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戀是一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在長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種強烈的、持久的情感聯(lián)結。研究表明,早期依戀的性質深刻地影響著成年之后的人際關系和精神健康。本文主要以依戀的研究歷史為線索綜述依戀概念的提出、依戀形成發(fā)展理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并簡單提出在依戀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依戀;依戀理論;依戀類型;依戀評估方法
依戀是兒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會關系,它對兒童身心發(fā)展尤其是社會性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對于依戀的研究一直受到發(fā)展心理學家的重視。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不同流派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依戀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一、依戀概念的提出和依戀發(fā)展的階段
1.依戀概念的界定
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戀(attachment)這一概念。①所謂依戀指的是撫養(yǎng)者與孩子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上的聯(lián)結。在這里撫養(yǎng)者主要是指母親。楊麗珠提出,依戀是指嬰幼兒對其主要撫養(yǎng)者特別親近而不愿意離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嬰幼兒與其撫養(yǎng)者(主要是母親)之間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情感聯(lián)系。②近年來,張文新又提出,依戀一般是指個體的人對某一特定個體的長久持續(xù)的情感聯(lián)系。③可見,依戀的主體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可以是兒童,也可以是兒童的父母或其他看護者;依戀的客體或對象一般是能形成對主體的情感呼應并與之建立強烈情感聯(lián)結的特定個體,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體。在發(fā)展心理學中,依戀特指嬰兒與成人(父母或其他看護者)所形成的情感聯(lián)結。
2.依戀發(fā)展的階段
兒童依戀心理的發(fā)展同其他心理現(xiàn)象的發(fā)展一樣,是階段性和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許多研究者依據(jù)對兒童依戀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戀發(fā)展的階段理論。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謝弗和愛默遜(Schaffer Emorson)提出的階段模型及鮑爾貝的依戀階段論。
謝弗和愛默遜從兒童依戀對象的選擇性,即依戀行為的指向性發(fā)展的角度,將兒童早期依戀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1)非社會性階段(O~6周)。該階段兒童只能發(fā)出哭、笑等無定向的信號。(2)無分化的依戀階段(6周~7個月)。該階段兒童會對任何入發(fā)出信號并從中得到安慰與關注。(3)具體依戀階段(7~11個月)。該階段兒童的依戀集中指向特定的個體,依戀行為的組織也更具有選擇性。④
鮑爾貝根據(jù)兒童行為的組織性、變通性與目的性發(fā)展的情況,把兒童依戀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前依戀期(0~3個月)。這期間嬰兒對人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他喜歡所有人,最喜歡注視人的瞼。(2)依戀關系建立期(3~7個月)。這期間嬰兒對母親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應與對陌生人的反應有了區(qū)別。嬰兒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現(xiàn)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對陌生人的反應明顯減少但依然有反應。(3)依戀關系明確期(7個月~2歲)。這一時期兒童對特定個體的依戀真正確立,出現(xiàn)了分離焦慮與對陌生人的謹慎或恐懼,出現(xiàn)了對人的持久的依戀情感,并能與人進行有目的的人際交往。(4)目標調整的伙伴關系(2歲以后)。這時,嬰兒開始考慮母親的愿望、需要和情感,認識到母親的離開是暫時的,并不是拋棄他,母親是愛他的,并與之建立起雙邊的人際關系。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嬰兒在1歲左右都能與撫養(yǎng)者形成某種依戀關系。
二、依戀形成發(fā)展的理論
對依戀的實質及依戀作用的心理機制,發(fā)展心理學家有著不同的理解,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依戀理論,主要有精神分析的依戀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的依戀理論、習性學的依戀理論、認知學派的依戀理論。
