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學習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和學習化社會的基本培養(yǎng)目標。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這也已成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已成為現(xiàn)代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流。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nóng)村小學。從2001年初開始,在四年級語文學科中開展了“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和指導下,通過自覺的、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然而,在對不同班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語文自主學習指導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語文態(tài)度消極,缺乏自主。比如,不記筆記、懶于發(fā)言、作業(yè)馬馬虎虎、不想把發(fā)還的試卷給家長看。很顯然,很多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缺乏必要的自覺性和能動性,一味地進行“自主學習”的指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是不可能真正得以實現(xiàn)的。為此,我們對影響語文自主學習的因素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得到這么一個基本認識:對于起點較低的農(nóng)村小學來說,小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首先應體現(xiàn)在學生的自覺性和能動性這兩個方面。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農(nóng)村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一、影響學習自覺性的因素分析及對策
學習自覺性是指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的有明確的認識,能自覺地投入學習,完成自定或指定的學習任務。它強調(diào)的是學生主動的自覺自愿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或不情愿的學習。而現(xiàn)實中,影響學生語文學習自覺性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消除這些消極的因素呢?
(一)家庭教育不當,導致學生缺乏自立精神。
很多學生雖已進入小學中高年級,但由于父母的長期溺愛,依賴性強,缺少自立精神,缺乏主動計劃自己學習活動的技能。學習上沒有明確的目標與計劃,老師要求學什么,就學什么。雖然有些學生因為較聽話和聰明,目前學習成績還不錯,但往往難以面對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
對于這些學生,首先應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以共同幫助學生逐步做到不依賴父母,自理生活,并能主動地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生活上的自主,能逐漸地遷移到學習上,使他們的學習也變得自主起來。其次引導學生努力做到自主學習,在安排合理的學習時間、制訂可行的學習計劃等方面給予適當?shù)闹更c和幫助,并在學生追求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地過程中,給予及時反饋。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慢慢地由他主向自主轉(zhuǎn)變,在學習活動中體現(xiàn)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二)語文基礎較差,對學習存有畏難心理。
農(nóng)村學生由于受農(nóng)村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等影響,語文基礎相對較差,如學說普通話,由于氛圍欠佳,平時聽到的大多為本地方言,很多學生膽小,靦腆,常常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言、朗讀或表演。而就語文教學來說,聽說讀寫是不可或缺的四項能力,其中讀和說常常貫串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是展示學生自主性的重要方式。于是,由于說話上的基礎薄弱,在好多學生看來,語文學習,等待他們的不是成功,而是一次次失敗的體驗。因此,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避免失敗,甚至想方設法逃避學習。
心理學研究證明,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情感具有影響和調(diào)節(jié)認知發(fā)展的功能。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以適當?shù)姆绞椒椒?,適時地引導、溝通師生間的情感,彼此產(chǎn)生良好的情感體驗,以消除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畏難情緒。首先,教師應用教態(tài)表情。教師親切和藹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適當?shù)氖謩輨幼鞯?,一?jīng)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來對待老師。教師根據(jù)反饋信息進一步調(diào)整自己的教態(tài),就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深化。產(chǎn)生肯定的心理傾向而愉快地接受老師的教育,自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并在行動上作出積極的反應。其次,教師應用語言傳情。在與學生個別談話時,教師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能夠……”的語氣表露對學生的希望,使學生受到鼓舞。還有,教師可用評價激情。在教學和作業(yè)時,教師分層設計,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那些對學習存在畏難心理的學生,也能有成功的機會,同時,教師給予及時的肯定,以不斷激發(fā)和保持其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習缺乏毅力,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多為獨立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學習意志薄弱,缺乏足夠的毅力,表現(xiàn)在學習行為上往往是虎頭蛇尾,開頭干勁很足,但不能長時間堅持。如做作業(yè),前半部分字跡清楚后半部分潦草;上課時下半節(jié)課注意力就開始分散。他們把學習看作是奉命的被迫的苦差事,從小就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不作復習和預習,讀書時“有口無心”。當學習成績好時,信心十足,甚至趾高氣揚,學習成績差時,又認為自己愚笨,喪失信心,不作主觀努力。
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正確理解造成學業(yè)成敗的原因,明確認識學業(yè)成就與自己能力以及勤奮努力之間的關系;組織他們對未能完成的作業(yè)進行私下討論,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做解釋,讓他們明確主動學習的重要性;給他們布置難易不同的練習,讓他們在做的過程中體會:哪些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哪些是自己力所不及的,從而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明確勤奮努力對取得成功的作用。同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強調(diào)努力作用的教學方法,立標桿,樹榜樣,當著這些學生的面,有目的地表揚某個學生的成績有進步歸功于努力,講清楚做榜樣的學生有哪些努力學習的行為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早自修認真早讀,每天預習和復習,遇到不理解的詞句語段時,能反復研讀體會,查資料(或向別人請教)等。使學生在把自己學習的成敗歸于努力與否的同時,逐步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影響學習能動性的因素分析及對策
