希望的、想復制的嗎?他們的業(yè)績真的代表著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美德嗎?怎么來說明那不過是他們自己的標簽,被他們自己用來證明所謂的業(yè)績?如果我們擁有一個不同的教育體制,是不是我們的優(yōu)秀人才能夠具有一些不同的品質呢?是不是他們會更加富有愛心,更加慷慨,更加開放,更加智慧,更少貪婪,更加善良呢?這些問題是如此重要,在推行任何教育體系和方法之前,必須對其進行探討??匆豢础杜傻蟻営媱潯芬粫兴┞兜陌谅龖B(tài)度吧?!翱纯次覀?!我們是最好的!我們的教育應該成為最好教育的典范。讓我們慷慨一點,讓所有孩子都成為像我們一樣的人?!边@種傲慢態(tài)度對多元文化的現實和合理性不屑一顧。它忽視很多文化對傳統(tǒng)人文教育的拒絕和批判,諸如我們國家的土著印第安文化。
諾丁斯說得太好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我們擁有一個不同的教育體制,是不是我們的優(yōu)秀人才能夠具有一些不同的品質呢?是不是他們會更加富有愛心,更加慷慨,更加開放,更加智慧,更少貪婪,更加善良呢?不知道我們的教育改革家們在設計推出種種改革方案時有沒有想到這一點,難道更會學習,更會考試,知識更淵博比更加富有愛心,更加慷慨,更加開放,更加智慧,更少貪婪,更加善良更重要嗎?
諾丁斯是一位學者,而且,是一位身份顯赫的學者——她是美國長青藤名校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著名教授,美國國家教育學會現任主席。她擁有兩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和許多榮譽團體的會員資格。她還是哈佛大學杰出婦女教育貢獻獎和美國教育研究協會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但在她的書中,沒有絲毫的居高臨下,沒有任何的賣弄和炫耀,而是既顯示了一個學者固有的嚴謹縝密,又不乏一個普通人的隨意和親切。在書中,她以多種身份與讀者交談:一個哲學家、一個前任數學教師、一個母親、一個充滿激情和愛心的人。她還應用大量來自教學過程中的實例來闡述她的觀點。這就使普通讀者非常容易進入她的思想世界,領受她的啟迪,與之產生精神共鳴。也許,這就是大家的不同凡響之處——既振聾發(fā)聵,又潤物無聲。
本文引用了許多諾丁斯的話,其實,我甚至覺得還不夠,幾乎她的所有的話,都充滿了睿智,都能引發(fā)我們對成功教育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