1.精神分析的依戀理論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依戀起源于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嬰兒的喂養(yǎng),喂養(yǎng)時母親與嬰兒相處的方式?jīng)Q定著嬰兒的依戀性質,健全的依戀來自母親給予的溫暖、寬容和充滿感情的照料。依戀就其實質而言,是兒童對能滿足其生理需要,為其提供快樂與舒適的撫養(yǎng)者的一種情感聯(lián)結。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較早期弗洛伊德主義者更強調入的社會存在性,認為嬰兒與身邊重要他人的關系決定著依戀的質量,如果缺乏這種與他人的情感聯(lián)系,兒童將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社會化。但他們都強調兒童的生理因素在依戀建立和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都認為父母對兒童生理需要的滿足是依戀的起源和基礎。
2.社會學習理論的依戀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雖接受了精神分析學派的某些觀念,也把喂養(yǎng)看作依戀確立的決定因素,但是它擯棄了本能力量在兒童早期親子關系中的絕對支配地位,注重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突出親子雙方社會經(jīng)驗的相互作用。在社會學習論者看來,依戀實質上是指母親滿足兒童基本需要而獲得的二級強化行為。也就是說,母親反復與嬰兒的生理需要滿足相聯(lián)系,減少了嬰兒的基本內驅力,于是母親的在場、微笑、聲音獲得了二級強化的性質,母親就成了嬰兒的依戀對象。
3.習性學的依戀理論
鮑爾貝是一位深受習性學影響的精神病學家,他在習性學的基礎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論、信息加工理論、精神病學理論,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依戀學說。他系統(tǒng)地論述了依戀產(chǎn)生的生物基礎、依戀的階段性發(fā)展及其內部機制,還對依戀的主要特征作了分析。他指出依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生物根源。鮑爾貝在解釋母嬰依戀形成的機制時假設:人類進化過程中使嬰兒產(chǎn)生了一種先天的傾向,即嬰兒具有在無力照顧自己時發(fā)出信號(哭、笑、依附等)以吸引成人接近,從而滿足自己各種需要的傾向,同時成人也具有對這些信號作出適當反應的傾向,這兩種傾向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依戀。在習性論者看來,依戀是一套生物學上的本能反應,它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其作用在于保護幼小,為他們提供一種心理安全感。習性學依戀理論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采用“內部工作模型”來解釋依戀的內在作用機制。鮑爾貝指出,兒童在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內部工作模型”,其實質是兒童對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際關系的一種穩(wěn)定認知。此外,習性學依戀理論還看到了依戀作用的雙向性,改變了傳統(tǒng)上只重視嬰兒對成人的依戀而忽視成人對嬰兒的依戀的傾向。
4.認知學派的依戀理論
認知學派的依戀理論并不重視需要滿足的作用,而是強調一些認知能力(如觀察力、辨別力、記憶力等)對依戀發(fā)展的影響。該理論認為,要想形成依戀,兒童必須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必須學會區(qū)分環(huán)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這種能力,兒童既不會形成對特定對象的依戀,也不會產(chǎn)生怯生心理;二是必須具備認知永久客體的能力。認知心理學家卡根(P·Kagan)采用“圖式”的概念來解釋依戀的形成機制。⑤卡根設想,嬰兒在交往中會逐漸形成一些人和物體的圖式。當與圖式相似的刺激物出現(xiàn)時,嬰兒會表現(xiàn)出愉快的情緒;當與原先圖式不同的刺激物出現(xiàn)時,嬰兒會產(chǎn)生興奮、好奇或害怕的情緒。嬰兒在6~9個月時已經(jīng)形成對撫養(yǎng)者的專門圖式,因此產(chǎn)生了特定的依戀。
三、依戀的類型
關于依戀類型的確定,美國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Ainsworth)⑥的工作最具有經(jīng)典意義。他創(chuàng)設“陌生情景”,通過觀察和分析嬰兒在陌生情景中的行為表現(xiàn),將嬰兒的依戀分為三種類型:(1)安全型依戀(ecure attachment)。這類兒童在母親在場時能安逸地游戲和探索,母親離開時情緒出現(xiàn)困擾,但母親回來后很快又恢復平靜。他們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能順利地與陌生人交往。(2)回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這類兒童母親在場或不在場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也并不表現(xiàn)出分離焦慮,實際上這類兒童并未形成對人的真正依戀。(3)抵抗型依戀(resistant attachment)。這類兒童似乎離不開母親,母親離開時極度痛苦,但母親返回后又表現(xiàn)出矛盾心理,既想尋求與母親接觸,又在母親親近時生氣地拒絕和反抗。后經(jīng)研究表明,回避型依戀的兒童易成長為具有反社會性和攻擊性行為的個體,抵抗型依戀的兒童容易表現(xiàn)出退縮性行為。