學習能動性是指學生不需要家長、教師的督促,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自覺、主動地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學習行動,進行主動探索性學習。這是自主學習所重視的。但是,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一口號深入人心的同時,我們?nèi)阅馨l(fā)現(xiàn),不少課堂仍然被教師把持著:教師“一言堂“難以絕跡,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教師教代替學生學的情況也大量存在。教師的教學,是影響學生學習能動性的主要外在因素,其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思路的束縛。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教師往往習慣于“講——學——練”的教學思路,教學過程側(cè)重于教師講解,學生記憶,不讓學生好好地鉆研求解的過程,急于向他們灌輸知識。這種教學顯然剝奪了學生能動活動的時間、空間和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惰性漸生,難以主動,怎么可能朝自主發(fā)展的方向前進呢?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在語文自主學習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大力強化了“學——講——練”的教學思路。我們首先在小學閱讀教學方面進行改革實驗,逐步形成了小學閱讀“四段導學”式課堂教學的基本結(jié)構(gòu)模式。該模式是以“目標——自學——導學——訓練”四段為教學基本程序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其中,“自學”是模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自學時做到三個保證:一是時間保證。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一般一節(jié)課要給每個學生一半左右的時間,去讀讀、劃劃、說說、寫寫。每次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根據(jù)學生自學能力的強弱而增減,一般每次安排5—8分鐘。每節(jié)課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選擇時機安排3、4次,每次有層次遞進要匆忙收場。一定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想。要讓學生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要讓學生探索“為什么”,想想“我”是怎樣學會的,劃一劃“我”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二是參與保證。讓學生根據(jù)他們的學習能力、時間和精力,自由選擇適宜的難度學習。尤其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速度。如3分鐘自由讀,速度快的,讀完一遍,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段落、句群多讀幾遍,慢的可以從從容容讀,難讀的多讀幾次。讓全體學生都積極地自學,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停頓的思考、探索中獲得知識,發(fā)展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輔導保證。學生自學時,教師有針對地巡回檢查學生的學習,尤其是對差生進行及時輔導,教給他們方法,指出他們自學中的錯誤,使其自我調(diào)整,逐步發(fā)展?!皩W”階段,則要體現(xiàn)教師“以生為本,以學論教”的教學思想。交流學情時,讓學生談談存在的疑難問題。以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教學時,也不是由教師包辦代替,而是要繼續(xù)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凡是他們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要繼續(xù)讓他們自己去獨立解決;凡是他們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則啟發(fā)、引導、組織大家一起解決,進而達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的效果。
(二)選擇性的缺乏。
在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學生毫無主動權(quán),“學什么”,“如何學”,“誰來教”,“何時學”,幾乎都是規(guī)定好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極少,甚至沒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不容許選擇的場合,興趣也難以培養(yǎng)。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
為此,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讓學生有選擇學習內(nèi)容的可能。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學習方法去學習,不應當用一種方法去限制學生。在語文自主學習時,尤其要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讓學生自主選擇。如讓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根據(jù)需要,可以說;“小朋友,你們誰愿意來讀第一段?”也可以說:“誰來讀一讀自己認為讀得最好的那節(jié)課文?”在回答幾個問題時,學生可以先回答考慮好的問題,不用只顧及問題的先后順序。在抄寫詞語時,學生可自己決定抄哪些詞語,抄幾遍。在作業(yè)設計上,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選擇機制的運用,不僅體現(xiàn)了對學生個體的充分尊重,還可以把學生從依賴他人的學習、被迫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轉(zhuǎn)變?yōu)橹鲃訉W習,自主學習。
(三)自我評價的欠缺。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往往不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作簡單的回答;或一味地聽教師的指示展開學習,不作自我反省。由于這樣的學生往往容易博得教師的歡心,教師的表揚無疑造成了集體學生不求自我確認的習慣。因此,許多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缺乏認識,不知道哪些好哪些不好及為什么好和為什么不好,沒有良好的學習自我評價,怎么可能有主動的學習呢?
因此,為了學生能真正地自主學習,教師要盡量少發(fā)指示和命令,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判斷展開學習。在教學設計中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的余地。同時,給學生作適當?shù)膶W習自我評價的指導,引導學生在課后以填寫自我評價表的方式進行自我評價活動。
自我評價活動每周進行一次,具體評哪一日學習情況,由教師課后通知。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按要求逐一評分。每次合計總分由學生自己上墻公布在全班統(tǒng)一的得分表內(nèi)。連續(xù)三次總分有提高或名列班級前茅的給予表揚和適當?shù)莫剟?。學生根據(jù)自我評價的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學會自我診斷,自我調(diào)節(jié),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王見穎 浙江省永嘉縣渠口鄉(xiāng)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