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顧問
傳統(tǒng)的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新課程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一位學者這樣說:“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個意見交換的參與者?!苯處熑绻辛诉@種觀念就會對學生自主性學習起著監(jiān)督和指導作用。新教材《歷史與社會》的每一個單元后,都安排了一節(jié)“綜合探究”課,這種課的主體完全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通過對一單元知識的回顧和總結,然后結合當地的實際進行分析和質疑。這時教師的角色是顧問,或站在講臺上等待學生的提問,或走在學生中間,幫助個別不求甚解的學生給以指導。尤其教材中的圖片,更不能讓學生忽視,如八年級上冊教材中有三幅印度、中國和日本的佛教建筑圖,文中的思考題是“同一種宗教,不同的建筑風格,為什么?”雖然學生之間會交流,但什么樣的答案比較正確,學生會爭執(zhí)不休。于是,這時的教師就是指導師。教學中建構的是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網絡,回歸的是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師借此,順其自然地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去過的佛教勝地,看到的大雄寶殿建筑風格相同嗎?”為此,學生就會領悟到各種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多元文化的結合體,其中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或一個村莊有一點離不開的是帶有自己民族特點、地方特點的風格。
2.教師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支撐者
生活中的學騎自行車,當一個小孩開始學騎自行車時,旁邊總會有個大人或大孩子幫他扶著,一旦這個孩子學會了單獨把握車把,那么大人或大孩子才可以撤退。學習中,坐在同一個教室里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技能、智力因素、知識水平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為了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可以通過范例教學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比如學習“帝國新政”有關唐太宗的治國措施,教師按照語文課的教學方法,逐段分析,給每一個段落找出一個觀點,然后歸納出唐太宗鞏固統(tǒng)一的具體措施。當學到漢武帝時,學生可以模仿這樣的方法,自然而然地歸納出漢武帝的功績。一般說來,每一個班級總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在面對較為復雜的任務時,需要教師和同學的共同合作解決。如對熱點的點評、小論文的撰寫、對人物的客觀評價等。這時的教師角色就要扮演一個支撐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在點評過程中出現的語句表達不符合邏輯,用詞的不準確、表述不科學及時給予糾正;對部分學生撰寫小論文存在選題不當、資料占有量不足、材料的整理和剪裁有困難,都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還有野外考察和實踐活動,活動中必要的專業(yè)知識和理論知識,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支撐。
3.教師是策劃學生在學習中質疑的設計師
新課程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F行的教材體例安排打破了知識的體系,淡化了知識量。《歷史與社會》教材,即使教師都不用教,學生也能看得懂。有許多學生都普遍認為,這門學科考試是開卷的。不必花很多時間重視它。為此,一個班級喜歡這門學科的學生為數不多。課堂上常常有做小動作、看課外書、昏昏欲睡的;有給教師面子的學生,也是勉強聽之。面對這樣的教材內容,面對學生這樣的學習情緒,教師就要考慮作出適當的藝術調節(jié)。要么適當補充一些故事性較強的知識,要么找一些與教材內容相匹配的影視光碟給學生換換味。本人采用“曲問法”教學,對提高課堂效果和發(fā)展學生的正反向思維有所裨益。筆者在授課“文人的世界”一課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問一問學生看了課文之后有沒有問題。當學生認為沒有什么問題時,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北宋文人眾多,是教育的發(fā)達、經濟的繁榮。那么,當時,北宋連小小的西夏也打不贏。這是什么原因?”結果發(fā)現大多學生重新看書。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少被動接受多,自我意識少,依附性很強,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chuàng)造思維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倡學生具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不斷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
4.教師是教材的開發(fā)者
教材是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課程使用以來,它的優(yōu)越性凸現在教學中可以不局限于學科知識。這有利于教師對教材的整合,如《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的大多內容和現行的《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重復。雖然要求不同,但學生重復學習興趣都有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于是《歷史與社會》與《思想政治》教師通過協(xié)調,可以避免了知識的重復;這有利于教師借教材的某一內容,拓展知識,將插入一些與學生生活有直接關系的內容,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如授課佛教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時,學生通過看書就一目了然。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問到“我國領導人到國外訪問,與佛教領導人如何打招呼?”就發(fā)現有學生搖搖頭。繼而問:“和尚為什么理光頭,頭上的香疤有什么含義?”就發(fā)現學生對此感興趣。筆者就補充介紹了佛教的衣著和裝飾、飲食、起居、交往以及個人生活;還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通過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機會,一星期開一節(jié)課,把教材淡化的區(qū)域地理和鄉(xiāng)土地理那些對地理感興趣的學生進行集中授課,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有利于教師重點選取那些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資源,如環(huán)境問題、土地利用問題、水資源保護問題等,顯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課程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需對各種課程資源有效整合、開發(fā)利用。這不僅僅是貫徹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在計劃的指導下課程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教師在課程變革中積極地向參與者、創(chuàng)造者角色轉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