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沒有“人才測評”一詞,但人們早就認識到了知人、用人的意義。孔子提出了最早的人才評價原則。他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边@就是說,判斷一個人,不是根據(jù)他自己的表白或?qū)ψ约旱目捶ǎ且^察他的行為,要“視其所從,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古人注意到準確的觀察可能受到評價者的主觀干擾,因此主張觀察者不要參與觀察情境,也就是在自然情境下對人進行觀察(劉邵《人物志》)。西漢時期的《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中提出了考察一個人要有“六征”,即觀誠、考志、視中、觀色、觀隱、揆德等六大方面。雖然是自然情境下的觀察,卻并不簡單。具體考察每一種心理品質(zhì)需要通過多種情境來實現(xiàn),比如為了考察一個人是否具有誠信的品質(zhì),就有16種情境:“信”(信用)、“知”(智力)、“勇”(勇敢)、“治”(辦事能力)、“不貪”(廉潔)、“寧”(莊重)、“輕”(輕?。?、“重氣”(暴躁)、“不失氣”(檢點)、“常氣”(合乎常規(guī))、“不貳”(忠誠)、“不倦”(勤于工作)、“情”(情性)、“誠”(誠實)、“信”(認真)、“備成”(行為表現(xiàn))。按今天的說法,這16種情境就是16種品評目標或具體效標。
受條件限制,自然觀察中可供選擇的情境畢竟十分有限。因此,要制造特定的情境氛圍進行“動態(tài)考察”。古人這種評價法可稱為“誘導(dǎo)情境觀察法”,從現(xiàn)代意義上說,這種方法具有準實驗的意義。《莊子·列御寇》中說:“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jié),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边@九種考驗如果經(jīng)受不住,那么,再狡猾的狐貍也會露出藏起的尾巴——“不肖人得矣”!舊題諸葛亮撰的《心書》中有《知人性》一篇,也提出了七種知人的方法:“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亂,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逼渲械那八姆ㄊ墙柚谘哉Z以問答的方式來觀察、測量人的素質(zhì)。后三法則屬情境測評法的范疇。這些測試與考察都是在實際生活中制造一定的情境氛圍完成的。從現(xiàn)代測量理論上來說,就是給被測者某些刺激以觀測其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反應(yīng),這種理念十分接近現(xiàn)代的情景模擬評估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注重選擇那些人生可能經(jīng)歷或必然經(jīng)歷的典型事件,設(shè)定情境和效標,比如貴、賤、窮、富、喜、怒、哀、樂、懼等。這種選擇的優(yōu)點有二:一是測試情境與具體工作情境有針對性的聯(lián)系,可以保證測試的信度與效度。二是情境與題目不固定,測驗的情境和效標是可以隨時選擇和確定的,就不存在泄密的問題,保證能夠較準確地把握被試者的心理與行為。
當(dāng)然,古人的自然情境和誘導(dǎo)情境還不是現(xiàn)代測驗意義上的人才選拔方法。現(xiàn)代情境模擬測評主要是模擬實際工作情境、場景,它是一種預(yù)測實際工作能力的方法。中國古代沒有情境模擬的實驗室,如果說有,那就是實際生活。然而,中國古人通過這些方法評定某一特定的心理品質(zhì),與現(xiàn)代人才測評情境理論的某些原則十分接近,顯示了中國古人了不起的智慧。