1990年,有的學者提出依戀的第四種類型,即混亂的依戀或不安全一解體型依戀(djsorgamzedattachment)。這類兒童在陌生情景中表現(xiàn)出雜亂無章和缺乏組織的行為,表現(xiàn)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對撫養(yǎng)者表現(xiàn)出恐懼、過分任性。這類兒童容易發(fā)展成為精神障礙患者(Main Solman)。
在日常生活中,兒童與主要撫養(yǎng)者在親密的聯(lián)系中盡量形成安全型依戀,有利于其人格和社會性的健康發(fā)展。要避免形成不安全型依戀,以免使兒童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和精神障礙。
四、依戀的評估方法
我們怎樣知道依戀已經(jīng)形成?如何考察依戀的不同類型?
1.“陌生情景”法
美國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及同事1969年首創(chuàng)了“陌生情景”法。他們利用兒童對分離的反應以及兒童在中等壓力之下接近依戀目標的程度和由于依戀目標而保持安靜的程度,設計了七個情節(jié)(見表1)。
通過觀察嬰兒在陌生情景中的反應和行為表現(xiàn),艾恩斯沃斯將母嬰依戀的模式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回避型、抵抗型。
2.兒童依戀行為的分類卡片
我國學者通過修訂沃斯特一迪因(Waters Dearies,1985)兒童依戀行為分類卡片(Q—Set,并進行信度檢驗,制作了適合中國兒童依戀安全性指標的分類卡片。Q—Set分類卡片共有90個條目,有些項目描述的行為是安全依戀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表2中的前3條),有些項目描述的行為在安全依戀中很少出現(xiàn)(表2中的后2條),另外一些項目描述的是兒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行為。通過吳放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Q—Set分類卡片適合中國兒童依戀類型的檢測。Q—Set分類卡片使用方便,一般了解兒童行為的成人只需經(jīng)過簡單的訓練就可以有效地使用它。到目前為止,Q—Set分類卡片已被廣泛地運用于評價兒童與母親的依戀行為,并開始被用來評價兒童與保教人員之間的依戀關系。
五、依戀研究的新進展及展望
20世紀90年代以來,依戀研究向縱深推進,主要在三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是從認知、人格、神經(jīng)生理等方面深入考察了依戀的心理機制;二是對依戀類型的分布進行了跨文化的研究;三是依戀在精神病理學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依戀類型的分布有著明顯的差異。依戀在精神病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注兒童成長環(huán)境中的高危因素;二是關注不安全依戀與兒童精神障礙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依戀對兒童心理和精神發(fā)展的影響,對兒童家庭教養(yǎng)和兒童精神治療都有一定的實踐作用。
綜觀前人對依戀的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眾多研究范圍狹窄;對依戀機制探討不足;研究方法缺乏生態(tài)效度,對教育實踐的指導性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擴大研究范圍,探討依戀的作用機制,指導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實踐。
參考文獻:
[1]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01.1,Attachment,New York Bassic books,1969
[2]楊麗珠.幼兒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勞拉·E·貝克.兒童發(fā)展.吳穎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Kagan J.,Snidman N.Temperamental Factors inHuma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46:856~862,1991
[6]Ainsworth M.D.S.,WittingBA,Attachment and theExploratory Behavior Of One year Olds in a StrangeSituation,In Foss B M,Determinant Of lnfant Behavior,Vol4:13~116,Londen:Methuen,1969
[7]李幼穗,等.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及其培養(yǎng).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