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苑等
語文教學程式化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用固定的程式進行教學。這種方法,在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中曾盛行一時,后來受到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詬病,認為其機械、呆板,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其實語文教學程式化,并非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中才出現(xiàn),早在二十世紀初提倡語文教育科學化時,就已經(jīng)存在這一問題。對其追根溯源,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深化語文教學改革。
二十世紀初,美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在其教育學、心理學的基礎上,和他的學生來因創(chuàng)立了“五段教授法”,即把教學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明了”,教師用敘述的方法,講授新教材,使學生明了新概念;第二階段是“聯(lián)想”,教師分析教學內(nèi)容,促使學生將自己已有的觀念和新概念聯(lián)系起來;第三階段是“系統(tǒng)”,教師綜合教學內(nèi)容,指導學生歸類、概括,得出新知識的規(guī)則和原理;第四階段是“方法”,教師給學生布置練習作業(yè)并及時糾正其學習中的錯誤,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牢固。來因把這四個階段加以發(fā)展,變?yōu)槲鍌€階段。同時為了教授的方便更名為預備、提示、聯(lián)系、統(tǒng)合、應用。赫氏的教授法通過各種渠道于1901年前后傳入中國,其時,正是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興起之初?!肮锩畬W制”施行后,各地新式學堂紛紛出現(xiàn),然而,學校增加,教學內(nèi)容改變,教學方法仍舊是傳統(tǒng)私塾和書院的方式,與新的教育發(fā)展不相適應。于是直隸學務處組織了教育研究所,各地方也成立了民間教育研究團體,尋求教育方法的改進,向教師普及教育學和教學方法的知識和技能。于是,赫氏的“五段教授法”得到了極大的推崇。清政府多次發(fā)文要求各地采用新的教授法進行教學,甚至在檢查各地辦學情況時,將教師講授時是否按“五段教授法”教授作為各地辦學水平的評價標準之一。教育學家俞于夷、楊保恒等致力于“五段教授法”的實驗和推廣,他們把“五段教授法”應用于小學國文、算術等各學科教學,并建立了一套“教順”,即教學程式,要求教師要遵循這一程式上課。這一方法因其實用性強、操作性強而受到熱烈歡迎,各地教師紛紛效仿學習,使五段教授法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對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產(chǎn)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五四”運動以后,白話文進入了語文教材,如何教授白話文是當時語文教育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教育學家們紛紛著書立說,進行教育方法的實驗和探索。夏丐尊、陳望道等在浙江第一師范創(chuàng)導“問題教學法”,把教學分為三大步驟: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行分析綜合;師生互相質(zhì)疑共同討論。語文教育家陳啟天在《中學的國文問題》中,主張把國文教材分為“問題文”,“模范文”,“自修文”三類,各類都制定一個教學程序,然后用相應的程序進行教學。黎錦熙先生參考赫爾巴特“五段教授法的精神,再根據(jù)國語教學的特點和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三段、六步法”。即把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步驟。第一階段是“理解”,包括預習和整理兩個步驟,主要是指示學習目的、預習內(nèi)容、提出疑問等。第二階段是“練習”包括比較和應用兩個步驟,主要是概括內(nèi)容,練習表演。第三階段是“發(fā)展”,包括創(chuàng)作和活用兩個步驟,主要是作文,指導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以后,先生又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和修改,成了預習、整理、練習、發(fā)展四段法。在語文教學中廣泛推廣和運用,而且寫進了語文教學法教材,此后,語文教學基本上是沿著程式化的道路一路走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學習前蘇聯(lián)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的熱潮中,凱洛夫的“五個環(huán)節(jié)”(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教學法,又成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
改革開放以后,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的落后狀況,使語文教學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語文教育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更新教育觀念,把借鑒外國的經(jīng)驗和我國的實際結(jié)合起來,探索符合漢民族語文特點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探討語文教學的方法。遼寧盤錦市實驗中學的魏書生老師創(chuàng)造了六步課堂教學法:首先由教師確定研讀方向,然后是學生自己研讀,相互討論,再由教師解答,最后是學生的自我測評和總結(jié)。四川重慶黎見明老師設計了五步導讀法,即激發(fā)動機——初步自讀——仔細研讀——精讀提高——遷移練習。此外,還有許多老師進行了幾課型幾步驟的研究實驗,這些改革實驗,與二十世紀初的語文教學改革相比,在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更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精神,重視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但這些改革,仍然沒有擺脫程式化的影響,所以雖然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卻很難在語文教學中廣泛地推廣和應用。
程式化的語文教學,在二十世紀初提倡語文教育科學化的早期,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它結(jié)束了當時語文教學的混亂狀況,使語文教學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給經(jīng)驗不足的教師按部就班地編寫教案、實施教學提供了示范。但這種簡單地把語文教學歸納為幾個步驟、幾種形式的做法,卻是不科學的。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哪能千篇一律,都用同一模式進行教學。況且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能力水平都有差異,教學時也應區(qū)別對待。用同一模式進行教學,壓抑了師生的個性,束縛了師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影響了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綜觀語文教育史上語文教育方法的改革,無論是二十世紀初,還是新中國成立后,或是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都沒有突破程式化的框框,也沒有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落后現(xiàn)狀。所以,語文教學改革,最根本的是要突破傳統(tǒng)模式的影響,因?qū)W生而施教,才不會陷入形式主義機械、呆板的死胡同,才能使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得到真正改變。
(鐘小苑廣東省梅州嘉應學院)
談雙重性的語文素養(yǎng)
劉宏
語文是工具,是什么樣的工具呢?只是交際工具嗎?當然不是,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方面表明了語文教學的傾向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工具性是就其功能屬性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義內(nèi)容而言。工具作為載體,是表現(xiàn)方式和承傳方式的基本途徑;人文則是內(nèi)容和靈魂,是工具的蘊涵物。人文性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思想性、情感性,工具性也不僅局限于基礎性、知識性,二者不可偏廢任何一方。
一、當前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
語文作為傳統(tǒng)學科,必須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會崎嶇坎坷?!墩f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眰鹘y(tǒng)的語文教育就其本質(zhì)來說是以“教本”為本的物本教育,這種教育體現(xiàn)在教學思想和方法上便是:重單向灌輸,輕多向交流;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重定性結(jié)論,輕主體發(fā)揮;重教法研究,輕學法指導;重最后結(jié)果,輕思維訓練;重短期效應,輕長遠發(fā)展;重智育教育,輕全面發(fā)展;重英才教育,輕面向全體。很少顧及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質(zhì)、個性特點,功利性過強,忽視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把學生當成“兩腳書柜”、“應試的機器”,使本來應該深受學生喜愛的語文課
堂倍受冷落,學生的靈性被扼殺,人格被異化,情感被凍結(jié),結(jié)果是文章不會寫,只會重復前人說過的話,語言乏味,如飲白水,味同嚼蠟,缺乏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一位教育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在小學生中畫了一個“0”讓學生們說出像什么,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像月亮、像太陽、像氣球、像飛碟、像西瓜、像月餅……而中學生的回答就要簡單得多:0和太陽;同樣一個問題大學生的回答更讓我們吃驚:只有一個0。原因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標準化思想束縛越大,根本就不敢讓自己有豐富的聯(lián)想能力和想象能力。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生活中的教育現(xiàn)狀叫人不寒而栗。
二、探究教育現(xiàn)狀的原因
1.落后的教育思想造就了教師的至上地位
教師應該擁有相應的精神地位,但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應當以平等的觀念來同其他成員相處,包括我們的學生,應該是朋友和合作關系。但“師道尊嚴”卻讓教師高高在上,遠離學生的內(nèi)心,很好地演繹了自古以來“天地君親師”的圣訓,“師”的地位甚至超過了“親”的地位,這樣自然就淡化了教師的平等、民主意識。
2.考試制度的弊端導致教育的功利性
我國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決定了莘莘學子只有參加高考才能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空間,“學而優(yōu)則仕”導致學生考試意識增強,教師注重短期效應,尤其是社會對教育的評價和導向是矛盾的,一方面,要求學校提供全面發(fā)展、能力強、水平高的學生;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以升學比例、競賽獲獎來衡量學校。這樣的評價與導向割裂了教育的正常發(fā)展。
三、關于語文教改的新思路
1.抓住語文教學的特點,強調(diào)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語文對于人的最大價值,在于它是人的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沒有語文,精神之花便會枯萎?!背浞煮w現(xiàn)了發(fā)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的重要性,同時應加強實踐,遵循漢字、漢語自身的規(guī)律,利用母語教育的基礎、語境、資源,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逐漸掌握規(guī)律,在感性的基礎上去認識規(guī)律,如:利用漢字造字法形聲、會意、象形的特點把握漢字;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yōu)勢培養(yǎng)語感,增加漢語文化積淀,豐富語言知識,最終增強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內(nèi)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感情、思維品質(zhì)、審美情趣、學習方法等的融合。語文素養(yǎng)不僅表現(xiàn)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xiàn)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更新知識的能力。語文素養(yǎng)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的語文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2.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念,“激活”語文學習天地
語文知識包羅萬象,與生活緊密相連,教學中要倡導大視野、大語文觀念,就是要克服語文教學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nèi)容的根本變革,構(gòu)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教學模式,以促進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文教學同生活相聯(lián)系則生動活潑,脫離生活則死氣沉沉。語文教育家劉國正曾指出:“讀(包括聽),是通過語文認識生活和學習怎樣生活;脫離生活讀就變成無意義的活動,吸收鑒賞都失去辨別優(yōu)、劣、美、惡的基本標準。寫(包括說),是運用語文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見解,并服務于生活;脫離生活,寫就變成無源之水,技巧就變成無所附麗的文字游戲。而與生活相結(jié)合,則讀有嚼頭,寫有源頭,全局皆活?!币渤浞肿C明了這一觀點。讓教材、教師、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生活,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
3.突出語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人文精神是指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xiàn)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類文化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理想,是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的關注。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是和諧統(tǒng)一的。
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的入手點不僅在于漢字、文章、文學作品,還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yǎng)人的智慧,發(fā)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使人的價值得以實現(xiàn)。語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愛因斯坦說:“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獲得對于事物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情。”人文精神的實質(zhì)不是技術性、實用性的,它是精神性、智慧性的。尊重教學的真正主體,關注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自我意志。師生間的關系應由師道尊嚴轉(zhuǎn)向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寬容的朋友關系。
語文教育任重而道遠,也為我們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注重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破除功利思想,弘揚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讓學生掌握富有時代感的文學觀念,提高其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是我們語文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劉宏山東省棗莊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